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獨特的地理環境(1 / 3)

引子誕生“恐龍之父”的地方

1970年7月的一天,桑植縣芙蓉橋鄉的田野上,在兩具完整的恐龍化石出土的那一刻,現場發掘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及古人類研究所的幾位專家,眼中溢出異樣的驚喜。與人們此前見到的恐龍化石不同,這兩具恐龍化石無齒而體小,其骨架長3.2米,高1.3米,重150多千克,屬槽齒類型,後來正式被命名為“槽齒目芙蓉龍”。“芙蓉龍”生活的年代距今2.1億年,遠早於那些龐然大物式的恐龍,故而被譽為“恐龍之父”。它的出土,填補了我國古生物考古發現的一項空白。目前,兩具化石骨架分別陳列於中國自然博物館和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同時,人們還探明了“芙蓉龍”化石出土地保存有大量未予發掘的恐龍化石。2001年,國土資源部批準桑植縣“芙蓉龍”化石出土地為“張家界國家地質公園的四大核心區之一”。2004年,張家界被列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桑植縣“芙蓉龍”化石產地地質遺跡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遙想三疊紀中期,魚龍遊弋在水裏,翼龍飛翔在空中,背上有棘帆的基龍在陸地爬行,真是一個恐龍大世界。沒有牙齒的“芙蓉龍”,靠一張鸚鵡狀的喙嘴取食,它與其他的基龍一樣,背上也有背帆,隻不過略矮一些,與鴻蒙太古時候的眾多生物一道,度過了一段共生共榮又戛然而止於地殼變遷的時光。從市域出土的大批古生物化石探知,除了恐龍,這裏曾經還是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犀牛、巨貘、金絲猴、鹿、豪豬、石燕等動物棲息的地方。這些動物,有的習慣於密林生活,有的習慣棲息於灌木叢和草地,由此大致可以反映出市域的氣候環境,早在遠古時候就是溫暖濕潤,水草豐美,十分有利於動植物繁衍生息。在鋪設於張家界中心城區防洪堤的石塊以及市域一些景區的石板遊道上,隨處可見角化石、鸚鵡螺化石之類的古生物化石遺跡,人在上麵行走,不免會生出時空交錯之感,平添一番遠古悠悠的情思。

市域山川秀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遠古時代,這塊神奇的土地是誕生“芙蓉龍”的地方,又是形成以石英砂岩大峰林為代表的地質遺跡奇觀的地方。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由於地處地球兩條神秘的經緯線交彙之處而格外引人關注。這兩條引起人們廣泛注意的經緯線,一條是“神奇的110°經線”,它是中國劃分東西部的分界線,且是穿越中國國土(含海域)最長的大地軸線。它北端通過包頭,中部大致跨越鹹陽(即秦王朝修建國道“子午道”的起點),往南全程貫穿武陵地區。尤為奇特的是,它剛好與張家界中心城區的城市主軸——子午軸重合;貫穿天門後,滑過海南島而止於我國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另一條是“神奇的30°緯線”,它是區分中國南北兩部分的分界線。關於北緯30°線,美國學者詹姆士·伯烈斯特在《神秘的北緯30度》一書裏,盡情讚美這條穿越地球種種秘境的神奇線是地球上最為神奇的風景線。另一本名為《北緯30°線》的書中,則開列了分布在北緯30°線上的一大批世界奇跡,如千古難解的金字塔之謎,匪夷所思的斯芬克斯神像,神秘而恐怖的百慕大三角洲,神奇浩淼的撒哈拉大沙漠,被譽為“神山”的喜馬拉雅山,氣勢磅礴的雅魯藏布大峽穀,秘境神農架,迷霧重重的三星堆遺址,罕見的張家界奇觀,等等。而張家界的地理坐標恰恰是既貫穿東經110°,又緊靠北緯30°,即東經109°40′~110°20′,北緯28°52′~29°48′。如此重要的兩條經緯線交彙於張家界,無疑具有至為特殊的地理意義。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上遊,西與雲貴高原隆起區毗連,東臨洞庭湖沉降區,坐落於我國第二大階梯向第三大階梯過渡的地帶,武陵山脈縱貫全境。市域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為1372.3小時,氣溫16.9℃,降水量1343.4毫米,無霜期272天。市域石灰岩層分布廣泛,岩溶地貌發育典型。市域地形以山地為主,兼及丘陵、盆地、平原等。有砂岩峰林(武陵源、峰巒溪等)、岩溶洞穴(九天洞、黃龍洞等)、岩溶峽穀(茅岩河、漊江大峽穀等)、岩溶台原(天門山、七星山等)等特殊地貌構成的地質遺跡景觀。張家界市轄永定區、武陵源區、慈利縣、桑植縣,共有102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土地總麵積為9516平方千米。2008年末,全市總人口為1639544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187805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2.18%,有土家族1042580人,白族113630人,苗族27250人。20世紀80年代開發旅遊以來,因擁有世界一流自然景觀而聞名於世,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

天造奇山在此間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市域武陵源,有一片麵積為264.6平方千米的石英砂岩峰林,海拔300~1260米,廣布石峰3103座,刀劈斧削,千姿百態,連綿成片,雄奇壯麗。論麵積之廣袤、氣勢之磅礴,在當今地球上的眾多峰林中,堪稱獨一無二,絕無僅有。

