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慢性腎孟腎炎(1 / 3)

慢性腎孟腎炎的診斷

對慢性腎盂腎炎病人需做全麵而徹底的檢查。尿液常規檢查:慢性腎盂腎炎病人的尿液常規改變不如急性腎盂腎炎明顯,往往尿液的異常發現不多,但常常有間歇性的尿液異常改變。因此需要反複檢查尿液常規,以明確診斷。

尿液培養和細茵茵落計數:由於慢性腎盂腎炎病程長,病情多有反複,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可借助於屎液培養和細菌菌落計數來確定。當菌落數在每毫升尿液中超過10萬個時,則揭示有泌尿係感染存在。菌落計數在1萬~10萬個之間時,可結合病情(如症狀明顯)仍有診斷意義。尿培養應采集不同時間的標本反複進行培養,如能確定致病茵,應同時做抗菌藥物敏感試驗,以便選擇有效抗菌藥物治療。

3小時尿液白細胞計數:收集病人3個小時的清潔尿液,計算其中的白細胞數。正常每小時白細胞的排出率在7萬~10萬個以下,如白細胞在10萬個以上,表示有泌尿係感染存在。有時對一些不典型的腎盂腎炎,尿液檢查呈陰性者,為證實疾病,可做激素激發試驗,以助診斷。其方法是靜脈注射氫化可的鬆100毫克,在注射前後4小時做尿液的白細胞排出率計數,並在注射後做尿液培養。如注射後4小時尿液白細胞的排出率較注射前增加1倍以上,或尿培養陰性,但每毫升尿液中白細胞計數大於10萬個時為陽性。

慢性腎盂腎炎病人往往有貧血,除非急性發作時血液中白細胞可以升高,在一般情況大都正常。

影像學檢查:腹部平片可顯示一側或兩側腎髒較正常為小。靜脈尿路造影可見腎盂擴張,腎實質變薄,有時顯影較差,輸尿管擴張。如從膀胱鏡檢查進行逆行尿路造影,也可見上述變化。

黃色肉芽腫性賢盂腎炎

黃色肉芽腫性腎盂腎炎是慢性細菌性腎盂腎炎的一種類型,其特征是腎實質破壞,出現肉芽腫和泡沫細胞(含脂質的巨噬細胞)、這種腎盂腎炎不常見,但近年來有增多趨勢。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最常見於50~70歲,女性多於男性。

多為一側腎髒,發病極少數雙側腎髒同時發生。

黃色肉芽腫性腎盂腎炎可能是由於腎髒細菌感染引起,尿液細菌培養幾乎總是陽性。變形杆菌、大腸杆菌是最常見的病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可引起。病理變化是病變的一側腎髒腫大,腎包膜和腎周圍組增厚和粘連,病變可以局限於腎髒一極的單個腫塊,也可呈現彌漫多發性病變。腎盂腎盞擴張,含有膿樣液體或伴有腎結石。腎髒實質,尤其是擴張的腎盂周圍組織被橙黃色、柔軟的炎症組織所替代,周圍常伴有多個小膿腫。這種病變的腫塊可能被誤認為腎腫瘤。

絕大多數病人表現為腎區疼痛、反複發作尿路感染,發熱、乏力、畏食、體重下降和便秘。一般經過數月至數年的治療才得到確診。

尿細菌培養:絕大多數病人尿液細菌定量培養為陽性。最常見的致病菌為變形杆菌和大腸杆菌。尿細胞學檢查:少數病人可查見泡沫細胞。影像學檢查:靜脈尿路造影顯示,約80%的病人可發現有腎結石的病腎沒有功能,腎盞變形也常見。局灶性損傷者表現為囊性或腫塊內空洞,其中充盈缺損。

腎血管造影時,可見大多數黃色肉芽腫樣腎病變區域的血管減少或缺乏。可見到腎內小動脈而沒有周圍血管分支。

治療:黃色肉芽腫性腎盂腎炎,腎病變若為局灶性的或對手術有高度危險的病人,可以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療,從而可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治療。

腎盂腎炎的中醫中藥治療

主訴有發熱、尿頻、尿急、尿道灼熱感,小腹脹墜或腰痛,檢查時有舌黃膩,脈滑數者,則辨證為下焦熱。其治療宜清熱利濕,解毒通淋。故可給予八正散加減,其方劑為:柴胡15克,黃芩9克,車前子15克,山梔9克,木通9克,篇蓄15克,馬齒莧30克,滑石12克,黃柏9克,瞿麥15克,甘草梢9克。方中以山梔、黃柏、馬齒莧為清熱解毒,篇蓄、瞿麥、滑石、木通、車前子利濕通淋,黃芩、柴胡和解少陽,甘草梢通淋止痛。此方適用於急性腎盂腎炎。

