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知其死也。(《陳涉世家》)
2.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例1句中的“其”為第三人稱代詞“他”,例2句中的“其”為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2)當“其”後為名詞,且後麵的名詞與“其”同指一事時,“其”則為指示代詞。如: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廉頗藺相如列傳》)
此句中的“其”與“人”構成同位複指。
(3)當“其”後為數詞時,“其”一般也作指示代詞,譯為“其中的”。如:
1.文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2.於是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其”充當副詞,可從下列方法判斷。
(1)當“其”處在句首,後麵有句末語氣詞與之相照應,且句子表測度或反詰語氣時,“其”為副詞。如 :
1.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2.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禪山記》)
此兩句中的“其”字,都有句末語氣詞“乎”與之照應,且第一句表推測,第二句表反詰,故兩句中的“其”均為副詞。
2.當“其”處在句中,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時,“其”字也用作副詞。如:
汝其勿悲。(《與妻書》)
怎樣判斷“則”字的用法
“則”在文言文中主要充當連詞,當連詞使用時,可表示多種關係:承接、假設、並列、轉折。
怎樣判斷“則”充當哪一種連詞呢?一般說來,可根據“則”字在句中連接的關係來斷定。
1.當“則”字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複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在時間、事理上的緊密聯係時,一般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如:
(1)花過而采,則根色黯惡,此其效也。(《采草藥》)
(2)項王曰:“賜之厄酒。”則與鬥厄酒。(《鴻門宴》)
2.當“則”用在前一分句表引出假設的情況,或用於後一分句表假設結果時,一般為假設關係。如:
(1)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誌為誌。(《與妻書》)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當“則”用在前後兩個句中,且這兩個分句結構相對或相似時,“則”就表示並列關係。如:
(1)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2)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肴殳之戰》)
4.當“則”用在後一分句,且後一分句與前一分句意相反時,或用在前一分句,且這一分句有姑且表示承認某事時,“則”則用作轉折或讓步連詞。如:
(1)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2)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3)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則”字除可作連詞外,還可作副詞。當“則”用在表判斷的句子中時,就用作副詞。如:
(1)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肴殳之戰》)
(2)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嶽陽樓記》)
怎樣辨識“相”字的兼代作用
“相”字是詞性靈活,詞義豐富的一個詞。它既可以作動詞,也可以作名詞,還可以作副詞。作動詞時,其含義一般為“輔助”、“鑒別”;作副詞時,一般表示“互相”或“一方對另一方的關係”;作名詞時,一般當“貌相”、“丞相”講。但是“相”字還有一種特殊的用法,就是它具有兼代作用,可兼代第一、第二、第三人稱,如“好自相扶將”中的“相”為第三人稱“她”;“誓天不相負”中的“相”為第二人稱“你”;“及時相遣歸”中的“相”則為第一人稱“我”。
怎樣辨別“相”字是否具有兼代作用?兼代第幾人稱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麵考慮。
1.根據上下文語言環境
“相”字的含義是通過一定的語言環境來體現的,因而聯係上下文語言環境,可辨識“相”字的含義。如“水石相搏”中的“相”字,其語言環境是水石搏擊,而水是流動的,石是靜止的,由此可知,此句中的“相”字,應為一方對一方的關係。再如“誓不相隔卿”中的“相”字,其語言環境為一人對另一人發誓,因而此句中的“相”字也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關係,但同時又具有了兼代作用。兼代發誓的對方,充當第二人稱“你”。
2.根據“相”字在句中的位置來判定
“相”字作副詞時,一般修飾動詞,如“老死不相往來”中的“相”字就是修飾動詞“往來”,作“互相”講。但是“相”字放在動詞前,有時不用來修飾動詞,而且後麵的動詞一般為及物動詞時,則“相”字一般具有兼代作用。如:“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中的“相”就是如此,它放在及物動詞“迎取”前,但對該詞又無修飾性質,因而具有兼代作用,兼代第二人稱代詞“你”。
至於“相”字充當兼代詞,兼代哪一人稱,往往要借助上下文及說話人語氣等來確定,例子可參見上麵的分析。
怎樣區別語氣助詞“也”和“矣”
“也”和“矣”都是句末語氣助詞,所以使用時容易混淆。其實,這兩個詞雖都用於句末,但表示的語氣卻並不完全相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也”字一般用於判斷句末尾,表示對某種事物或情況肯定和確認。如: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論積貯疏》)
此句中的“也”字和前麵的“者”字相配合,構成了“……者,……也”的判斷句式,所以“也”字表判斷語氣,是對積貯是天下大命這種情況的認定。
而“矣”一般隻用於陳述句末,表陳述語氣,一般表示已經發生或曾經發生的變化和情況。如: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肴殳之戰》)
此句中的“矣”用在句末,就表明“束載厲兵秣馬”這件事已發生。
2.“也”字可用來表感歎,表明對某些事情的感慨。如:
“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
此句中的“也”字就表示了作者對那麼多的宮女精心打扮而望一幸,但最終末能如願的一種感歎。所以“也”有感歎意味。
3.“也”字可以放在句中,表示提示停頓。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而“矣”則不能用於句中。
正因為“也”與“矣”存在這些不同,因此選擇句末語氣詞時,可從這幾處著手,從而達到正確使用“也”和“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