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

腎髒是生成尿液的器官,當人們喝了水、湯、飲料等液體,經過胃腸道吸收進入血液,通過血循環,再經過腎髒處理後,形成尿液後排出體外。因此,尿直接來源於血液。當血流流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時,因腎小球具有濾過膜及其通透的性能,除了各種血細胞與大分子量的蛋白質外,血漿中的水、電解質、有機物(包括小分子量的蛋白質)都可自由通過腎小球濾過膜,從而進入誇小體的囊腔內,成為腎小球濾過液,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腎4、禪的濾過液稱為原尿,其組成與去蛋白的血漿相近似。據推算,兩側腎髒每分鍾形成的原尿有125毫升,每天生成原尿的總量約為150~200升,而每分鍾排除的尿液約1毫升,每天約為1.5升。這種濾液與人體最終從膀胱排出的尿(也叫終尿)是有很大差別的。

尿的生成主要經過3個過程: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血漿中的水分和其他物質(電解質和小分子有機物)從腎小球濾過,而形成腎小球濾過液,即為原尿。

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腎小管上皮細胞具有轉動功能,即將管腔液內的葡萄糖、氨基酸、碳酸氫鹽和水等物質攝入細胞內,而後輸送到間質和血液中,這就是重吸收作用,據推算水的重吸收量達99%,隻有的形成終尿。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腎小管上皮細胞不僅有重吸收的功能,而且還能主動地把血液中的成分原樣地或經代謝加工而形成新物質轉移到腎小管中,如氣離子、鉀離子和氨等。尿中有相當一部分物質是由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將其周圍毛細血管中的一些成分,以及這些細胞本身產生的一些物質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原尿中任何物質不被重吸收,也會被濃縮達100倍左右。如肌酐、尿棄、尿酸等,氨的濃度變化最大,終尿內的濃度為原尿的400倍。

經過上述3個過程便形成了正常人體的尿液,從腎小球的濾過到腎小管的重吸收及排泄和分泌,表明了尿的生成並不是簡單的血漿濾過,而是經過複雜的代謝與加工過程。因此,如果腎小球的通透性增加了,或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減弱了,或腎小管的排泄與分泌功能失常了,都會直接影響尿量或尿中成分的改變。因此,對尿量的變化和尿中異常成分的分析,有助於臨床診斷和對治療情況的觀察。

排尿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經腎髒一係列工作後形成的原尿,通過輸尿管一股一股地進入膀胱。因輸尿管膀胱連接部有活瓣作用,尿隻能排入膀胱,而不能反流至輸尿管。

尿液進入膀胱內,膀胱有平滑肌,也就是逼尿肌,具有伸展性,在一定範圍內,其容量可隨尿量的增多而相應地增大,所以膀胱內壓力不致發生大的變化,起到貯存尿的作用。

當膀胱內貯存尿超過300~400毫升時,膀胱內壓力明顯上升,壓力升高到一定的程度時,便刺激了膀胱壁的壓力感受器,並將這種信息傳到脊髓的排尿中樞及大腦皮層,然後再將大腦皮層排尿的命令,通過排尿中樞反傳到膀胱,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縮,括約肌舒張,形成了排尿反射,將尿液排出體外。

排尿開始後,尿液流經尿道時,又可刺激尿道內的感受器,信息也可傳到排尿中樞,引起膀胱繼續收縮,括約肌繼續鬆弛,直到尿液排完為止。在排尿末期,由於尿道海綿體肌的收縮,可將尿道內殘存的尿液最後排出體外。此外,排尿也可受意識控製。當膀胱貯存尿液多且條件許可時,發起排尿反射;條件不許可時,如在大庭廣眾之下,或躺在床上,則可暫時抑製排尿,對大腦皮質發育尚不夠健全的嬰幼兒,主要靠膀胱的充盈程度進行排尿,所以排尿次數多,容易夜間遺尿。

禮泌尿係感染時出現的症狀

泌尿係感染出現的症狀有尿頻、尿急、尿痛等,在醫學裏統稱為膀胱刺激症狀,常為急性感染的重要信號。

尿頻:指排尿的次數多,是膀胱炎症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主要因黏膜充血、水腫,或者滲出物增多,細胞浸潤,及表淺的潰瘍對膀胱壁經常刺激,使黏膜神經感受閾降低,尿意中樞一直處於興奮狀態,以致膀胱內的尿量未達到充滿的程度,甚至僅十餘毫升時就出現排尿反射。

尿急:尿急是指一有尿意即迫不及待地要排尿,往往容易尿濕衣褲,常與尿頻尿痛同時發生,多由於下尿路感染引起,特別是膀胱三角區內有炎症性的病變更易引起尿急。

尿痛:排尿時或排尿後尿道內疼痛,稱為尿痛。尿痛多由於下尿路感染所致。由於炎症對膀胱或尿道黏膜或深層組織的刺激,引起膀胱或尿道的痙攣收縮和神經反射,表現為會陰部、恥骨上區攣縮樣疼痛,或在排尿時燒灼痛。

許多人在出現以上三大症狀後,便認為患了泌尿係感染,其實並非完全如此。一般說典型的泌尿係感染,除膀胱刺激症狀外,還會伴有腰酸、血尿、肉眼膿尿或顯微鏡下膿尿,甚至發熱,外周血中白細胞升高。反之,有些泌尿係感染的病人可以不伴有任何不適的症狀,僅在尿液的化驗時發現有異常的改變。此外,臨床上有些病人雖有尿頻、尿急、尿痛症狀,但尿液中無細菌,這種情況稱之為“尿道症狀群”,可因慢性前列腺炎或女性的慢性尿道旁腺炎引起,那就不是真正的泌尿係感染了。當然,還有因天氣冷、性生活、避孕措施的使用、洗浴等誘發出現膀胱刺激症狀,對於這些誘發因素,隻要能注意性生活方式,減少對尿道口的刺激,注意保暖及個人衛生,是可以防止膀胱刺激症狀的發生。所以,當有膀胱刺激症狀時,必須排除其他原因,並同時有細菌時,才能確診為泌尿係感染。

久腎盂腎炎的感染途徑

泌尿係感染可以分為上尿路感染(輸尿管炎、腎盂腎炎)及下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下尿路感染可單獨存在,而上尿路感染則可伴發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中以腎盂腎炎最為常見。腎盂腎炎根據臨床表現和病程,又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期。急性腎盂腎炎預後良好,慢性腎盂腎炎預後隨病因及誘因不同而異,能早期發現及時控製者預後佳,反複發作病程長者可逐漸發展為腎功能衰竭。

腎盂腎炎感染的途徑有以下幾種:上行性感染:細菌從尿道、膀胱上行經輸尿管而達腎盂,此為本病最常見的感染途徑,尤以女性多見。通常是由革蘭陰性杆菌引起,約占70%以上,其中大腸杆菌最為常見,其次是變形杆菌、克雷白菌、產氣扞菌、綠膿杆菌等;革蘭陽性細菌占20%,最常見的為鏈球菌和葡萄球菌。

血行性感染:敗血症以及各種病灶引起菌血症時,細菌隨血流先便犯腎髒皮質,然後到腎盂,並引起感染。血行性感染僅占約30%,病菌以金黃色有萄球菌為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