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文言文基礎知識(二)(2 / 3)

並列的結構形式不同:有的是兩個同義詞聯合組成,有的是兩個反義詞聯合組成,有的是動詞分別出現在幾個相同的位置上組成對偶、排比等。如:

(1)讒諂之蔽明也。(《屈原列傳》)

——說壞話的人蒙蔽了賢明的人。

(2)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後序》)

——生死的事是隨時(都可能)發生的事。

(3)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

——用盡他們土地上出產的食物,用完他們家收入的錢財。

例(1)中的動詞“讒”與“諂”屬同義並列,解作“說壞話的人”。用如名詞。例(2)中的“死”與“生”是動詞,屬反義並列,解作“生死的事”。也用如名詞。例(3)中的“出”和“入”出現在相同的位置,組成對偶,解作“出產的食物”和“收入的錢財”。同樣用如名詞。

當然,以上三種方法常常是交織在一起的。如開頭例句中的“蓄積”一詞,在句中不僅受“其”修飾限製,又充當句子的主語,而且還是同義的詞並列。所以在具體辨識中應綜合考慮。

怎樣辨識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先看例題:

以下各句中,“小”的用法不同於其它三項是:

A:登泰山而小天下。

B: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

C:小不忍,則亂大謀。

D:(宋)太祖之置將,小其名而崇其勢。

(1994年北京海澱區高考模擬題)

這題要求比較“小”字的用法。不難看出:ABD三項“小”後麵都帶了賓語,屬形容詞動用。隻有C項中“小”,解作“小的事”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為什麼“小”字是形容詞名用呢?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用形容詞來代替具有那種性質、狀態的人或事物。如上例中的“小”是表示事物狀態的形容詞。以“小”特征來代替“小的事”,所以活用。一是把形容詞作為某種性質狀態的名稱來使用。如“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庖丁解牛》)形容詞“厚”在句中作性質狀態的名稱,當“厚度”講,所以活有。

具體地說,形容詞名用在句中有哪些標誌呢?

1.在“其”、“之”的後麵,充當中心語。例如:

(1)車柔以為輪,其曲中規。(《勸學》)

——用火烤彎把它作為車輪,它的曲度又會合乎圓規的曲線。

(2)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蕖》)

——(它)兼有各種花卉的長處,卻沒有各種花卉的短處。

例(1)中的“其曲”組成偏正短語,“其”是“曲”的定語,“曲”解作“彎的弧度”。形容詞用如名詞。例(2)中的“長”的定語是“百花”,“之”是結構助詞。所以形容詞“長”作“長處”講,用如名詞。“短”在“其”後做中心語。如例1所述,也活用為名詞。

2.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

例如:

(1)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小的方麵學習,大的方麵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

(2)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您怎麼跟項伯有舊交呢?

例(1)的“小”“大”都處在主語的位置,解作“小的方麵”、“大的方麵”用如名詞。例(2)的“故”是“舊”的意思,因它處在賓語的位置上,受動詞“有”支配,作“老交情”講,所以活用為名詞。

3.在數詞的後麵

如“四美具,二難並。”(《滕王閣序》)句中的“美”是形容詞,在這裏卻指“良辰美景,賞心悅事”,寫出了宴會的盛況,用如名詞。“難”也在數詞後,解作“難得的嘉賓”,寫出宴會者都是明智之士,用如名詞。象這種用法現代漢語中也有,如“百醜圖”的“醜”字。

這些標誌,可以為我們辨識提供一些幫助。

怎樣辨識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用作動詞,簡單地說,就是形容詞在一定的結構裏表示了動詞的意義,起了動詞的作用。什麼情況下形容詞才動用呢?

1.形容詞帶了賓語

我們知道在現代漢語裏形容詞一般是不帶賓語的,但在文言文中卻常有這種現象。例如:

(1)北亦未敢遽輕吾國。(《指南錄後序》)

——元人也就不敢馬上看輕我國。

(2)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

——向來跟留侯張良交好。

例(1)中的“輕”,形容詞,帶了賓語“吾國”用如動詞,解作“看輕”。例(2)中的形容詞“善”,也帶了賓語“留侯張良”,用如動詞。解作“跟……交好”。

2.形容詞在“所”字之後。例如:

(1)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現在如果不迅速前往,恐怕被曹操搶了先。

(2)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我入關以來,一點財物也不敢動用。

例(1)中的“先”是形容詞。用在“所”字後麵,陳述了主語“曹操”的行為,解作“搶先”、“占先”,活用為動詞。例(2)中的“近”也是形容詞。用在“所”字後麵,作“接近”、“沾染”講,活用為動詞。

在現代漢語裏“所”經常附著在動詞的前邊,組成“所”字結構,相當於一個名詞。但在文言文中,“所”字如附在形容詞前邊,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所”字是無義的。

3.形容詞在能願動詞的後麵,如“能、欲、足、可”等。例如:

(1)大王必欲急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大王如果要逼迫我(交璧)。

(2)傳天下不足多也。(《五蠹》)

——把天下傳給他的行為是不值得讚美的。

例(1)中的形容詞“急”的前邊,有能願動詞“欲”來修飾,解作“逼迫”,活用為動詞。例(2)中的“多”是形容詞,它的前邊有能願動詞“足”,“多”解作“讚美、歌頌”。也活用為動詞。

4.形容詞用“而”與動詞並列,充當謂語

例如:“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涉江》)意思是“我從小就喜歡這奇偉的服飾,年齡變老也沒有衰減”。句中形容詞“老”和動詞“衰”並列,中間用“而”字連接,解作“變老”,活用為動詞。這種情況雖然不多見,但我們也應注意。

以上講的形容詞動用的規律,我們應認真掌握。應說明的是:形容詞使動用法不屬於此類。

怎樣辨識數詞活用為動詞

數詞活用為動詞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如《阿房宮賦》中有這樣一句話:“六王畢,四海一。”意思是:“六國滅亡了,天下統一了”。句中的“一”處在謂語的位置上,具備了動詞的語法特點,解作“統一”。是數詞活用作動詞。現代漢語裏就沒有這種表述。

怎樣才能看出數詞作動詞的用法?

第一,數詞處在謂語位置上。例如:

1.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

——一年中冒死亡的危險有二次。

2.與臣而將四矣。(《唐睢不辱使命》)

——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

數詞“一”和“四”都是在謂語位置,前後又沒有其它動詞,所以活用為動詞。解作“有二次”和“成為四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