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的動機絕不是臨時起意,而是因為人感到痛苦,所以不斷告訴自己,死去總比活著好,潛在意識就產生活著幹什麼的意念,最後終於帶領人走上死亡。所以人應該時時刻刻朝正麵思考,而不要讓負麵的痛苦沉澱,例如人們信仰宗教求神拜佛,無非是祈求痛苦能獲得解決,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在告訴潛在意識:我們要遠離痛苦。重複的告知,潛在意識確實就會帶領人們遠離痛苦。
有人為了怕痛苦,而選擇規避問題,其實人的成長,就是因為人生中經曆過無數挫折與失敗,如果能認識痛苦的價值,願意麵對現實,有勇氣承擔痛苦,人就能活得更堅強、更有價值。
10.如何克服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狀心理現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說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點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表現為達到個人目的,侵吞公款、誣陷他人、殺人越貨、鋌而走險。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自私是我
們走向成功和取得人生最偉大勝利的最大障礙,我們應該學會去克服它。
【專家診斷】
自私本是人類的一種正常表現,每個人都有自私的時候。但無私幫助別人也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動,甚至每個人也都有過無私幫助別人的時候。所以不能說自私是人的本性。
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所不同的是其它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人的私欲是無限的。正因為如此,人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須要受到社會公理、道義、法律的製約,否則這個社會就不屑正常的社會。任何一個人內心存在一種普遍的道德、法律意識和保持自己的私心雜念是不矛盾的。如果人性中全是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神,如果人心中全是私心雜念,無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和動物沒什麼區別。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現象,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的人不顧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一味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可是自己卻並非意識到他的行為過於自私,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也因為如此,我們才將自私稱為人格缺陷。
自私心理並不是洪水猛獸。隻要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自私行為時及時調適。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作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自私和無私之間僅是一線之隔。越過它,你可以感受到舍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這是最大的喜悅,也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自私的人停留在狹小自我的束縛裏。無法想象和體會助人為樂的快樂。無私是所有偉大人物共同的特性之一。沒有無私的服務,做什麼都不會得到成就。如果行為是自私的,縱然讀破萬卷經書也是枉然。
自私自利的人腦子裏隻是滿裝著自己,他們不會愛別人,更不懂得為別人而付出。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外在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因而,他們不願奉獻,因為這無異於從他們身上割肉。
因此,羅素說道:我的快樂日益俱增,一部分是因為我終於成功地驅除了某些根本不可能的欲望。但更大的原因,還應歸公於心靈中逐漸減少了對自我的關心。
貪欲無邊無際,可以無限製地擴展,這其中的動力,便是自私之心。私心是由於過分看重自我的私名和私利而產生的。私心是萬惡之因。也是萬錯之源。它隻求滿足一己之私利,片麵追求自我的名譽和地位。而置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於不顧;它使大團體為迎合小團體成員的狹隘名利之心,而置社會整體利益於腦後。
【心理處方】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是可以克服的。作為自我來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調適。具體來說有如下方法:
⑴內省法
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這些標準有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和榜樣等。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對照榜樣與規範找差距,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⑵多做利他行為
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⑶回避訓練
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態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不停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自私是一種心理疾病。往往使擁有的化為虛無。自私是人性缺點中最可怕的一個。它會扭曲人們的心靈,造成心理疾病。一旦心理有病後,這個人就再也無法超越自己。
11.如何突破狹隘心理
狹隘是一種心胸狹窄、氣量狹小的心理和人格缺陷。狹隘者常常表現為:吝嗇小氣,斤斤計較,吃不得虧,會想方設法彌補損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評,不能受一點兒委屈和無意的傷害,否則便耿耿於懷、伺機報複;人際交往麵窄,追求少數朋友間的哥們兒義氣,隻同與自己類似或不超過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與自己意見有分歧或比自己強的人。
【專家診斷】
狹隘是自私的產物,要想不狹隘自私,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狹隘自私的最終受害的是我們自己。狹隘讓我們不能正確分析事物,從而遠離真理;自私讓我們心胸不寬廣,整日為是非人我,窮通得失而縈縈繞繞,煩惱重重。同時自私也會讓我們身邊的人遠離我們。
狹隘心理的形成包括兩個方麵的原因:
(1)認識水平。有些人閱曆淺、經驗少,容易把事情想得過於困難、複雜,加之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足,對事情感到無能為力,因此容易緊張、焦慮、心胸狹隘。
(2)家庭因素。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與狹隘的產生有很大關係,如有些人的狹隘心理完全是父母的翻版。另外,優越的生活環境、父母溺愛的教育方法也往往使自己任性、驕傲、自私,受不了半點委屈,容不下異己分子,十分狹隘。心胸狹隘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加以克服。
【心理處方】
⑴積極應對挫折
人生在世,困難挫折在所難免,痛哭流涕時有發生。一味的焦慮、憂愁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對身心健康有害。要學會以解決問題的方式積極應對挫折:遇到挫折,冷靜分析原因,想想應該如何解決,選擇最好的方法,然後製訂計劃,貫徹執行。如此,你就會在行動中感到自己的進步,哪裏還會有時間傷心悲歎?
⑵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要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情感,進行正當的人際交往,與人相處應熱情、直率,善於團結互助,融小我於大我之中。交往的增多,可加深彼此了解與溝通,更透徹地了解別人與自己,開闊心胸。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不願結交意見相悖或強於自己的人,那你永遠隻能在你的小圈子中徘徊。
⑶開闊視野,拓寬心胸
在閑暇時,不妨走出校園、家門,到大自然中去領略它的博大、美麗。大自然會讓你感到自己的渺小。培養豪邁氣概,有利於走出狹隘的內心世界。
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確定一個積極的生活目標
人活在世,如何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要充分地挖掘生命的潛能,為社會做貢獻,給後人留下點有價值的東西。當一個人把眼光放在大事上,為自己確立了一個積極的生活目標,他就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拋開自我中心,就不會遇事斤斤計較,心底無私才能天地寬。
⑸豐富業餘文化生活
拓寬興趣範圍,多參加各種文娛、體育活動,使自己時刻感受到生活、學習中的新鮮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中增強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壓力。
12.如何突破自閉心理
自我封閉心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他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降低挫折感。
【專家診斷】
有封閉心態的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屬於被動型,後者屬於主動型。他們隻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誌向。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有關,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自我封閉心理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從兒童來講,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兒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從青少年來講,同一性危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重要原因。該危機是青年企圖重新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產生的自我意識的混亂,即指青年人向各種社會角色學習技能與為人處世策略。如果他沒有掌握這些技能與策略,就意味著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認識自己是誰,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別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裏,不與別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從中年人來講,如果一個人不能關心和愛護下一代,為下一代提供物質與精神財富(還應包括整個家庭成員),那他就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這種人隻關心自己,不與他人來往,或者自我評價低而懶於與人交往。從老年人來講,喪偶喪子的打擊,很易使人心灰意懶,精神恍惚,對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納自己,常常表現為十分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