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如,女,1957年8月出生於廣東省湛江市,家中共有3口人,中專文化水平。1975年,在工廠辦公室擔任管理工作;1987年,在湛江市塘蓬鎮開辦花崗岩采石場,僅一年便宣告失敗。1988年,到湛江市區開辦石材專賣門市部,一年後因客戶問題而歇業。1996年,到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組成陽光團隊,做起保險業務,用以還清債務。2000年,“如新石材”開張,後遷入湛江市粵海建築材料市場,由於業務發展,以合股方式遷入湛江市樂華建材市場,開辦“新如新石材”。2006年,到佛山市陳村花卉世界古玩城開辦奇石藝術館。2007年,由於奇石藝術館生意不佳,轉營沉香,更名為“黃氏沉香世家”。
所在地情況
佛山簡稱“禪”,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2007年有常住人口592.3萬人。佛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西通肇慶,南連江門、中山,北接清遠,與廣州同處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中部,共同構建“廣佛經濟圈”。2009年,佛山全市生產總值達4814.50億元,位居全國各大城市第11位。佛山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足,四季如春,自古就是富饒的魚米之鄉。這裏農業發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7萬元。這裏還是黃飛鴻、李小龍、康有為等曆史名人的故鄉,是中國粵劇的發源地,著名的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陶瓷之鄉、美食之鄉。
創業項目
“黃氏沉香世家”沉香專售店及沉香種植基地
創業感言
隻要不服輸,有膽識,看準市場就果斷下手,任何人都會有成功的一天。
創業故事
改革開放後,滾滾創業潮給一個又一個創業人帶去了富裕的生活,同時也給許許多多的人帶去了對成功的渴望。一個自認為不會做生意,一輩子與生意無緣的人,卻為此毅然投身創業大潮。然而,世事總不如人願。一次次的創業,一次次的短暫喜悅後,接踵而來的卻是一次次的負債,一次次的歇業倒閉。就在大家都認為她會泄氣的時候,她卻再一次站了起來,並獲得成功。她就是何秋如,“黃氏沉香世家”的店主。是什麼原因使她一次次嚐試而不放棄?又是什麼樣的原因給她帶來了最後的成功?帶著這些問題,在2011年2月5日,我們來到了佛山市陳村花卉世界,對她進行了訪談,探尋她創業奮鬥的故事。
在陳村花卉世界,各種花卉琳琅滿目。一直往裏走,穿過前麵的花卉區,就走進了裏麵的古玩城。這時,發現有一家店被眾多遊客包圍著,仔細一看,這就是“黃氏沉香世家”,是我們即將訪談的目的地。店主何秋如看到了我們,盛情邀請我們到她店裏坐坐,品嚐一下其獨有的沉香茶。
來到店裏,立刻就被裏麵獨特的沉香香味所包圍。何秋如坐在沉香做的桌子旁,泡著濃鬱清香的沉香茶。“要說我的創業經曆,那就要從采石場說起了。”她笑著說。
盼望富裕生活初試創業之路
出生於湛江市的何秋如家境並不富裕,參加工作後沒幾年就遭遇失業,靠著在湛江軍分區工作,每月僅42.5元工資的丈夫生活。改革春風吹遍廣東,卻沒有吹進她的家中,她和家人仍舊過著平靜的生活。
1985年,這種平靜的生活被采石場的轟隆聲所打破。她丈夫的家鄉——廣東省湛江市塘蓬鎮公社打算利用鎮子山區豐富的花崗岩資源發展經濟,在當地開展轟轟烈烈的花崗岩開采活動。由於政府的大力推進和支持,采石場、花崗岩加工廠等像雨後春筍般在當地湧現。一時間,采購石材荒料的、買賣石板的商家人來人往,使得原本沉寂的山區變得熱鬧非凡。
何秋如一開始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但是兩年過去了,她發現原先在當地開辦石場或花崗岩加工廠的人都賺了大錢,漸漸富裕了起來。這時候,何秋如也開始有了致富的想法。可是她並沒有任何經商的經驗,也不知道經商這條道路的艱辛。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富起來,她一咬牙,壯著膽子,決定自己也辦一家采石場。
就在這時,何秋如麵臨著第一個困難:開辦采石場的資金。她原本打算包下三座山頭來開辟采石場,但是這需要3萬元。身為80年代的普通老百姓,3萬元就是天文數字,更何況是靠著丈夫每個月42.5元工資生活的何秋如呢。另外,她丈夫的弟弟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就跟隨他們在湛江市讀書,學費也要從這僅有的工資中支付,更是給她的計劃增加了難度。
但是在何秋如的心目中,對富裕生活的渴望遠遠超過了這些困難。於是,為了湊齊這3萬元,她開始四處借錢。雖然大家都對她的創業表示支持,可是畢竟都不富裕,最終也隻能籌到兩萬元。想到采石場的計劃就要因此泡湯,何秋如不禁愁了起來。但在這時,村裏領導得知了這個情況,同意作出讓步,暫時以兩萬元價格出售三座山的采石權,餘下的在日後支付。
包下了大山,開起了采石場,本以為可以過上好日子的何秋如萬萬沒有想到,炸山取石得到的卻是三角形的廢石料。她一氣之下先後換了三批開采師傅,厄運卻仍然籠罩在她頭上。沒有一塊好石料,就意味著沒有收入。一年下來沒有補上餘下的錢,竟然還多花了十多萬元,這使得她的采石場不得不停工。到了1988年的春節,何秋如已身無分文,最後靠著親戚借給她的一點錢才勉強度過了春節。何秋如的第一次創業就這樣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