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健康人格成就(3 / 3)

青少年朋友將來麵對的競爭,絕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而是綜合能力的較量。沒有自理能力,你在起跑線上就輸了。因此,從小培養自理能力,是每個傑出青少年必須具備的素質要求。

青少年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培養自己的自理能力。

首先,要養成生活自理的意識。

我們缺乏培養自理能力的意識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方麵是嬌慣自己,不願意讓自己“受苦”,怕自己不小心磕著或碰著。另一方麵是父母怕麻煩,有些父母說: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時間,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其餘的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從而剝奪了他們生活自理的機會。當今獨生子女缺乏自理能力普遍是由於上述原因所造成的。

事實上,這種完全忽略自理能力培養的心態,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因此,強化培養自理能力的意識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要養成自己動手的習慣。

在訓練自理能力的時候,除了訓練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還要特別強調訓練自己學做家務。如自己做早點、洗襪子、拿牛奶、買東西等。同時,可以要求父母對你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並做出具體的技術性指導,即使是洗手帕、洗碗碟或收拾房屋也要注意這一點。

最後,要正確地對待自己的錯誤。

有時候,由於年齡小,認知水平不高,考慮問題不周全,力氣小,在做事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不要指責自己,更不能懲罰自己,對於有失誤的地方,要分析原因,找到問題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這樣,既能保護自己自理生活的自覺性、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又能逐步走向成熟,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

如果你總是做得不好,也切不可性急,更不能灰心沮喪,自我否定。要以激勵為主,肯定自己做得好的方麵,在此基礎上找出不足之處,從而為下一次避免失誤找到方法。這樣做,不僅可以鍛煉自理能力,而且極大地增強了自信心,將對促進身心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自助者天助

從前,有一個農夫駕著一輛滿載幹草的車子走在鄉間的路上,沒想到卻陷進了泥坑裏。在鄉下的田野上,會有誰來幫這個可憐人的忙呢?

這完全是命運之神有意惹人發怒而安排的。

車子陷入泥坑讓農夫大為惱火,他罵泥坑,罵馬,又罵車子和自己。無奈之中,他隻得向舉世無雙的大力神求救。

“尊敬的大力神,”車夫懇求道,“請你幫幫忙,你的背能扛起天,把我的車從泥坑中推出來對你來說應該是舉手之勞。”

剛祈禱完,車夫就聽到大力神在雲端發話了:“神要人們自己先動腦筋、想辦法,然後才會給予幫助。你先看看,你的車困在泥坑裏究竟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會陷入泥坑?拿起鋤頭鏟除車輪周圍的泥漿和爛泥,把礙事的石子都砸碎,把車轍填平,你不自己嚐試一下怎麼行呢?”

過了一會兒,大力神問車夫:“你幹完了嗎?”

“是的,幹完了。”車夫說。

“那很好,我來幫助你。”大力神說,“拿起你的鞭子。”

“我拿起來了……這是怎麼回事?我的車走得很輕鬆!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你真行!”

這時神發話說:“你瞧,你的馬車很順利就離開了泥坑,遇到困難,要先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老天才會幫你一把。”

自助者,天助之。遇到問題,不要抱怨,不要依賴於別人,自己積極地動腦筋,想辦法,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的。

自力更生和自己戰勝自己能夠教會一個人從自身力量中汲取動力。在這種動力的激發下,挫折不僅不會變成不幸和痛苦,相反,通過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

自助實幹,挫折和不幸會轉化成為一種幸福,它能夠喚起人們奮發向上的激情,並為之勇敢地戰鬥。

一個人隻要相信並充分依靠自己的力量,自立自強,便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世界上真正能拯救自己和幫助自己的人隻有自己。

有一次,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長洛奇到一家分公司去視察工作,在衛生間裏,看到一位小夥子正跪在地上擦洗黑汙的水漬,並且每擦一下,就虔誠地叩一下頭。洛奇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何如此?這位小夥子答道:“我在感謝一位聖人。”

洛奇問他為何要感謝那位聖人?小夥子說:“是他幫助我找到了這份工作,讓我終於有了飯吃。”

洛奇笑了,說:“我曾經也遇到一位聖人,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長,你願意見他一下嗎?”小夥子說:“我是個孤兒,從小靠別人養大,我一直都想報答養育過我的人。這位聖人若能使我吃飽之後,還有餘錢,我很願意去拜訪他。”