主訴有低熱,腰膝瘓痛,手足心熱,乏力、口幹、尿少、尿頻、尿急或尿痛,檢查舌紅,苔薄黃,脈細數者,其辨證是陰虛濕熱。其治療應滋陰降火,以解毒利濕,可用知柏地黃湯加減,其方劑為:知母15克,黃柏9克,丹皮9克,生地12克,茯苓9克,山萸肉9克,川斷9克,旱蓮草15克,車前子15克,金銀藤30克,地丁30克,甘草6克。本方以知母、黃柏、生地滋陰降火,金銀藤、地丁、車前子利濕解毒,川斷、旱蓮草、甘草強壯腰腎。若有少氣、乏力、便稀、腹脹、浮腫、脾虛氣弱者,可去知母草、黃柏,加黃芪、黨參、白術等。

急性膀胱炎

膀胱炎常伴有尿道炎,所以統稱為下尿路感染。許多泌尿係疾病(如腎盂賢炎等)可引起膀胱炎,泌尿係統以外的疾病(如子宮、附件炎症,盆腔炎,腎腸道炎症等)也可使膀胱受到感染。

正常情況下,膀胱不易被細首便犯,因為膀胱黏旗表麵有黏液素,可粘附細茵,便於白細胞吞噬。細茵很少能通過血流侵入膀胱,同時尿道內、外括約肌亦能阻擋細茵從尿道上升至膀胱。尿液經常不斷地從褕尿管進入膀胱,再經膀胱排出體外,這種衝洗和稀釋作用,使膀胱內不易發生感染。但若膀胱內有結石、異物、腫瘤等因親,破壞了膀胱黏膜防禦能力,則有利於細笛的侵犯。此外,如膀胱頸部以下屎路梗阻,則殘餘尿可以成為細茵生長的良好培養基。

感染途徑以上行性最常見,發病率女性高於男性,因女性尿道短,常為鄰近陰道和肛門的內容物所汙染。下行性感染繼發於腎髒感染,如急性腎盂腎炎等引起。

急性膀胱炎多數起病較急,全身症狀不明顯。主要有尿頻、尿急,嚴重者尿終時裏恚後重。尿痛明顯,排尿時感到尿道及恥骨上區疼痛,排尿終末時嚴重。部分病人有終末血尿,也可發生肉眼血尿或全程血尿。部分病人出現尿液混濁或膿尿。檢查時常有恥骨上區壓痛。

尿液常規檢查顯微鏡下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數大於10個。

早晨第一次尿液沉渣塗片細菌數,顯微鏡每高倍鏡視野大於15~20個中段尿細菌培養,菌落數每毫升尿液常大於10萬個。

對反複發作的病人,應做泌尿係統或全身檢查,以排除是否合並泌尿係統病變或全身性病變。

急性發作時,應注意休息,多飲水,避免刺激性食物,熱水坐浴可改善會陰部血液循環,減輕症狀。用碳酸氫鈉或枸櫞酸鉀堿性藥物,降低尿液酸度,緩解膀胱痙攣。也可應用解痙劑,減輕排尿刺激症狀,如泌尿靈等。經治療後,病情迅速好轉,尿液中膿細胞消失,細菌培養轉陰。

應用抗菌藥物以前需做新鮮中段尿液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根據培養結果選用適當的抗菌藥。抗菌藥物的應用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單劑療法適用於女性病人,氨苄青黴素3克口服或複方新諾明3克頓服或氟呱酸1.2克頓服。

②短程療法(三日療法)複方新諾明每次1克,每日2次,口服;或氨苄青黴素每次0.5克;或氟呱酸每次0.4克,每日2次。

③兩周療法藥物劑量與短程療法相同,用於有發熱或臨床症狀較重或單程療法失敗的病人。氟呱酸等也可以選用,一般不需要聯合用兩種抗菌藥物,慶大零素、丁胺卡那黴素等氨基糖苷類抗菌素應慎用。

單純膀胱炎目前國外多提倡單劑療法或短程療法,避免不必要的長期服藥而產生細菌酎藥性,以及避免增加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但要加強預防複發的措施。若症狀不消失,尿膿細胞繼續存在,培養時細菌仍為陽性,應考慮細菌耐藥或有感染的誘因,要及時調整更合適的抗菌藥物,延長應用時間,以期早日達到徹底治愈。感染控製後,尤其對久治不愈或反複發作的慢性膀胱炎,則需做詳細全麵的泌尿係統檢查,解除梗阻,控製原發性病灶,使康路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