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事實正如威爾遜所料。不出3年,城市人口劇增,市區迅速發展,大馬路一直修到威爾遜買的土地的邊上。這時,人們才發現,這片土地周圍風景宜人,是夏日避暑的好地方。於是,這片土地價格倍增,許多商人競相出高價購買,但威爾遜不為眼前的利益所惑,他還有更長遠的打算。後來,威爾遜在自己這片土地上蓋起了一座汽車旅館,命名為“假日旅館”。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好,舒適方便,開業後,顧客盈門,生意非常興隆。從此以後,威爾遜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假日旅館逐步遍及世界各地。
威爾遜的經曆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敗和他的自信心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人時刻對自己充滿自信,能夠堅定不移地去做自己心中認定的事情,那麼即使他才能平平,也可以取得卓越的成就。
勇於挑戰自己的缺憾
湯姆·鄧普生出生的時候,隻有半隻腳和一隻畸形的右手。但是,小鄧普生的父母卻並不因此而沮喪,也從來不讓他因為自己的殘疾而感到不安。
結果是,在他們的鼓勵和幫助下,鄧普生竟然能夠把同齡人能做的事情都做得非常好。比如說,如果別的孩子能走完16千米,那麼小鄧普生也同樣能走完16千米。後來,他要踢橄欖球了。經過一段時間,當他和別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他十分吃驚地發現,自己能夠和他們一樣把球踢得很遠。
於是,他不禁對自己更加充滿信心。他讓人為他專門設計一隻鞋子,參加了踢球測驗,最終他竟然獲得了衝鋒隊的一個球員資格。
但是衝鋒隊的教練卻盡量委婉地說他“不具有做職業橄欖球員的條件”,讓他去試試其他的事情。
最後,他申請加入新奧爾良聖徒隊,並且請求教練能給他一次機會。聖徒隊的教練雖然心存疑慮,但是看到這孩子這麼自信,便對他有了好感,因此就收下了他。
兩個星期後,聖徒隊的教練對他的印象更深了,因為他在一次友誼賽中一腳將球踢出了50米遠並得分。
這是一個偉大而又激動人心的時刻,球場上坐滿了66000名球迷。球是在約26米線上,比賽隻剩下幾秒鍾,球隊把球推進到41米線,但是到這個時候可以說已沒有時間了。
“鄧普生,進場踢球。”教練大聲說。
鄧普生進場的時候,他知道他的隊距離分線有50米遠,這一距離隻有巴第摩爾雄馬隊的英雄畢特·瑞奇踢出來過。
球傳接得很好,鄧普生一腳全力踢在球身上,球筆直地前進。但是球踢得夠遠嗎?全場的球迷屏住了自己的呼吸。
接著終端得分線上的裁判舉起了雙手,得了3分,球從球門橫杆上幾厘米的地方越過。
最終,鄧普生所在的隊取得了勝利。
球迷們狂呼亂叫,他們為踢得最遠的一球而興奮,要知道,這是隻有半隻腳和一隻畸形手的球員踢出來的!
“真是讓人難以相信。”有人大聲叫。
但是鄧普生卻隻是笑了笑。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們告訴他的是他能做什麼,而不是他不能做什麼。
鄧普生這一表現使他成為了聖徒隊的正式球員。
在以後的賽季中,他為自己的球隊贏得了99分。
他之所以創造了這麼了不起的記錄,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們從來沒有告訴我,我有什麼不能做的。”
湯姆·鄧普生的成功是一個勇於挑戰自己缺陷的感人事例。
樹立自信,走出自卑的泥潭
心理學認為,每個人對自己都或多或少帶有一些不恰當的認識,自卑就是一種過多的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我貶低的情緒體驗,是一種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的自我意識和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是由主觀和客觀原因造成的。
人的自卑心理來源於心理上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不可能”等,對自己的能力、學識、品質等自身因素、自我評價過低,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行為畏縮、瞻前顧後、心理的承受能力較弱、經不起較強的刺激、謹小慎微、多愁善感等。長期被自卑情緒籠罩的人,一方麵感到自己處處不如別人,一方麵又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逐漸形成了敏感多疑、膽小孤僻等不良的個性特征。自卑使他們不敢主動與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場合發言,消極應付工作和學習,不思進取。因為自認是弱者,所以無意爭取成功,隻是被動服從並盡力逃避責任。自卑不僅會使心理活動失去平衡,而且也會引起人的生理變化,最敏感的是對心血管係統和消化係統產生不良影響。生理上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心理變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難,挫折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泄氣、失望、頹喪的情感反應。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虜,不僅會影響身心健康,還會使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得不到發揮,使人覺得自己難有作為,生活沒有意義。
自卑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自卑與生俱來,人人都有,無論聖人賢士、帝王富豪還是布衣寒士、販夫走卒,在潛意識裏都是充滿自卑感的,真所謂“天下無人不自卑”,幾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隻是表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自卑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心理現象,然而一個成功者能夠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合理地調節心理承受力,從而成功地做好事情。他們都用什麼方法來調控自己呢?