洛奇說:“你一定知道,南非有一座高山,叫胡克山。據我所知,那上麵住著一位聖人,能為人指點迷津,凡是遇到他的人都會前程似錦。10年前,我到南非登上過那座山,正巧遇上他,並得到他的指點。

假如你願意去拜訪,我可以向你的經理說情,準你一個月的假。”

這位年輕的小夥子是個虔誠的教徒,很相信神的幫助,他謝過洛奇後就真的上路了。他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後終於到達了自己心中的聖地。然而,他在山頂徘徊了一天,除了自己,什麼都沒有遇到。

小夥子很失望地回來了。他見到洛奇後說的第一句話是:“董事長先生,一路我處處留意,但直至山頂,我發現,除我之外,根本沒有什麼聖人。”

洛奇說:“你說得很對,除你之外,根本沒有什麼聖人。因為,你自己就是聖人。”

後來,這位小夥子成了美孚石油公司一家分公司的經理,有一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向記者講述了上麵的故事,並補充了這麼一句話:“發現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人生成功的開始。任何人隻要相信自己,就能夠創造奇跡。”

一個人唯一可以依靠的是自己,除了你自己,沒有另外一個人可以帶給你成功。你發現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你人生成功的開始。

變更心境就能夠變更生活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心態,他就可以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就能夠擁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事情往往是這樣,你相信會有什麼結果,就可能會有什麼結果。這說明一個人可以通過變更自己的心境來變更自己的生活。

偉大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究其一生都在研究人類及其潛能,他曾經宣稱他發現人類最不可思議的一種特性——“人具有一種反敗為勝的力量”。

戴爾·卡耐基講述了一位叫湯姆森太太的經曆,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湯姆森太太的丈夫到一個位於沙漠中心的陸軍基地去駐防。

為了能經常與丈夫相聚,她搬到那附近去住,那實在是個可憎的地方,她簡直沒見過比那更糟糕的地方。她丈夫出外參加演習時,她就隻好一個人待在那間小房子裏。

熱得要命——仙人掌樹陰下的溫度高達125華氏度(45攝氏度),沒有一個可以談話的人。風沙很大,到處都有沙子。

湯姆森太太覺得自己倒黴到了極點,覺得自己好可憐,於是她寫信給她父母,告訴他們她放棄了,準備回家,她一分鍾也不能再忍受了,她寧願去坐牢也不想待在這個鬼地方。她父親的回信隻有3句話,這3句話常常縈繞在她的心中,並改變了湯姆森太太的一生:

有兩個人從鐵窗朝外望去,一人看到的是滿地的泥濘,另一個人卻看到滿天的繁星。

她把父親的這幾句話反複念了多遍,忽然間覺得自己很笨,於是她決定找出自己目前處境的有利之處。她開始和當地的居民交朋友。他們都非常熱心。當湯姆森太太對他們的編織和陶藝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時,他們會把拒絕賣給遊客的心愛之物送給她。她開始研究各式各樣的仙人掌及當地植物,試著認識土撥鼠,觀賞沙漠的黃昏,尋找300萬年以前的貝殼化石。

是什麼給湯姆森太太帶來了如此驚人的變化呢?沙漠沒有改變,改變的隻是她自己。因為她的態度改變了,正是這種改變使她有了一段精彩的人生經曆,她發現的新天地令她既興奮又刺激。於是她開始著手寫一本書,講述她是怎樣逃出了自築的牢獄,找到了美麗的星辰。

湯姆森太太的故事說明了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人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心境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對於身處逆境中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著名的思想家愛默生說過:“真正的快樂不見得是愉悅的,它多半是一種勝利。”是的,快樂來自一種成就感,一種超越的勝利,一次用積極心態戰勝消極情緒的經曆。

身處逆境,積極樂觀的人,看什麼都是明媚的,而悲觀的人看什麼都是暗淡的。即使是悲觀的人,如果肯動手去創造,也會發現太陽並不總是被烏雲遮住的。

企業家卡爾森原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光蛋,但是他從沒對自己有一天能成為富翁產生過懷疑。即使在一種十分被動和不利的條件下,他依然能夠頑強進取,積極尋找成功的機會。

有一次,卡爾森發現了一個商機。於是他借來錢辦了一個製造玩具沙漏的小廠。沙漏是一種古董玩具,它在時鍾未發明前用來測每日的時辰;時鍾問世後,沙漏已完成它的曆史使命,而卡爾森卻把它作為一種玩具來生產銷售。