關於這片石英砂岩峰林的命名,主要有四種:“武陵源峰林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峽穀地貌”和“張家界地貌”。其中,陳國達先生命名的“武陵源峰林地貌”,在學術界的認同度較高;以地貌的物理構成命名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目前使用較為普遍;而建議命名“張家界地貌”的呼聲亦不少。陳國達先生生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地窪構造與成礦研究中心主席,是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地質學家。他創立的“地窪”學說,是當代關於地殼運動之大地構造的主要學說之一。20世紀80年代,年逾古稀的陳先生先後三次來到張家界,實地考察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形成的原因,並完成了題為《海陸無靜止,風雲永流遷——武陵源峰林地貌成因及其開發與保護淺說》的考察報告,將其命名為“武陵源峰林地貌”。至於持“張家界地貌”之說也頗有人在,主要基於這樣一個理由:“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現屬克羅地亞)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裏有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成為世界上岩溶地貌的代稱;以赤壁丹崖為突出特征的“丹霞地貌”,也是因為廣東省韶關市內的丹霞山最為典型,所以“丹霞地貌”即成為世界上同類地貌的代稱。既如此,張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理應命名為“張家界地貌”。

(一)海陸無靜止,風雲永流遷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成因

構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地質因素是多方麵的,由於它們的綜合作用,才形成了如此壯美絕倫的景觀。這些地質因素可歸納為兩大類,即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提供物質基礎,是依據;後者提供加工動力,是條件。

內部因素是指地殼本身的地質作用。它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岩石因素,它提供了質地堅實、厚層為主的石英砂岩,其中含有少量比例不均的泥質;二是構造因素,砂岩層的褶皺和緩,保持平展,而直立節理發育成熟。武陵源峰林具有的構造特點,是由本區域的地殼演化史的特點所決定的。本區域地殼演化史分為石英砂岩物質準備期、石英砂岩產生期、有利構造發育期、峰林誕生和發展期四個階段。3.8億年前的“古生代”中期,隨著地殼沉降,武陵源一帶變成海水侵入的近陸淺海。從河流等處衝來的沙石和少量泥土在此沉澱,經若幹萬年沉積,形成數百米厚的砂層,經逐漸壓實、固結而形成今天的石英砂岩。金鞭大峽穀的跳魚潭路旁,石英砂岩上還留有當時近陸淺海沉積的砂層被海流衝擊的“波痕”;許多地方蘊藏有腕足類、魚類等海相生物化石,海濱小動物在砂層中活動或居住的小洞穴遺跡化石。這些都可作為識別古地理環境和印證地殼演化曆程的重要依據。

外部因素指空氣和水,還有重力所起的地質作用,包括風化、水蝕、崩塌三個方麵的外力作用。一是風化作用,包括化學、機械(物理)及生物的風化作用;二是水蝕作用,主要是流水的衝刷和侵蝕;三是重力作用,使風化物散落,岩塊滑墜、崩塌。

陳國達先生將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的形成過程,形象地歸納為八句詩:曾是地台淺海濱,沉砂結石廣平伸。造山揭出地窪幕,褶斷誕生節理紛。升露岩層遭水蝕,劈為崖柱順裂紋。萬年雕鏤功成漸,繡就畫圖稀世珍。武陵源峰林之所以如此奇特壯觀,除了地殼演化的背景特點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們所見到的峰林誕生以後的現代環境。這裏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使得該地區水木菁華,泉豐林密,為保持水土,減少風雨對石峰石柱的侵蝕破壞,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二)奇甲天下的國寶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價值

世界範圍內,與武陵源峰林地貌形態頗為相似或相近的有五種,即丹霞峰林、科羅拉多峰林、喀斯特峰林、玄武岩峰林及黃土峰林。陳國達先生將五種峰林與武陵源峰林逐一予以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它們的綜合觀賞價值都不及武陵源峰林。他從地質學的角度,總結出武陵源峰林地貌具有石奇峰秀、寨高台平、壁險峽幽、水碧山青等突出特點,是“峰林之鈺,稀世之珍”,“堪稱奇甲天下的國寶,是我們中華民族天賦寶貴的旅遊資源”。此外,其鄰側及外圍還巧妙地點綴著許多石灰岩洞穴和峰林,與雄偉壯麗的石英砂岩峰林互相襯托,珠聯璧合,使武陵源風景區的地貌更加豐富多彩。

1989年10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數十所高等院校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專家教授,在武陵源總體規劃評議會上的“結論”部分寫道:“武陵源是世界罕見的以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主要特色,特種資源豐富,具有很高美學價值,可供觀光遊覽、度假休養和開展科學文化等活動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2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決定,將張家界市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武陵源因此成為中國第一批單一世界自然遺產地。證書上寫道:“列入此名錄說明此文化自然景區具有特別的和世界性的價值,因而為了全人類的利益應對其加以保護。”

2003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委員會派來的專家考察團一致認為,張家界的地質地貌獨一無二,風光景色舉世無雙,是罕見的地球生命之花;並欣然題詞:“張家界是世界上一顆璀璨的地質明珠,張家界為青年一代和世界人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地質資源和地質信息。”2004年2月,張家界被順利批準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莫德爾,萬裏迢迢親赴張家界,將世界地質公園批準書交到市委書記手中。

在合理開發的過程中倍加珍惜國寶,愛護國寶,是人們密切關注的話題。市域石英砂岩峰林除開物質準備的時間不計外,形成今天這樣一個麵貌,曆時就達3億多年。而它的發展絕不會就此打住,今後還會繼續不斷地演遞更迭。目前尚在青年期的,如黃石寨、腰子寨,將會逐漸轉入壯年期;現在已到壯年期的,如西海,將會逐漸進入老年期。即便是金鞭岩、禦筆峰等石柱,剛毅勁勇,頂天立地,同樣不能脫離由誕生到成長,到衰老,直至消亡這一進程。雖然它以若幹個十萬、百萬年計算,其過程用人類的時間尺度來度量是漫長的,但終歸是沿著這一軌跡運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