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加強自我調控
要善於克製自己的抵觸情緒,以及無禮的言語和行為。對自己的錯誤。要主動承認,善於應用幽默,自我解嘲地找個台階下,不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
如果你意識到了平日裏自己的行為有些偏執,那麼,提醒自己不要陷於敵對心理的漩渦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處世待人時注意糾正,這樣會明顯減輕敵對心理和強烈的情緒反應。要懂得隻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學會對那些幫助過你的人說感謝的話,而不要不痛不癢地說一聲謝謝,更不能不理不睬。要學會向你認識的所有人微笑。可能開始時你很不習慣,做得不自然,但必須這樣做,而且要努力去做好。要在生活中學會忍讓和有耐心。
⑷善於接受新事物
固執常和思維狹隘、不喜歡接受新東西、對未曾經曆過的東西感到擔心相聯係。為此我們要養成渴求新知識,樂於接觸新人新事,並學習其新穎和精華之處的習慣。
17.性格比較貪婪怎麼辦
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具有貪婪的本性。有錢的人總希望再多些;有權的人總乞求地位再高些;有名的人總渴望名氣再大些。這其實是欲望的驅使,是幻想的衝動,是不切合實際的索取。
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隸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裏鑽。不得不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節製欲望,也許你的生活會更快樂。
【專家診斷】
有許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滿足,甚至為了了卻君王天下事,對生前身後的功名也期待頗多。對於前世,我們會埋怨父母沒有把我們生養在富貴之家,對於後世,總是抱怨子孫們不能個個如龍似鳳,但我們更多的不滿足還是來自於自身。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不知足呢?這其實是欲望的驅使,是幻想的衝動,是不切合實際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歸結為人類後天的變異,這有失公允。其實,不知足是一種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則是一種理性思維後的達觀與開脫。
列夫 托爾斯泰說:俄羅斯人對於自己的財產從不滿足,而對於自己的智慧卻相當自信。這就說明了知足的兩重性。人們對於物欲的追求總會優越於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滿足物質的需求,這與人類的第一需要必須是溫飽有關。
老子說過: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換句話說,能知足才知不足。諸如,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會滿足於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飯,但我們深知,我們對於飲食的需求遠不隻這些,隻要條件許可,我們就會要酒要肉,吃完了還想跳個舞。
知足與不知足是一個量化的過程。我們不會把知足停留在某一個水平上,也不會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個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活經曆,知足與不知足總會相互轉化。窮苦的青年人還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這樣,生活才會改觀;一夜暴富的大款們,對於知識的追求多一些也許可以提升生活質量。但知足的農民從不強迫自己要去當總統,安分守己的鄉村教師會把按時領到薪水作為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平靜、安詳、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搏擊、進取、奮鬥;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這就是墮落和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是一個度的問題。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隻有在溫度合適的條件下,樹木才會發芽,而不至於把鋼材煉成生鐵。《漁夫和金魚》中的那個老太婆的最大失敗,就是沒有把握好知足這個度。
在知足與不知足之間,應該更多地傾向於知足,因為它會讓我們心地坦然。無所取,無所需,就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荷。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坦然,我們還會有什麼不切合實際的欲望和要求呢?
在你不知足時,想到還有比你更艱難的人,你便會發現自己生活得也很幸福。一個人,隻要你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創造,就算沒有辜負此生。人的欲望是永遠滿足不了的,但是,隻要你把生存的起點放得低一些,就會知足而樂。
托爾斯泰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的確,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社會,這是一個欲望膨脹的年代,人們的心裏總是塞滿著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現代人,總是奢求穿要高檔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鄉間別墅,行要寶馬香車。一切都被欲望支配著。
法國傑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曾對物欲太盛的人作過極為恰當地評價,他說: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的確,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欲望太多,欲望的溝壑永遠填不滿,人心永不知足,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托爾斯泰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人生的許多沮喪都是因為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其實,我們辛辛苦苦地奔波勞碌,最終的結局不都是隻剩下埋葬我們身體的那點土地嗎?伊索說的好: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這可以說是對得不償失最好的詮釋了。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隸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裏鑽。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衝,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捫心自問,這樣的生活,能不累嗎?被欲望沉沉地壓著,能不精疲力竭嗎?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麼目標真的非讓我們實現不可,又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換取?朋友,讓我們斬除過多的欲望吧,將一切欲望減少再減少,從而讓真實的欲求浮現。這樣,你才會發現真實、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樂的。擁有這種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來,不慌不忙,不躁不亂,井然有序。麵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而對物質引誘,心不動,手不癢。沒有小肚雞腸帶來的煩惱,沒有功名利祿的拖累。活得輕鬆,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裏睡覺安寧,走路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時沒有遺憾。
古人雲: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當年陶淵明荷鋤自種,嵇叔康樹下苦修,兩位雖為貧寒之士,但他們能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這樣的生活,也不失為人生的一種極高境界!
人生好像一條河,有其源頭,有其流程,有其終點。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長,最終都要到達終點,流人海洋,人生終有盡頭。活著的時候,少一點兒欲望,多一點快樂,有什麼不好?
人生的大部分痛苦來自於欲望得不到滿足。擁有欲望是好的,如果不去放棄一些東西,而是放縱自己的欲望,不僅會失去本該擁有的東西,還會失去生存的智慧。
生活中,有些人為了得到他喜歡的東西,殫精竭慮,費盡心機,更甚者可能會不擇手段,走向極端。也許他得到了他喜歡的東西,但是在他追逐的過程中,失去的東西也無法計算,他付出的代價是其得到的東西所無法彌補的。
其實喜歡一樣東西,不一定要得到它。因為有時候為了強求一樣東西而令自己的身心都疲憊不堪,是很不劃算的。有些東西是隻可遠觀而不可近瞧的,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它並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麼好。如果你再發現你失去的和放棄的東西更珍貴的時候,你一定會懊惱不已。所以也常有這樣的一句話: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所以當你喜歡一樣東西時,得到它並不一定是你最明智的選擇。
不貪婪就不會有太多坎坷,所以,無論是喜歡一樣東西也好,喜歡一個位置也罷,與其讓自己負累,不如輕鬆地去麵對,去欣賞,即使有一天放棄或者離開,你也學會了平靜,得到了幸福。
貪婪得來的東西,永遠是人生的累贅。貪婪輕則讓人喪失生活的樂趣,重則誤了身家性命。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這或許便是貪婪的代價。
一般而言,貪婪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⑴錯誤的價值觀念。
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擁有。這種人存在極端的個人主義思想,是永遠不會滿足的。他們會得隴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從不會滿足。
⑵行為的強化作用。
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屢屢嚐到甜頭後,膽子就越來越大。每一次僥幸過關對他都是一種條件刺激,會不斷強化著貪婪心理。
⑶攀比心理。
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來與自己境況差不多的同事、同學、戰友、鄰居、朋友、親戚、下屬、小輩甚至原來那些比自己條件差得遠的人都發了財,心理就不平衡了,覺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也學著伸出了貪婪的雙手。
⑷補償心理。
有些人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損失。
【心理處方】
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若要改正,是可以自我調適的。
⑴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來,仁人賢士對貪婪之人是非常鄙視的,他們撰文作詩,鞭撻或諷刺那些索取不義之財的行為。想消除貪婪心理的人,應牢記那些詩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⑵自我反思法。
自己在紙上連續20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加思索,限時20秒鍾,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的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最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自己作較深層的分析。分析自己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補償、僥幸的心理呢,還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分析清楚後,便下決心,要堂堂正正做人,改掉貪婪的惡習。
⑶知足常樂法。
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便不會有非分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