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兩前多年前對那位承認自己“寡人好色”的梁惠王講了一番“獨樂樂”、“與人樂樂”和“與民樂樂”的大道理,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一個人獨自快樂,當然比不上與人分享,世間的其它東西都是由分享而變小,唯獨快樂是由分享而變大,你用快樂感染了別人,別人又用快樂反過來感染你,一份變成兩份,兩份變成四份,四份變成十六份。那些關起門來偷著樂的人不僅自私,也很不明智,他們抽掉了快樂的最大值,隻取其最小值,將一張大額支票變成了一枚鎳幣。
台灣女作家三毛曾引用著名記者波拜的話說:“我要把一生痛痛快快地玩掉。”有一次,記者采訪她,問及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她開出的“處方”中有一條便是“把快樂當作傳染病”。她說:“我們不要把不快樂的氣氛帶給人家,而要把快樂當作傳染病,把快樂帶給人家,這是人際關係最基本的要求。”當有位朋友感歎世路多艱,人心太冷時,她不以為然地批評道:“哪裏?你不會先笑啊?還好意思怪人家!”三毛說得不錯,主動把快樂擴散開去,絕對是既造福於己,又造福於人。
孟子列舉過人生的三大快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儒家的處世精神在此表露無遺,孝悌兩全當然是一大快樂,無愧於天地良心當然也是一大快樂,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便可以桃李成蹊,傳承不絕,功在當代,澤被後世,當然更是難得的大快樂。由此可見,大快樂既是多方投入,也是多方產出的。
快樂是人生至寶,是人之為人活著的根本意義和價值所在。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快樂是一柄鋒利的雙刃劍,任何追歡逐樂的遊戲若玩得過火,都會滑向危險的邊緣,曆史上樂極生悲的例子可謂俯拾即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晉朝大臣石崇向天下炫富,一個亡國,一個殺身,教訓不可謂不慘重。
清人張潮的《幽夢影》是一本教人追求快樂閑適的書,其中有這樣的句子:“閱《水滸傳》至魯達打鎮關西、武鬆打虎,因思人生必有一件極快意事,方不枉在世一場。”對於常人來說,一生之中能有一件揚眉吐氣的“極快意事”,確實不錯。若隻有一些小小的快樂密密地串接在一起,也足慰平生,不枉來人世奔走一遭。清水、空氣和食物使我們得以生存,快樂則使我們領略到生命的醇香至味。
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但有些快樂顯得沒心沒肺,比如那位扶不起的阿鬥,蜀國後主劉禪,他苟且偷生,樂不思蜀,就不知使多少後人將腦袋搖得像撥浪鼓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