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結核往往合並存在腎結核,所以檢查項目可以參考腎結核;針對膀胱結核主要是膀胱造影、膀胱鏡檢查,必要時可做活組織檢查。

出現腎積水時,如一側腎積水嚴重,腎功能很差,或繼發感染時,可在抗結核藥物的配合下,先行積水側。

腎造瘺術,等病人情況好轉後再行腎切除術及積水側引流術。

出現膀胱攣縮時,如無尿道狹窄,可考慮腸代膀胱手術。

出現自發性膀胱破裂的病人,應盡早手術探查,給予修補裂孔,做膀胱造痿,術後配合全身抗結核藥物治療。

尿道結核

尿道結核比較少見,主要發生在男性。病變往往由腎結核的結核杆菌經尿感染,或從膀胱等處蔓延到後尿道。尿道黏膜可形成結核性潰瘍或纖維性増生,引起尿道狹窄、梗阻。容易發生尿道周圍炎,形成尿道周圍結核性膿瘍,破潰後發生尿道痿。

尿道結核在未形成尿道狹窄前並無症狀。有時尿道狹窄的症狀被嚴重的膀胱結核症狀如尿頻、尿急、尿痛、終末血尿所掩蓋。如出現尿頻、尿線細、排尿困難、尿瀦留等尿道狹窄症狀,導尿管無法插入時應考慮結核性尿道狹窄。

在檢查時,會陰部可觸及粗硬尿道,有時觸及尿道周圍膿腫包塊。同時也可能檢查生殖係統(如附睾等)結核。也可以做活組織病理切片檢查。

尿道結核的藥物治療同腎結核。尿道狹窄範圍往往比較廣泛,治療比較困難。在尿道結核愈合後進行尿道擴張術。

淋球菌性尿道炎的症狀

這是泌尿係特殊性感染的另一種疾病。淋病主要是通過性交傳播的疾病,在西方及不發達國家甚為流行。美國估計每年約有2百萬人感染淋病。我國在解放初期已基本消滅,但在20世紀70年代末,淋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人是淋球菌惟一的自然宿主,而淋球菌對其他動物並不致病,傳播途徑主要是不潔性交。所以淋球菌對人群大多有易感性,即一旦被淋球菌所感染,就很快發病。人體對淋球菌無先天或後天免疫力。在性傳播疾病中,淋病的流行最為廣泛。女性易感性高於男性,但多數沒有症狀或有輕微症狀。

一般在感染後3~5天,多數在感染後4天發病,潛伏期的長短與細菌毒性、細菌的數量及個體的抵抗力有關。青壯年發病率高,尤以18~25歲者為多。

男性淋球菌性尿道炎:又分急性、慢性兩種類。

急性淋球菌性尿道炎,也稱原發性尿道炎。

其潛伏期很短,僅為3~5天。一旦被淋球菌感染後,在尿道經曆侵入階段、發育階段、排毒階段等三個階段,便開始出現尿道初部有燒灼感、刺痛或灼痛等症狀。尤其排尿時疼痛加劇,並向小腹與脊柱放射,有的可發生陰莖痛性勃起。尿道口紅腫發癢,尿道分泌物開始為黏液性,1~2天後即轉為黃色膿液,紅腫發展到整個陰莖頭部,尿道口外翻,排尿次數增多,並伴有顯著尿痛、血尿、血精,以及會陰部有脹墜疼痛。少數病人可有發熱、倦怠無力、食欲不振、周身不適以及惡心、嘔吐等全身症狀。兩側腹股溝淋巴結亦可增大、紅腫、疼痛甚至化膿。如在包莖或包皮過長的病人,由於膿液的刺激,可發生陰莖頭部包皮炎。但並非所有病人都有以上典型症狀,約有1070的病人雖有淋球菌尿道感染,卻毫無臨床症狀,這與感染的淋球菌類型有關。這類病人如不經治療,淋菌可存在於尿道內達數月之久,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慢性淋球菌性尿道炎,也稱晚期尿道炎。在急性淋球菌性尿道炎發病約1周,症狀可逐漸減輕,陰莖頭及尿道口紅腫消退,分泌物變為稀薄黏液,排尿逐漸正常,4~8周後,症狀可完全消失,但尿道口展間仍有少量黏液,其中偶可找到淋球菌,臨床表現比急性淋球菌性尿道炎更複雜,主要表現有尿痛,並可見終末血尿,晨起有尿道分泌物“糊口”現象,合並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等症狀,並可出現血尿或血精,除此以外,病人還多有腹痛及肛門、會陰部墜脹痛,並常伴有神經衰弱、夜間失眠、遣精、早泄等。尿中肉眼可見由包皮垢、上皮細胞和膿球等組成的如棉絲樣,並遊浮於尿中的“淋絲”。病情嚴重者可引起排尿分叉或尿流變細。並多於過度勞累、酗酒或性交之後引起急性發作。約有的病人發生不同的並發症,此時淋球菌多侵犯前後尿道、前列腺、附睾等處,引起慢性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等,較少見的並發症有敗血症、腦膜炎、心內膜炎等。