本來,沙漏作為玩具,趣味性不多,孩子們自然不大喜歡它,因此銷量很小。但卡爾森一時找不到其他比較適合的工作,隻能繼續幹他的

老本行。

沙漏的需求越來越少,卡爾森最後隻得停產。但他並不氣餒,他完全相信自己能夠戰勝眼前的困難,於是他決定先好好休息,輕鬆一下,他便每天都找些娛樂,看看棒球賽,讀讀書,聽聽音樂,或者領著妻子、孩子外出旅遊。但他的頭腦一刻也沒有停止對開拓事業的思考。

機會終於來了,一天,卡爾森翻看一本講賽馬的書,書上寫道:

“馬匹在現代社會裏失去了它運輸的功能,但是又以高娛樂價值的麵目出現。”

在這不引人注目的兩行字裏,卡爾森好像聽到了上帝的聲音,高興地跳了起來。他想:“賽馬騎師用的馬匹比運貨的馬匹值錢。是啊!我應該找出沙漏的新用途!”

就這樣,從書中偶得的靈感,使卡爾森精神重新振奮起來,把心思又全都放到他的沙漏上。

經過幾天苦苦的思索,一個構思浮現在他的腦海:做個限時3分鍾的沙漏,在3分鍾內,沙漏裏的沙子就會完全落到下麵來,把它裝在電話機旁,這樣打長途電話時就不會超過3分鍾,電話費就可以有效地控製了。

想好了後,他就開始動手製作。

這個東西設計上非常簡單,把沙漏的兩端嵌上一個精致的小木板,再接上一條銅鏈,然後用螺絲釘釘在電話機旁就行了。不打電話時還可以作為裝飾品,看它點點滴滴落下來,雖是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卻能調劑一下現代人緊張的生活。

擔心電話費支出的人很多,卡爾森的新沙漏可以有效地控製通話時間,售價又非常便宜。因此一上市,銷路就很不錯,平均每個月能售出5萬個。

這項創新使原本沒有前途的沙漏轉瞬間成為對生活有益的用品,銷量成倍地增加,麵臨倒閉的小作坊很快變成一個大企業。卡爾森也從一個即將破產的小業主搖身一變成了腰纏萬貫的富豪。

卡爾森成功了,賺了大錢,而且是輕輕鬆鬆,沒費多大力氣。可是如果他不是一個心態積極的人,如果他在暫時的困難麵前一蹶不振,那麼他就不可能東山再起,成為富豪。

可見,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不隻是他的能力,還要看他是否能夠始終樂觀地看待自己周圍的事物,看他在身處逆境時是否依然能夠積極樂觀地尋找改變逆境的辦法。

一位成功學專家說過,你不可以改變一件已經變糟的事情,但你可以選擇快樂地對待它,這樣,無論你遭遇什麼,你都能夠在其中發現樂趣。

彼得拿著剛買的一支牛奶冰激淩,一邊走一邊吃,感到十分快樂。

忽然一不小心,整支冰激淩掉在了地上,和泥沙混在了一起。

彼得愣愣地待在那裏,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隻是睜大了眼睛看著地上的冰激淩。

這時,有個老太太走過來,對彼得說:“好吧,既然你碰到這樣壞的遭遇,脫下鞋子,我給你看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老太太說:“用腳踩冰激淩,重重地踩,看冰激淩從你腳趾縫隙中冒出來。”彼得照著她的話去做。

老太太高興地笑:“我敢打賭,這裏沒有一個孩子嚐過腳踩冰激淩的滋味!現在跑回家去,把這有趣的經驗告訴你媽媽。”

接著,老太太說:“要記住!不管遭遇什麼,你總可以在其中找到樂趣!”

這件事,使彼得很受啟發,他很快學會了這種處世原則。

不久後的一天午後,一場大雨在地麵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小水坑。

彼得的母親帶著他,小心翼翼地避開人行道上的積水。不料,一輛計程車從身邊疾駛而過,將兩人的身上濺滿了水。

彼得的母親很生氣,旁邊的彼得卻興奮地對她說:“遇水則發,我們要發了。”

正在生氣的母親聽到這樣可愛的童言稚語,也不禁莞爾一笑,兩人快快樂樂地踩著積水回家了。

這個小故事的意義十分深刻:如果你不滿意自己的現狀,想力求改變它,那麼首先應該改變的是你自己,如果你有了積極的心態,能夠積極樂觀地改善自己的環境和命運,那麼你周圍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