翻看《辭海》,自負的條目下是簡單明了的四個字:自恃;自許。那麼,究其原因,是什麼導致青少年產生自負心理呢?

一是過分嬌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產生自負心理的第一根源。對於青少年來說,自我評價首先取決於周圍的人對他們的看法,家庭則是他們自我評價的第一參考。父母寵愛、誇讚、表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相當了不起。

二是生活中的一帆風順。人的認識來源於經驗,生活中遭受過許多挫折和打擊的人,很少有自負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風順,則很容易養成自負的性格。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們在學校出類拔萃,又被老師寵愛,他們就會養成自信、自傲和自負的個性。

三是片麵的自我認識。自負者縮小自己的短處,誇大自己的長處,對別人的能力評價過低。這種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點兒小小的成績就認為自己了不起,成功時完全歸因於自己的主觀努力,失敗時則完全歸咎於客觀條件的不合作,過分自戀和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舉手投足都看得與眾不同。

四是情感上的原因。有些人的自尊心特別強烈,為了保護自尊心,他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常常會產生兩種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護心理。一種是自卑心理,通過自我隔絕,避免自尊心進一步受損;另一種就是自負心理,通過自我放大,獲得自卑的補償。例如,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學生,生怕被經濟條件優越的同學看不起,就裝清高,在表麵上擺出看不起這些同學的樣子。這種自負心理是自尊心過分敏感的表現。

對青少年來說,在適當的範圍內,自負可以激發他們的鬥誌,樹立必勝的信心,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念,使自己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負又必須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脫離實際的自負不但不能幫助人們成就事業,反而影響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嚴重的還會影響心理健康。

【心理處方】

接受批評。虛心接受家長、老師、同學的批評是根治自負的最佳辦法。嚐試著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教育,改變過去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的形象。

本著謙遜的態度去學習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也許人家在這個方麵不如你,可是其他方麵明顯超過你,你就應該多學習別人的優勢,這樣對自己也是一個進步。

提高自我認識。全麵認識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抓住一點不放。認識自我,不能孤獨地去評價,應該放在社會中去考察。生活在世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時又有不如人的地方。所以,與人比較,不能總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不足,更不能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適當提高自己的目標和追求。如果你把目標定得太低,很容易就實現了,那你自然覺得自己做什麼都行,不會看到困難和挫折,也不能夠從困難和挫折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與人平等相處。自負者視自己為上帝,在觀念、行動上要求別人服從自己,否則便被激怒,甚至大打出手。平等相處是要求自負者以一個普通社會成員的身份與別人平等交往。

保持適度的自信。自信膨脹的結果就成了自負,因此要保持自信心,但是不要過度自信。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條件和前提的,不要太武斷,要全麵考慮問題,這樣也可以增強你的自信心,克服你的自負心理。

9.如何戰勝逃避心理

許多研究心理健康的專家一致認為,適應良好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解決問題的心態和行為麵對挑戰,而不是逃避問題,怨天尤人。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和行為麵對挫折與挑戰其實並非易事。可以看到有不少人,他們或因工作、事業中的挫折而苦惱抱怨,或因家庭、婚姻關係不和而心灰意冷,甚至有的因遭受重大打擊而產生輕生念頭,生命似乎是那麼脆弱。

【專家診斷】

要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永遠沒有盡善盡美的。每一天人們都會遇到麻煩。有的人就會想:為什麼倒黴的又是我呢?犯了錯誤、判斷失誤、記錯事情、受人幹擾分了心,任何人都沒辦法做到無所不知,因而有時會在常識方麵有所欠缺。誠然,有許多在所難免的錯誤可以澄清、解釋並改正。但是,人們有時還會故意搗亂,然後再編造借口或尋找漏洞以逃脫懲罰。如果指責無關痛癢,人們就不必為那些小小的失誤或錯誤行為解釋開脫了。

但是,指責往往會引起不快和懲罰。為了避免這些不快與懲罰,許多人想盡辦法逃避責任,比如轉移批評、推卸責任、文過飾非等等。

有位患者本有著令人羨慕的職業,但是最近他向醫生坦言自己曾經閃現過輕生的念頭。他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不習慣麵對變化與改革。當他得知自己可能被指派去幹他既不熟悉也不喜歡的工作時,潛在的焦慮、恐懼與厭世情緒隨即湧上心頭。他本來可以去競爭另外一個更適合自己的職位,可是他由於膽怯自卑而失去了競爭的勇氣。或許正是這種逃避競爭、習慣於退縮的心態,使他陷入絕望的深淵之中。這種扭曲的心態和錯誤的認知觀念使他放棄了所有的努力。

人們在逃避指責時,經常會含糊其辭、或者故意隱瞞關鍵問題、或者幹脆靠撒謊來逃脫批評與懲罰。比如說,工作拖拉的人多半不會輕易承認:我的報告交得遲是因為我不喜歡打擾別人的工作。我才不在乎我的延誤會不會對別人造成影響呢。我偷懶的時候,從來是隻圖自己舒服的。相反,他們常常會說:我家裏出了一些事情。或是其他一些誇大其詞的謊言。

