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對“之”、“其”之類的代詞的使用原則要牢記在心,否則也易出錯。
怎樣判斷“之”的詞性及用法
文言文中有許多詞,詞性極為靈活,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充當的詞性往往不同。“之”字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文言文中,“之”用法非常靈活,它既可充當助詞,也可以充當代詞,還可以充當動詞。而且在用作助詞時,用法又往往多變,它既可充當助詞“的”,又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也可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還可以用來協調音節。所以正因為“之”字用法複雜多變,往往給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難。如何判定“之”的用法呢?
1.先確定詞性
看“之”的詞性,可從“之”在句中的位置入手。如“之”放在句中動詞後,一般來說充當代詞。如“作師說以貽之”中的“之”就充當代詞,代“他”。如“之”放在名詞前,而句中又無動詞,“之”一般充當動詞,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中的“之”放在名詞“沛公軍”前,而句中又無動詞,故充當動詞,作“到”講。如“之”放在名詞前,對名詞有修飾作用,句中又有動詞,則作助詞,如“此則寡人之罪也”中的“之”就充當助詞“的”。
2.再確定用法
弄清了“之”的詞性,並不等於理解了“之”字,因為“之”在充當助詞時,其用法又是複雜的。如何確定“之”在作助詞時的各種用法呢?也可以從“之”的位置入手。
(1)當“之”用在定語和中心詞(名詞)之間時,一般作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中的“之”。
(2)當“之”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一般為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如“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中的“之”字。
(3)當“之”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時,一般作提賓的標誌,不譯。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中的“之”。
(4)當“之”用在句中主謂短語之間,且這個主謂短語隻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不譯。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中的兩個“之”都是如此。
(5)當“之”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此時的“之”隻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任何意義,不譯。如“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中的第二個“之”就是如此。
總之,對於“之”字,如果我們能夠正確斷定它在文中的作用,其含義也就易於理解。
怎樣判斷“以”在句中是介詞還是連詞
“以”是一個兼有介詞和連詞性質的虛詞。“以”在句中作介詞還是作連詞,一般難以區分。為了幫助同學正確掌握“以”的用法,試作以簡析。
1.“以”如果用在句中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時,一般充當介詞。如:
(1)以刀劈狼首。(《狼》)
(2)何以戰?(《曹劌論戰》)
(1)句中的“以”後是“刀”,因而此句中的“以”作憑借的工具,譯為“用”或“拿”。(2)句中的“何以”是“以何”的倒置,“何”是疑問代詞“什麼”,是“以”憑借的依據,因而此句中的“以”也為介詞,譯作“憑”或“憑借”。
2.“以”用在前一分句中,表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時,一般充當介詞,可譯為“因為”。如: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此句中的“數諫”是下句“上使外將兵”的原因,因而此句中的“以”作“因為”講,當介詞。
3.“以”如用在句中,表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時,一般也用作介詞,其作用大致與“於”同。如: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蘇武傳》)
此句中的“以”用以引出時間“始元六年”,所以與“於”同,作介詞。
4.當“以”用在句中,前後兩個詞為並列或遞進關係時,“以”用作連詞。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遊者少。(《遊褒禪山記》)
此句中的“夷”與“近”、“險”與“遠”是並列關係的兩組詞,“以”在其中起連接性質的作用,作連詞。
5.當“以”用在句中,“以”字前麵的詞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跟其後麵的詞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有承接或目的關係時,“以”字作連詞。如:
(1)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2)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五人墓碑記》)
(1)句中的“擁火”與“入”前後動作有承接關係,“以”在其中充當承接連詞;(2)句中的“旌其所為”是“立石碑”的目的,“以”在句中充當目的連詞。
6.當“以”用於句中,前後詞語構成修飾關係時,“以”也用作連詞。如: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嗬,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此句中“厲聲”修飾“嗬”,“以”充當修飾連詞,相當於“地”。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以”不僅僅隻作介詞與連詞,還可作動詞與副詞,因其詞性易辨識,故不予論述。
怎樣判斷“其”字的用法
“其”字是一個文言虛詞,它通常在句中充當代詞或副詞。
充當代詞時“其”字可作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作人稱代詞時,又可代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其”字作哪一種代詞?又代哪一種人稱呢?可通過以下方法判斷:
1.從“其”字在句中的位置看
當“其”字用在句子的開頭時,一般作人稱代詞。如: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此句中的“其”作“他們”講。
當“其”字用在句中時,可作人稱代詞,也可作指示代詞。如:
(1)秦王恐其破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1)句中的“其”作人稱代詞“他”講。(2)句中的“其”作指示代詞“那個”講。
2.從“其”與前後詞語關係看。
(1)當“其”後為名詞,且“其”作領屬性定語或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或修飾語)時,“其”作人稱代詞,處於第一種情況作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的”、“它的”。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處於第二種情況時,可作第三人稱代詞,也可作第一人稱代詞。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