認識法
運用全麵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事物,認識到人不會是十全十美的,人是追求完美、不斷完善的;而對於自己的缺點也不能悲觀,正視缺點並設法彌補它,這樣你便會消除自卑。
轉移法
通過把興趣轉向自己愛好的業餘活動或事業上,淡化心理上的自卑陰影,緩解緊張。
分析法
這種方法也叫心理分析法,即通過對心理醫生的谘詢,了解到自卑的原因,對症下藥,解決自卑問題。
行動法
行動法也就是找一些較容易的工作,然後用自己的實力完成,這樣便會收獲一份喜悅。接著再找一個新的目標,完成後再找。這樣你的自信心就會逐漸恢複,從而戰勝自卑。
補償法
補償法也就是通過努力奮鬥,突出自己某一方麵的特長,從而彌補自己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缺陷。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代償作用”,即揚長避短,把自卑轉化為自強的動力。
古人說“有長必有短,有明必有暗”,所以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人人都有自卑的一麵。而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隻有戰勝“自卑”,才能成為一個自信的成功者。
在搏擊中,最好的防衛方式是進攻。同樣,在戰勝自卑的過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內心中樹立起自信,用自信去驅逐內心的自卑。下麵是我們提出的一些方法,有助於提升你的自信心。
學會正視別人
不正視別人通常意味著:在你麵前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而正視等於告訴別人:我很誠實,光明磊落,毫不心虛。請練習正視別人吧!這不但能帶給你自信,也能為你贏得別人的信任。
練習當眾發言
在會議中沉默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會覺得我很蠢,我最好什麼也別說。”越是這樣想,人就越來越會失去自信。但如果積極發言,就會增加信心,下次也就更容易發言。要當破冰船,第一個打破沉默,不要擔心你會顯得很愚蠢,因為總會有人同意你的意見。
經常開懷大笑
這是醫治信心不足的良藥。開懷大笑,你會覺得美好的日子又來了。但是要笑得大,不要要笑不笑,要露齒大笑才能見效。
注意儀表
從理論上說,我們應當看重一個人的內在而不是外表。但請你不要太天真,大多數人都是以你的外貌打量你,因為你的外表是給人的第一印象,而且這種印象會持續下去,在許多方麵影響別人對你的看法。穿著得體是必要的,因為這樣不但會使別人看你時覺得你很重要,你也會因此而覺得自己真的很重要。當你去麵試,當你去與人談判,當你去赴約,請你為這些活動打扮一下。
經常鼓勵自己
你要經常自己鼓勵自己。在做一項工作前,先要鼓足自己的勇氣,要找出自己能做好這項工作的有利條件、長處、優點,並且勉勵自己。你也不要忘了在做成這項工作後,自我慶祝一下,自己給自己一份嘉獎:去喝杯酒,或給自己放個假休息一下。
自立是生存的開始
自立是生存的開始。如果一個人總是依靠別人的攙扶才能夠行走,總是要靠別人的指點才能夠行動,那麼這個人一旦失去了別人的幫助,就沒有獨立生存下去的能力。
一群小狐狸稍稍長大後,狐狸媽媽便“逼”它們離開家。曾經很護崽的狐狸媽媽忽然像發了瘋似的,就是不讓小狐狸們進家,又咬又趕,非要把它們都從家裏攆走。最後小狐狸們隻好依依不舍地去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多麼冷酷的心理斷奶!但這又是多麼理智的生存教育啊!我們也應該像狐狸媽媽對待小狐狸那樣來對待自己。
比爾·克林頓7歲的時候,家裏在溫泉城外買了一個小農場,並且還雇傭了一名女傭。比爾的家庭並不富裕,但是雇女傭是霍普人的傳統。每當克林頓的母親到醫院去上班,女傭便負責照料克林頓和弟弟羅傑的起居和生活。但克林頓卻幾乎不用女傭照料,一切都試著自己去做。不僅如此,他還常常主動去照顧弟弟羅傑,陪他玩耍,哄他入睡。
母親回憶說,不是誰要克林頓那樣去做,而是克林頓常常搶著去做女傭該做的事情,“完全負起了責任”。這有時令女傭感到非常為難。
女傭瑪麗是一名篤信宗教的白人婦女,她對克林頓的優良品行和高度責任心十分讚歎,斷定克林頓將來必成大器。她說自己很早就發現克林頓跟別的孩子不同。他對人友善、禮貌,而且有很強的責任心和領導力。學校中的一些小夥伴常常圍著他轉,他儼然是他們當中的“頭”。