編造借口可以博取同情,但是,如果編造借口逐漸習慣成自然,撒謊的技巧漸趨熟練,也就積習難改了。養成為逃避公正的譴責而撒謊的習慣,等於作出了一個危險的選擇。踏上這條不歸路,一個人就很難再有其他的選擇了。如果對事態的發展真的無能為力,大多數明白事理的人是不會苛責犯錯誤的人。隻有當一個人明知故犯並造成惡果時,人們才會對他進行譴責。

當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先不要試著去逃避,如果能勇敢地去麵對,也許會發現事情原本很容易解決。逃避盡管能幫助人暫時的擺脫責任和壓力,但畢竟不是最終的解決問題之道。

免罪理論可以幫助理解常見的逃避責任的行為的深層原因。免罪理論的內容如下:

①避免或逃脫責罰是人類的一種強烈本能;

②多數人在有利與不利兩種形勢的抉擇中都會選擇趨吉避凶;

③通過各種免罪行為,人們可以暫時逃脫責罰,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以下是一些逃避責任的伎倆和其內在的含義:

這不是我的錯。

這是一種全盤否認。否認是人們在逃避責任時的常用手段。當人們乞求寬恕時,這種精心編造的借口經常會脫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

這是一種請求寬恕的說法。通過表白自己並無惡意而推卸掉部分責任。人們經常對此進行反駁: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是成心的!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

表明此人想借裝傻蒙混過關。如果有人這麼說,就告訴他:也沒有人讓你這樣做!

這不是我幹的。

是最直接的否認。可以請他拿出證據來。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

找這種借口的人認為法不責眾,憑借擴大責任範圍推卸自身責任。不要理會,先處理他,其他人的責任以後再說。

找借口逃避責任的人往往都能僥幸逃脫。他們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錯誤的社會後果而自鳴得意。這種心理強化使得這些借口得到了廣泛使用。這類免罪的借口經常能夠獲得部分或完全的成功,否則,人們就不會使用這種手段了。

為了免受譴責,多數人都會選擇欺騙手段,尤其是當他們是明知故犯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罪與罰兩麵性理論的中心內容,而這個論斷又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另一方麵。當明知故犯一個錯誤時,除了編造一個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時會給自己找出另外一個理由。比如,有人沒有按時完成小組工作計劃中自己那一部分任務,他給自己的理由是他需要時間進入狀態。而當同事們問起他延誤的原因時,他卻對他們說自己生病了。

【心理處方】

從一個人出生時起,就在與周圍的世界產生積極的互動。環境對人產生影響,但是人往往更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影響。能夠在眾多選擇中做出自己的決定,這就是所謂自由意誌。這說明一個人擁有主宰自身行為的能力,因而完全能夠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如果是這樣,就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人做出決定,就理應承受相應的責備與讚揚。但是有時,人們在作決定時確實會受到種種客觀情況的幹擾:比如信息不通、缺乏常識、時間緊迫或者精神不夠集中等等。

所幸人類具有創造力,因此有辦法逃避應當承擔的責任。當然,如果真是無辜的,就經常能夠通過事實、證據和邏輯駁斥他人的指責。但是,如果真的有責任,就應該接受別人的責備。

如果一個人辜負了同事的信任,繼而若無其事地對他們撒謊,人際關係就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為了免受應得的責備,有些人會掩蓋真相、敷衍搪塞、編造借口、無中生有、文不對題或者真真假假,閃爍其詞。這些欺騙伎倆並非總能奏效,但是其目的卻已昭然若揭:不過是想方設法逃避譴責與懲罰罷了。承認我錯了意義非常重大。因為人人都難免犯錯,所以大多數人都能原諒別人的過失。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信譽,並且有助於自我完善。

媒體經常報道有人為了逃避責任,不惜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雖說人對於未來會感到不安與恐懼,害怕麵對死亡,也因此知道珍惜生命,是為什麼還有人敢自殺呢?

這和人的潛在意識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當人對於某些事情感到痛苦時,這個痛苦就會不斷傳輸給潛在意識,而潛在意識就會忠實地依照這樣的信息,在情境來臨時去實現。

人的行為有90%是受潛在意識所控製,而潛在意識是從出生開始,經過每日意識沉積所形成。所以它不僅會反映在心理上,更會反映在生理上,因為人的身體是由自律神經掌控,而自律神經是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者作用而形成。如果交感神經兩者作用互動平衡,自律神經就會正常,身體各方麵的運作也會因此順暢。

人是無法用意誌力去控製自律神經的。當某個人感到生氣、焦慮、恐懼時,交感神經是處於極度緊繃的狀態的,使心跳及血壓隨之起伏,整個身體就會不聽使喚。處於極度興奮的狀態,就連肌肉都會緊繃起來。如果長時間下來心理都是處於低潮,或情緒的緊繃,身體就會產生極大的警訊,最後也會因為不能承受這樣的壓力,而使人崩潰,理智(顯在意識)完全被潛在意識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