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是我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1921年12月應鄒魯的請求,為《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一書寫的序言。這篇序言獨辟蹊徑,是一篇就書史論世、借先烈自我犧牲精神以“勖國人”的戰鬥檄文;全文感情強烈,氣勢非凡,融記敘、議論、抒情為一爐,是序中難得的精品。
閱讀本文必須把握兩個方麵:
1.本文的思想性
江澤民同誌指示:要對青少年進行近、現代史和國情教育,這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反映出仁人誌士為振興中華進行不屈不撓的艱苦奮鬥,正是讓青少年“學史以明誌,用史以正行”的好教材。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8月10日,國會非常會議通過出師北伐的決議,並谘請孫中山宣布軍閥徐世昌罪狀,聯合出師討伐,以謀國家統一。12月4日,孫中山抵達桂林,風塵仆仆,行裝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營,指出北伐定要“掃除中國一切政治上社會上舊染之汙,而再造一莊嚴華麗之新民國”。書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其中心目的在於以先烈自我犧牲精神激勵北伐將士,完成北伐的重大任務,所以《序》的結尾寫道:“予為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為國人之讀此編者勖。”全文飽含對先烈的尊敬悼念之情,又貫穿了:“勖國人”之理,表現了一個民主革命家的戰鬥激情和對革命前途充滿堅定的信念。
黃花崗起義又稱辛亥廣州起義,1911年4月17日,當黃興率領同盟會100餘革命黨人攻破兩廣總督衙門時,遭到清軍拚命抵抗,由於寡不敵眾,經過一晝夜激戰,起義失敗,革命黨人犧牲眾多,後來收得72具革命烈士遣體,葬於廣州西郊黃花岡,因此史稱黃花岡起義。對於這個損失,《序》的第一段寫道:“吾黨菁華,付之一炬”,表現出作者對慘重的損失而產生了巨大的悲痛。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對烈士的英勇獻身精神給予熱烈的讚揚:“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運用對偶、擬人、誇張等修辭,生動激昂地表現了戰鬥之激烈,犧牲之豪壯、精神之威武。正是烈士的自我犧牲精神,才使國民“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才促成了武昌起義的成功,才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作者在文中高度評價黃花岡起義“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並強調“此一部開國血史(指烈士流血犧牲的曆史),可傳世不朽”。這不僅體現了作者北伐的心願,也充分展現了烈士犧牲意義之重大,影響之深遠,說明烈士的鮮血不會白流,他們的事業一定後繼有人。
按作者的意思說,沒有黃花岡起義,就沒有後來武昌起義的成功和辛亥革命的勝利;我們可以說,沒有舊民主革命的失敗,也就沒有新民主革命的成功。曆史總是昨天曆史的延續。學習本《序》,可以增強我們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振奮我們的民族精神。這就是這篇文章的思想性。
2.本文的藝術性
且不說本文用了許多比喻、擬人、對偶、互文、誇張等修辭格,也不說本文用了對比、映襯、烘托、鋪墊等表現手法,本文將記敘、議論、抒情有機地融為一體,就很值得把握。
例如第一段。第一句先敘寫清末革命黨人為推翻封建統治,建立民主國家而艱苦奮鬥的情況;敘中有情,並以一個“最”突出黃花岡起義死傷慘 重,這就有了議的因素。第二句議論抒情,“吾黨菁華,付之一炬”,抒發了作者痛惜之情。第三句抒情議論,評價了這次戰役,“碧血橫飛,浩血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指出烈士犧牲的偉大精神,而“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則評價了烈士精神所產生的意義。第四句夾敘夾議夾抒情,“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運用了比喻和擬人手法,表達了這次戰役威力之猛、影響之大。末句抒情議論,用“驚天地,泣鬼神”誇張的筆調評價黃花岡戰役的價值,並讚頌了這次戰役的影響:“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文章的第二、三段同樣是記敘、議論、抒情的有機結合。第二段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抒情。第三段以議論為主,兼有記敘和抒情。本文記敘、議論和抒情,結合完美,水乳交融,但主次分明,側重點不一,可謂各得其宜,各盡其妙。
總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為血肉,以“勖國人”之理為骨幹,情理並茂,振奮人心,是難得的思想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具有藝術魅力的“序”中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