回到家裏,他不用別人督促,便會井井有條地把該幹的事情幹好。
克林頓之所以能夠成為美國總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於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樹立了獨立自主的精神,凡事都試著自己去做。在西方世界中,青年人較強的自立意識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尊重個人價值、個人尊嚴是自立、自強觀念的核心。美國人的自立意識是生活方式中的最根本觀念,是信奉個人主義。其含義是相信每個人都具有價值,都應按其本人的意願和表現來對待和衡量。這種個人主義同自私自利不同,它表現在社會實踐中,對個人獨立性、創造性、負責精神和個人尊嚴的尊重。在家庭中,孩子應受到作為個人所應受到的尊重。成年後,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和前途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從而對自己的遭遇,不論好壞都由自己負責。父母隻能起“谘詢作用”,不能為兒女代為安排個人的事宜。成年兒女一般都自立門戶,獨立生活。
美國的一些大學生,盡管父母有錢,也不願仰仗他們。畢業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用不上專業特長,寧可降格以求,大材小用。目的是要有工作,自己掙錢獨立生活。
這些大學生中,自力更生、勤工儉學的占較大比例,“花花公子”式的是少數。學生在學校裏“打工”,維護環境衛生等,收取一定報酬。他們並不以幹各種雜工為恥,都能盡職做好。因而美國的大學生當臨時工的不少,他們養成了勞動的習慣,增長了社會知識,還學會了某些技能,也解決了部分學習費用。
曾經有一本名為《20歲的年輕人必須嚐試的50件事》的暢銷書,書中闡述的一個觀點是要求青年“在生活目標上做一個‘不孝者’——你的一生不屬於你的父母”。鼓吹的就是這種自立於世的意識。
“獨立自主”已經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青少年教育的“傳統”,在這種傳統的教育下,這些國家的青年們都有較強的自立意識。美國有一位有名的富豪,為自己大學畢業的孩子舉辦了畢業酒會。他舉著一杯100美金的酒,對眾人說:
“我今天真高興,因為從現在起,他應該落到地麵,自己走路了。”
這個富豪之子,隻身到了紐約,租了一間小公寓,自己闖蕩江湖。23歲的他,再不要父母的嗬護,不要父母的供給,而義無反顧地走自己的路,向著成功的階梯攀登。
自立是青少年準備麵向未來的重要素質,也是他們邁向成熟的第一步。在生存的道路上,自立是最開始的準備工作。
俗話說,“總在窩裏的鷹永遠也不會飛”,要做到自立自強,有時候就要對自己有一股“狠”勁兒,要逼著自己經曆風吹雨打,哪怕凍得牙關緊咬;要扛起最重的擔子,哪怕壓得氣喘籲籲。
王明是一位博士,他對“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有著深刻的體會。王明幼時的家境不太好,因此,從小父母就教他洗衣、做飯,當時他很不開心。上初中時,母親生病住院,父親忙得不可開交,他就自己照顧自己,有時還能給父母做飯。從那以後,他知道了生活自理對一個青少年的重要。直到最終事業有成,他一直堅持自己的事自己做。
自立是生存的開始。如果我們要在生活中自立,就要養成自理的好習慣,自己能做好的事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做好。因為我們遲早要獨自麵對這個社會。如果說長輩的嗬護是一簍鮮嫩的魚,那麼自理就是一根漁竿。魚總有吃完的時候,你隻有得到釣魚的漁竿,才能保證你未來的生活衣食無憂。
然而,在現在的青少年朋友中,具有自理能力的實在太少了。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狀況調查”顯示,20.4%的青少年明確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青少年“做事依賴別人”;28%的青少年“很少幫助家長幹活”。
國內有一位著名的青少年教育專家曾憂心忡忡地說,青少年在父母如此“周到”的服務、如此“嚴密”的保護中,自理行為大大減少,對成年人依賴性越來越強。很多青少年都將父母的嗬護當做“拐杖”,可是卻沒有想過,一旦離開了“拐杖”,自己就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