女性淋球菌性尿道炎

主要表現為急性淋球菌性尿道炎,大多於性交後3~5日發病,病人有尿痛、尿急、尿頻、尿道灼熱感,有膿性分泌物以及前庭大腺紅腫、壓痛等症狀。急性淋球菌性尿道炎常與原發性宮頸炎同時存在,病人有白帶增多,外陰內輕度疼痛,並有灼熱感,有的病人伴有發熱、腹痛、尿頻、尿急等症狀。陰道口常有大量膿性分泌物,味臭。

淋球菌性尿道炎的診斷

病史:多有冶遊史、多角性伴侶、夫妻一方有淋病、多次人工流產史、膿性白帶等。

檢查:病人取站立位,將內褲全部脫下,暴露全部外生殖器,觀察內褲有汙染膿痂及尿道口分泌物。特別是病人停止排尿2小時後或早晨首次排尿前此種現象更明顯。

全部外生殖器應仔細檢查,注意整個會陰部、陰囊、陰莖及腹股溝部的皮膚病變,腹股溝淋巴結有無腫大、壓痛,睾丸、附睾、精索處有無腫塊,包皮過長者,應將包皮全部上翻,露出陰莖頭部檢查,除尿道口外,還應注意陰莖頭部是否有潰瘍或腫瘤。如尿道無分泌物排出,可從後向前輕輕擠壓尿道獲取分泌物。不能獲得分泌物進行檢查時,可以要病人平臥,采用不含抑茵物質的藻酸鈣拭子,輕柔地插入尿道內2~3厘米處,轉動幾秒鍾後采取標本,進行培養。一般常用的棉花拭子,不宜用於尿道取材,棉花與木棒可能對淋球菌有毒性,因此,培養的細菌檢出率低。

實驗室檢查:尿道分泌物直接塗片染色,如果在塗片中查到革蘭陰性細胞內雙球菌,就可以確診,其敏感性為95%。塗片陽性者,一般無需再作淋球菌培養證實。但對男性無症狀的尿道炎病人,主要通過細菌培養確定診斷。

淋球菌性尿道炎的治療

急性淋球菌性尿道炎病人,應注意休息,避免過於勞累和劇烈活動。大量飲水,禁忌飲酒、飲濃茶、飲咖啡及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在淋病治療期間及治愈後10日內禁止性生活。夫妻雙方及性伴侶,應同時接受檢查和治療,淋球菌檢驗陰性和未發現症狀者,也應進行預防性治療。保持局部清潔,嚴防膿液傳染,並注意病人是否有其他性傳播性疾病。

淋球菌性尿道炎治愈4~7天後,不論症狀是否已消失,應再次做塗片培養檢查,症狀消失並不等於治愈。

淋球菌性尿道炎的治愈標準是症狀完全消失後一周,尿液澄清,沒有淋絲,男性尿分泌物、前列腺液塗片和淋球菌培養均為陰性,女性子宮頸分泌物塗片和培養淋球菌均為陰性。

尿道狹窄是淋病的晚期並發症,多於病後數十年才發生,急性尿道炎時,尿道黏膜呈片狀脫落,以後逐步為7~8層的複層鱗狀上皮所覆蓋,黏膜增厚,黏膜固有層則有纖維組織增生及尿道旁腺感染,感染後的尿道旁腺可形成膿腫,增加黏膜固有層的纖維化,嚴重者可涉及尿道海綿體全層。尿道狹窄多見於尿道球部,與尿道旁腺感染的部位相一致。輕度狹窄的病人,可定期逐漸擴張尿道,並輔以藥物治療。嚴重病人可根據狹窄的部位、長度及程度采取不同的手術治療。但現今隨著抗菌藥物的應用,這種尿道狹窄並發症已不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