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真菌性泌尿係感染(2 / 3)

甲硝唑(滅滴靈):口服,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服7~10天。

硝馬唑:口服,每次250毫克,每日2次,服6天。

氟硝咪唑:口服,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服5天。

金黴素:前3天可每日3克,第4~8天每日2克,分4次服用(此藥可單獨服用,也可與滅滴靈合用)

卡巴胂:每次0.25克,每日2次,服用7天。曲古籌棄:口服,每次10萬~20萬單位,每日2次,5~7日為1個療程。

滴維淨:塞入陰道,每晚1片,10次為1個療程。

在服用滅滴蟲藥的同時,也要應用一些治療泌尿係感染的藥物,如氟呱酸、環丙氟呱酸、呋喃坦啶等,較重的感染要根據尿培養細菌對藥物的敏感結果選擇有效抗菌藥物。

在藥物治療療程結束後3天,應複查有無毛滴蟲,隔日1次,連續3次陰性時,方可認為治愈。為了確保完全治愈,此後連續3個月經周期,當月經淨後再檢查有無毛滴蟲,如均為陰性,方可認為治愈。

尿液常規檢查

尿液常規檢查簡便易行,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因此,經常做尿液常規檢查,對及時發現泌尿係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做尿液檢查時,最好采用清晨第一次尿液。因為此時排出尿的各種成分含量較固定,9隻值最低,有利於保持有形成分(如細胞等)的完整。不同的檢查項目采取標本的方法不同,例如要做尿培養,預先應做無菌處理及準備;男病人可用直接排出的尿液作常規檢查,女病人應避免外陰分泌物汙染,可在洗淨尿道周圍後留取中段尿,必要時可用導尿法取得標本。尿液常規檢查包括以下幾項。(幻顏色:正常新鮮尿液為淡黃色,尿液可因出血而呈紅色。

透明度:正常新鮮尿液清晰透明,如尿中有膿細胞、細菌等可變為混濁。

比重:正常尿液比重在1.01~1.03之間,晨尿比重偏高,尿比重與尿中代謝產物的濃度和尿量多少有密切的關係。

酸堿度:正常人尿液呈弱酸性,值為5~7。食物及藥物可引起尿液酸堿度的改變,如進肉類食物者尿呈酸性;素食可呈中性或弱堿性。如新鮮尿呈堿性,且伴有較多白細胞者,常為泌尿係感染所引起。

蛋白定性:正常尿液中含有微量蛋白,約為每天40~80毫克,常規定性試驗不能測出為陰性。

正常人的尿液內含微量葡萄糖,一般試驗方法不能測出。持續性大量尿糖存在是糖尿病的特征。

顯微鏡檢查:新鮮尿液須經離心機離心沉澱,取尿液沉渣在顯微鏡下檢查。①紅細胞:正常尿每個高倍鏡視野一般不超過0~3。若每個高倍鏡視野超過5個為紅細胞增多,常見於腎盂腎炎、結核、腫瘤、結石等疾病;②白細胞:正常尿液每個高倍鏡視野一般為0~3。超過每個高倍鏡視野5個時即為異常,當泌尿係感染時可大量增多。若尿中白細胞增多(不沉澱尿)每個高倍鏡視野5個或每立方毫米大於10個和聚集成錐的膿球,即可稱為膿尿;③上皮細胞:正常尿中可有少量的上皮細胞,當明顯的上皮細胞增多時,表示有病理變化;④結晶體:正常人尿中常有結晶,對診斷意義不大,在慢性膀胱炎時可出現多量磷酸鈣結晶;⑤管型:正常尿液中不含有管型,在腎盂腎炎時可見白細胞管型。

尿液細胞排泄率試驗

這種試驗對泌尿係感染的診斷,以及動態觀察治療尿路感染的效果和預後,有很高的價值,尤其是對尿常規檢查正常而伴有尿路感染的症狀者,更有意義。

此試驗過去一直沿用12小時尿細胞計數法,但近年來多主張用1小時尿細胞排泄率測定,其方法是在測定尿的前一天晚飯應吃含蛋白質較高的食物,並盡量少吃流質,次日清展醒後排空膀胱尿,在臥床的情況下收集3小時尿,最好一次排出,在3小時內不喝水,但可進少量幹食。收集尿時應清潔外陰和尿道口,以免影響結果。收集3小時的全部尿液後,立即送檢,對紅細胞、白細胞等進行計數,結果按1小時計算。正常標準是:白細胞數每小時大於30萬個為陽性,每小時小於20萬個為正常,介於兩者之間為可疑。用1小時細胞排泄率的優點是:收集尿液方便,減少了尿易受室溫、汙染或腐敗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結果比較準確,也便於複查。

酚紅排泄試驗

酚是一種對人體無害的染料,經靜脈注射後,大部分與血液中的白蛋白結合,除少數從膽汁排出外,主要是由腎髒排出。在腎髒排泄過程中,94.9%自腎小管排泌,因此,測定規定時間內酚紅的排泌量,可以作為判斷腎髒排泌功能的指標之一,當然主要反映腎小管的功能。其方法是:

注射酚紅前病人要飲水300~400毫升,以利排尿。飲水後20分鍾排尿棄去,然後再準確注射酚紅1毫升。注射後15、30、60、120分鍾各收集尿液1次,分別留於有標記的潔淨的容器中,每次尿必須排淨,並記錄尿量,然後送檢驗。

在這一檢驗中應注意一些事項,如注射酚紅時,要十分準確的注射1毫升,而且必須全部注入靜脈內,勿使藥液漏出,不然很難判斷結果的真實性;另外,試驗前和試驗中不能飲用茶、咖啡等利尿飲料;不能服用大黃、山道年、阿司匹林、青黴素等藥物,因以上藥物會阻礙酚紅向腎小管輸送,從而導致排泄率減低;再有留尿時間要準確,尿必排盡,尿量不應少於40亳升。並及時送尿檢驗,以防尿液退色。

尿液細菌學檢查對診斷泌尿係感染具有重要價值。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尿塗片找細菌:泌尿係感染時尿液中可含有大量細菌,尿液沉渣塗片在顯微鏡下檢查容易找到細菌。塗片方法是:將清晨第一次中段尿10毫升,離心後取沉渣做塗片,火焰加熱固定,進行革蘭染色,必要時進行抗酸染色。每個高倍鏡視野下細菌少於10個,或未能找到,提示中段尿培養陰性或細菌菌落數每毫升不超過1000個。如果每個高倍鏡視野數細菌為15~30個,中段尿培養細菌菌落數每毫升常超過10萬個,其可靠率可達以上。然後,應用革蘭染色塗片找細菌,就可以初步確定泌尿係感染是陽性球菌抑或陰性杆菌,作為使用抗菌藥物的參考。

尿液細菌培養:在收集尿液標本時,必須道循嚴格的無菌操作,采集中段尿,容器須無菌且無化學藥物或消毒劑。作尿培養前48小時,應停用任何抗菌藥物,這樣可避免藥物影響暫時抑製而培養時無細菌生長。一般取晨尿,男性病人作會陰及陰莖部充分消毒後,自行排尿,接留其後一部分尿作檢查。女性病人用導尿法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