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家祺:攜光明同行(11)(1 / 1)

正常與不正常

一天早上,正是眼科中心門診大廳的掛號高峰時間,陳家祺的專家號卻早已告盡。

此時,陳家祺剛走進電梯,準備上樓換了白大褂就去診室。

大電梯上了十幾個人,電梯門在徐徐關閉。

突然,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以敏捷的身手,搶在門關之前閃進了電梯。人未站穩,就急忙衝著一電梯的人問:“請問陳教授在哪”?

“哪個陳教授”?有人答腔。

“陳家祺”。話音剛落,笑聲四起。

陳家祺也夾在人群中笑了:“你找我有什麼事嗎”?

“我想給我爸加個號”。

簡單地問明病人情況,陳家祺同意了。這是當天早上第五個加號。

走出電梯,早有好幾個人堵在門口,也在等著陳家祺給加號。

病人們第一次掛不上號時,都急火攻心,怕陳家祺架子大,難說話。待到東問西尋見到陳教授,才發現一切擔心都是多餘的。陳家祺總是把門診號加到極限,盡量滿足病人的要求。

診室門口叫號的護士半是無奈半是敬意,說:“很正常啊,陳教授次次門診都要加很多號,找他的病人太多了”。

偶爾有其他急事,陳家祺也會正點結束門診,這在護士們看來,反而不正常了:今天有什麼事呀,怎麼這麼早下班呢?——按時下班這種很正常的事,到了陳家祺這裏就成了第一個不正常。

在陳家祺領導下的三病區醫護人員,如果誰沒有吃過頭兒買的盒飯,那就是第二個不正常了。他的助手呀,學生呀,但凡因為手術或門診過了吃飯時間,陳家祺就會請值班護士去定盒飯,而且交代要買質量好的、帶湯的,貴一點不要緊,錢歸他個人掏。晚上做手術前,他還經常從家裏提來一大包餅幹、牛奶,給大家當夜宵。

有一天中午,做手術又是一點多才結束,幾個年輕人都覺得肚皮貼到了後背上,餓慘了。陳家祺笑眯眯地說:“去隔壁的大排擋,我請你們吃飯。”

大家也不跟他客氣,圍著桌子坐下了。陳家祺把菜點好,才告訴大家:你們慢慢吃,我回家了,家裏煮了我的飯。

幾個小夥子有些掃興,但實在餓了,也就風卷殘雲吃將起來。沒想到吃飽了服務員又端出一碟薑蔥炒花蟹,說:別急,陳教授還點了這個菜,他已經埋單了。

——小夥子們很感動,拚命吃,雖然他們都知道,陳教授不這樣做,那就不正常了。

還有,周末假日等法定休息的時間裏,陳家祺都準時回病區查房,有時還根據需要安排手術。否則,就肯定不正常了;

再有,陳家祺出差外地,明明有白天的航班,他卻專門坐夜班飛機,因為他白天工作太忙,把時間花在飛機上不劃算。如果哪一次他坐了白天的航班,準是有特殊情況,對於他就有些不正常了;

再比如,參加每兩年一次的眼科醫學會議,陳家祺必定帶著新的改革建議,空手而去這等不正常的事,至今還沒有發生過,也不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