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時代背景(3 / 3)

四、宦官集團的覆滅與董卓入京

當黃巾大起義爆發時,東漢政府想組織一支新軍,來加強保衛首都的力量,在“西園”成立統帥部,因此這一支新軍稱為西園八校尉。以宦官蹇碩為上軍校尉,連大將軍也都得受他指揮,實際上成為全國的最高統帥。這一支新軍中,又有“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士大夫地主集團核心人物袁紹任中軍校尉,也就是副統帥。當時士大夫地主集團中突出的人物很多,之所以叫袁紹來擔任這一角色,是由於袁氏曾和宦官袁赦攀過本家,和宦官集團比較靠攏的緣故。

靈帝死後,外戚何進(少帝舅)任政,袁紹勸說何進,誅宦官。進殺蹇碩,取得了西園八校尉的指揮權,又想徹底消滅宦官集團,而進姊何太後不答應。進乃召董卓於並州,準備在董卓軍隊開進洛陽之後,立即解決宦官。宦官段珪等先發製人,殺何進,劫少帝出走。袁紹勒兵反攻,悉誅宦官凡二千餘人。

宦官的勢力雖徹底消滅,董卓的軍隊卻開進了洛陽。這樣,東漢帝國的大權又落進董卓的手裏去了。

董卓是西北國防軍的首腦,他的軍隊構成成分,除了漢人以外,還雜有羌胡族的雇傭兵,紀律非常壞。進入洛陽之後,他的兵士“淫略婦女,剽虜資物”。有一次派兵去陽城(河南登封縣),正是春季祭社的日子,卓軍突然把人民包圍起來,男子頭全數割下,掛在車轅和車軸上,載婦女財物,歌呼回到洛陽,聲稱擊“賊”大勝。

董卓擅政之後,殺何太後,廢何太後子少帝,立少帝弟協為皇帝(獻帝),自稱相國。

董卓對拉攏士大夫地主的工作也做得非常不好,以致失去了他們的支持。當時袁氏的勢力,“門生故吏,遍於天下”,消滅宦官時,袁紹又出了大力。可是董卓與袁紹發生了摩擦,逼得袁紹逃出洛陽,投奔河北。卓又盡誅袁氏家屬,於是關東(潼關以東)州郡,紛紛起兵,推袁紹為盟主,共同聲討董卓。

董卓看著洛陽受到關東軍威脅,而黃巾餘部郭太這時又起義於西河之白波穀(在山西臨汾縣),人數已發展到十多萬,有渡河截斷董卓後路的可能。於是他匆忙地挾了漢獻帝退至西北軍的根據地長安。董卓入關之後,“又稍誅關中舊族,陷以叛逆”,更弄得統治階級內部上下離心,人人自危。司徒王允聯絡董卓部將呂布等共殺董卓,並其宗族。董卓死後,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收集殘部,攻破長安,殺王允,關中大亂。

五、軍閥混戰

西北軍與關東軍混戰的過程中,董卓撤出洛陽時,火燒洛陽,“城內掃地殆頸,洛陽周圍數百裏內城市村莊,都被燒得精光。董卓驅洛陽人口數百萬入關中,這數百萬人民,在路上,饑餓困頓,積屍滿路。

董卓退至長安時,長安幾百裏內,尚有人口數十萬。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攻破長安,接著催、汜又互相攻擊,縱兵掠奪四十餘天,長安成為空城。穀一斛,價至五十萬文,豆麥一斛,價至二十萬文。史稱:“人相食啖,白骨盈積,殘骸餘肉,臭穢道路。”關中全境,遭到這次災難,人民死亡逃散,二三年間,“無複人跡”。

關東州牧守相,起兵討董卓,軍於滎陽,縱兵抄掠人民,人民死傷很多。後來又互相攻擊起來,正如《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注引《典論》自敘中所說:“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雲會,萬裏相赴。山東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以還相吞滅。”大抵當時最富庶的地方,也就是戰爭最激烈的地方,如陳留、潁川兩郡,《續漢書·郡國誌》:陳留戶十七萬七千,口八十六萬九千;潁川戶二十六萬三千,口百四十三萬六千,都被殺掠一空。潁川郡屬縣鄢陵(河南鄢陵縣),舊有民戶五、六萬家,經過戰火浩劫之後,隻剩下數百民戶,古代世界人口集中的黃河流域,造成了“千裏無人煙”與“白骨蔽平原”的悲慘世界。

