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性尿道炎的預防

取締賣淫、嫖娼,加強性傳播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徹底治療患者。

潔身自好,避免婚外性行為。

開展性健康的教育,普及有關性傳播疾病的知識,並行專科醫師培訓,提高防治性傳播疾病的水平。

經非性交途徑傳播很少,主要是使用淋球菌尿道炎病人未經消毒的衣服、被褥、浴盆、便桶以及手部接觸,所以旅社、賓館、浴池、遊泳池等公共場所,應加強日常的衛生消毒工作。

嚴格執行健康體檢製度,尤其是就業前、婚前等體檢工作,一定要嚴格認真。

非淋球菌性尿道炎

除了淋球菌以外,由其他病原體引起的尿道感染,稱為非淋球菌性尿道炎,亦多為性傳播性疾病,其發病率為淋病的2~5倍,占全球性病的首位。有資料表明,美國每年有250萬~300萬人患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我國1999年病人已達數百萬,其急速上升的趨勢已躍居榜首。引起這種疾病的致病菌種類甚多,其中50%為沙眼農原體,30%為尿素分解支原體。

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好發年齡與淋球菌性尿道炎相同,多發於性活動旺盛期,25歲以下患者占總發病率的60%。主要通過性交傳染。

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沙眼農原體,是一種寄居於人體細胞漿內的微生物,除了引起濾泡性結膜炎、咽炎、關節炎外,也是性傳播性疾病中的重要病原體,是感染性很強的病菌,不易為人體殺滅。人類約有20%被感染,但感染後可長期不引起疾病。分解支原體是一種極為微小的球杆狀微生物,尿素分解支原體沒有細胞膜,隻有3層環狀帶,故而其無固定的形態,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尿素分解支原體,多寄生於健康者尿道上皮內,其在酸性基質中生長良好,並可分解尿素為胺。目前認為,在多種尿素分解支原體亞型中,主要致病者為人型支原體和尿素分解支原體。兩種病原體侵襲後,對女性的損害重於男性,是女性不育、宮外孕或盆腔炎的常見原因。衣原體主要侵犯人體尿道、角膜、宮頸、子宮內膜及輸卵管的表層柱狀上皮細胞,在侵襲5~14天後,尿道黏膜表麵分葉核白細胞增多,形成分泌物,黏膜不可見沙眼樣小結節,不像淋球菌能侵入黏膜固有層,黏膜下隻有淋巴細胞浸潤,采用抗菌藥物治療後,黏腹下病變仍繼續存在,黏膜恢複正常,長期慢性的感染及再感染可引起纖維化。

非淋球菌性尿道炎與淋病比較,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潛伏期長,平均為2周,甚至可長達5周,尿道分泌物量少,且多為白色或清亮黏膜,在晨間起床或擠壓尿道時才出現,而淋病則從尿道流出大量的黃色膿性分泌物,可以有輕度尿痛,但不如淋病嚴重。衣原體感染也可引起附睾炎及肛管炎。

尿道炎病人應能在尿道口查到分泌物,分泌物過少難以肯定時,可在病人早晨排尿前進行檢查。如果仍不能取到分泌物,就可用尿道拭子在前尿道2~3厘米處,轉動數秒鍾采取標本,革蘭染色後,在顯微鏡油鏡下觀察,每個高倍視野白細胞大於4個時,可診斷為尿道炎。尿二杯試驗,第一杯前15毫升尿液沉渣鏡檢,每個高倍視野(400倍)白細胞大於15個者,第二杯尿液內白細胞明顯少於第一杯時,就符合尿道炎,如二杯中的白細胞數接近,則表明為尿路感染。

上述藥物治療,一般連續7~10天,治愈率可達909%。有些病人釆用四環素治療時,症狀消失,停藥後症狀又複發。對複發及頑固性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可給予四環素3~6周,或用紅黴素3~6周,或更長的時間。在治療期間應禁止性生活,這樣可防止疾病的播散及複發。當然,除了以上藥物外,還有很多抗菌藥物,如交沙黴素、克拉黴素、美滿黴素、阿奇黴素、氧氟沙星等治療衣原體和支原體均有很好療效。

必須指出,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感染途徑多樣,除了不潔性交外,其他非性交途徑也可引起感染,如擁抱、接吻、汙染了的浴室和遊泳池、不清潔的床上用品、衣服、衛生用品、便器、浴缸等也不能排除。也有一些病人患上了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後,多認為是性行為不檢點引起,因此都不肯啟齒,怕別人笑話,怕親朋側目,另眼相待,因此就買些藥片私自了事,結果病未愈,而自己卻造成神經官能症,這種情況應引以為鑒。總之,要正確對待這種疾病和及時治療才是上策。

細菌泌尿係感染

型細菌泌尿係感染是又一特異性的尿路感染。所謂型細菌是因細菌變異而部分或全部失去細胞壁的細菌,又稱細胞壁缺陷型細菌。型細菌的理化特性、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及對藥物的敏感性均與原菌不同,多與一些反複發作,特別是抗生棄治療後的感染性疾病有關。

腎盂腎炎病人是由型細菌引起,由於普通尿液細菌培養陰性,給臨床和治療帶來困難。球菌、杆菌、弧菌以及真菌在一定條件下,都可演變為型。據國內報道,引起泌尿係感染的型細菌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約占75%,革蘭陰性杆菌約占20%,其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常見。

引起型細菌泌尿係感染的原因,多數是長期大量使用作用於細胞壁的抗菌藥物的結果,尤其急性泌尿係感染在用抗菌藥物治療後,往往轉為慢性或反複發作,可能與部分細菌轉變為[~型有關。此外,如抗菌藥物使用不當,不僅不能殺滅細菌,反而誘導[~型細菌的形成,也是臨床上泌尿係感染遷延不愈的原因之一。另外,人體內的抗體、補體、溶菌酶、腎髄質的高滲、尿液中的高濃度尿素,均可誘導細菌變為型。引起型細菌在低滲或等滲培養基中不易生長,而能在髄質高滲環境下存活與反祖,引起泌尿係感染的複發,所以尿液引起型細菌培養顯得非常重要。

細菌泌尿係感染的診斷和治療

型細菌所致泌尿係感染的臨床症狀輕微,常以尿路刺激症狀為主,而發熱及白細胞增高者很少,所以臨床上表現極不典型,大多有長期不正規使用抗菌藥物的病史,病情遷延不愈,反複發作,常為慢性腎衰的原發病。其診斷依據是尿培養出[~型細菌。目前用粒細胞單克隆抗體刺激因子檢測,對型細菌感染診斷有重要意義。高滲培養基可以檢出型細菌。所以,對病程較長的慢性泌尿係感染病人,在普通細菌培養基礎上,應加做尿液型細菌的高滲培養,以減少漏診。

在治療上,由於[~型細菌缺乏細胞壁,對各種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常與原菌不同,一般對作用於細胞壁的抗菌藥物不敏感。頭孢菌素藥物既可影響細胞壁的合成,又對細胞膜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對[~型細菌有效。型葡萄球菌對氯黴素最敏感,其次是菌必治、紅黴素、諾氟沙星等。所以臨床上在選用抗菌藥物治療急、慢性泌尿係感染時,應根據細菌培養的結果,且足量、療程充足用藥,以防止一般細菌轉變為[~型的可能。對於純型或引起型伴一般細菌型,應聯合選用作用於細胞壁及細胞漿或蛋白質合成的抗菌藥物,以達到控製疾病遷延的目的。另外,注意多飲水,以降低髄質區滲透壓,使型細菌不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