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化的多元性,是原始和早期農耕社會對人類的恩賜。因為信息的往還等於零,所以人們在一定的、不變的地域中生活,至於文化的產生,它依據的是自然的目的性,當這樣或那樣與大自然的目的相侔時,便會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化,這文化除體現自然的目的而外,包含著人類自身的目的和需求。由於每一個族群所見、所知、所愛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於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多元的文化,在世界遙遠的上古即已存在於人間。每一個族群,都有自己的一偏之見,所以文化往往在偏見中成長,這種偏見越烈,則其文化的獨立性越著。
文化的多元還來自人類對宇宙本體的認識各有不同的集體記憶,這種認識,會滲透到他們文化的各個領域,世代傳遞,以致成為了根深蒂固的傳統,這種傳統是那樣的堅不可破,成了精神維係和凝聚的元素。
經濟的全球一體化的背景,是工業家和商業家們都在爭取市場的過程中發現的,市場——商業的陽光是有限度的,而對陽光的爭取,則正如康德所言:“猶如森林裏的樹木,正是由於每一株都力求攫取別的樹木的空氣和陽光,於是就迫使得彼此雙方都要超越對方去尋求,並獲得美麗堅挺的姿態。”康德以為這是一種曆史的理性,今天全球經濟的趨向一體化,證明了康德的偉大預言。然則人類各族群的固有的(我這裏大體指原生態的、根深蒂固的集體記憶)文化,卻不屑於這種一體化競爭,他們各自為政。譬之曠野和大壑中的樹木,它們的發展是那樣的自在,在虯曲、縱橫錯落的,由於適應惡劣的天氣,更顯其頑強和美妙的萬千儀態。它們是那樣的豐富著人類的心靈,那是地球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大不可方的目標,這目標近在目前的一草一木,遠在天邊的大木巨柯,豐富性是它們最大的特征。文化的多元有一部自身的憲法,便是“自在”和“無涉”。自生自發、與世無涉。當“競爭”這一不期而至的幽靈,來到這自在的境遇時,它如不抱“善”的願望,它就會在不遠的未來被人類棄置不顧。一切的自以為大規模的文化自我膨脹,在人類族群的集體記憶之前,都本質上是脆弱的,不能永年的。這幽靈飄忽而過,不足成為永遠的存在。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們在它麵前的唯一選擇是敬畏。自然提供給人類的是無窮級的美的感受,各取所需,於是多元以生。而多元從本性上講,應該是和睦相處的,相互勉勵、相互敬重、相互熱愛。
真正的、有永恒價值的人類各族群的文化,都是自然生發之果,它們不是人類先驗理念設定的產物。大自然在人類的意誌之前,有著不可轉移的目標。依循著這大不可方的目標,而不是妄自尊大地自以為是,人類便能得益匪淺,這在中國叫做“天人合一”。
在電腦統治全球的時代,比爾蓋茨可稱衛冕之王。然而佛家有雲:“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電腦軟件的日新月異和文化的多元是兩回事。你們的手機上,都會出現同一種諧謔、同一種笑話,它和多元杳不相關,因此它與人類文化的進步關係甚微,不要太相信電腦推銷商的巧言令色。人類在電腦所創造的虛擬世界前罔之所遭,甚至有些失態,同一類型的機器,必有屬性相類的產品,電腦不是人腦,那是缺乏溫度的無情界,它的無隙不入的能力,宛如沙塵暴,它不是多元文化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