隨著東漢帝國崩潰而來的,是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生產組織也被破壞無餘,這樣,就自然地招致了人為的饑荒。“袁紹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裏蕭條”(《三國誌·魏誌·武帝紀》注引《魏書》)。劉備在廣陵,“饑餓困敗,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三國誌·蜀誌·先主傳》注引《英雄記》)。曹操軍“乏食,(東阿人程)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三國誌·魏誌·程昱傳》注引《世語》)。軍隊有武力可仗,猶乏糧食,人民的饑餓死亡,更可想而知了。

人民以鋒鏑餘生,逃走之四方,青徐人民流徙入幽州者,百餘萬口。關隴人民流徙入荊州者,十餘萬家;流徙至益州者數萬家;流徙至漢中者又數萬家。京洛之民流徙東出,至徐州者十餘萬口;南陽之民,亦多流入益州;荊州之民,又移詣冀州;皖北蘇北人民,東渡長江,一次就有十餘萬戶之多。此外如避難遼東,或遠至交州,又以成千成萬計算。

自公元二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就已流行一種凶猛的癘疫,至此疫勢更加猖獗,人民在兵亂流徙之外,還要受到癘疫可怕的侵襲。“家家有強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舉族而喪”(《續漢書·五行誌》注引魏陳思王說疫氣語),這又增加人民死亡的數字。

大流徙、大死喪的結果,中原戶口,十不存一。曹魏景初中(237—239)蔣濟上疏稱:“今雖有十二州,至於民數,不過漢時一大郡。”(《三國誌·魏誌·蔣濟傳》)後漢桓帝永壽二年(156)時,全國有戶一千萬以上,人口五千萬以上。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得戶二百四十五萬餘戶,一千六百六十萬餘口。經過了一百多年,人口反而減少,隻剩下三分之一。

人口驟減的原因,自然不能盡歸之於戰爭疾疫的死亡。除了死亡而外,還由於世家豪族經濟勢力的發展,過去的自耕小農,在戰亂與流徙以後,不得不依附於世家豪族,變為“部曲”和“佃客”,以祈求他們對於自己及其家族之保護。這種自耕小農一變成依附農民“部曲”、“佃客”之後,也就不再向政府呈報戶口,“蔭庇”戶口日益增多,政府戶口自然日益減少,當時的戶口統計,隻是國家所領有的人口統計,也就是國家的稅收簿。分散在世家大族莊園中的依附農民,因對國家無租稅關係,所以不在統計之中,因此戶口自然露出衰落的現象來了。

東漢帝國瓦解以後,貨幣也近於廢棄。董卓廢五銖錢,更鑄小錢(190—193),使漢幣製係統受到巨大的破壞。史稱:由此“貨輕而物貴,穀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三國誌·魏誌·董卓傳》)。以後到了曹魏統治時期,終於“使百姓以穀帛為市”(《晉書·食貨誌》)。當時貨幣近於廢棄,固然由於董卓破壞五銖錢係統,但這隻能說明其現象,其主要的內在原因,還是由於伴隨著東漢帝國滅亡而來的,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農業趨於衰落;手工業由於缺乏銷路而減縮;商業停滯,人口減少。自春秋戰國以來,從王侯巢穴的基址上發展起來的“城鄉不可分離的統一”的城市,至此日益喪失其曾經有過的經濟意義。現在農業幾乎變為居民的唯一職業了,這樣,在荒曠的農村裏,出現了更多的塢壘堡壁,這些屯塢自守、築壁相保的“壘主”、“鄉豪”,不是世家大族,便是地方豪強,同時握有政治權與經濟權。農民本身在離亂之中,更不得不大量求助於他們,請求他們的保護,這樣,莊園的人口,更大量地集中起來。這些被奴役的農民,就變成了平時耕種封建主土地、戰時為封建主荷戈的“佃客”和“部曲”。在長期混戰中,割據之雄,為了要擴張自己的勢力,以壓倒敵人取得勝利,對這些屯塢自守、築壁相保、聚族而居、舉宗避難的世家大族地方豪強,也極盡拉攏之能事。正因為他們擁有為數眾多的“家兵”、“部曲”,所以籠絡住了他們,無形中就籠絡住千軍萬馬。

在東漢帝國廢墟上建立起來的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是取得上述這些世家大族、地方豪強的支持才出現的封建地主性政權。

作為曆史人物的曹操,就是處在這樣一個劇烈動蕩的曆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