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站(1 / 3)

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顏氏家訓》是一部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傳世作品,也是一部學術著作。書中闡述了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方法,其內容涉及諸多領域,並且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參考價值,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

原文: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①: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子生咳提②,師保固明孝仁禮義③,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出自“教子第二”

注釋:①胎教之法: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中能夠受孕婦言行的感化,故孕婦須謹守禮儀,給胎兒良好影響,叫“胎教”。

②咳提:一作“孩提”,即幼兒。

③師保:古代擔任教導皇室貴族子弟的官員,有師有保,統稱師保。

譯文:古時候,聖王有胎教的方法:王後懷太子三個月時,就搬到專設的房間居住,不看、不聽有悖禮儀的事物。音樂、飲食,都遵循禮節。這種胎教的方法,書寫在玉版上,珍藏在銅盒中。太子長到兩三歲時,師保就已經確定了。從那時起對他進行孝、禮、仁、義的教習指導。平民百姓必然不能如此,但在嬰兒能夠辨識大人臉色,知曉大人喜怒時,就要加以教誨。大人讓做的事情他才去做,大人不許做的事情就不去做。如此,當他長到幾歲的時候,就能夠省去對他進行打竹板式的訓斥了。父母平素威嚴而又心懷慈愛,子女就會自然地敬畏謹慎,從而生發孝心。

太任對周文王的胎教

周文王姬昌是我國曆史上的賢君,管轄著周地(今陝西岐山北),他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特別喜歡人才,經常禮賢下士。他拜薑子牙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在位五十年,為其子周武王滅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周文王之所以能成為聖賢,與他從小接受的嚴格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姬昌的父親名叫季曆,母親名叫太任,據西漢文學家劉向的《列女傳》中記載:太任自從懷上姬昌以後,便“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其一切行動均須循禮而動,受禮節製。

懷胎七個多月後,太任移居分娩前的專門測室中,由宮廷內的樂官(太師)、膳夫(太宰)、卜筮官(太卜)分別拿著奏樂用的樂管、炊事用的鬥器和卜筮用的蓍草、龜甲侍護王後。在以後的三個月當中,如王後對聲樂和飲食等方麵的要求有悖禮法時,他們就以“不習”“不敢”之類的托辭婉言拒絕,以保證王後胎教的質量。在當時,人們認為孕婦要特別注意所接觸的事物,因為“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母親接觸真善美的東西,胎兒就有真善美的天性;母親接觸假惡醜的東西,胎兒就有假惡醜的天性。所以懷孕期間,婦女要做到“聲音滋味,以禮節之”。

等姬昌出生了,太任在後宮挑選“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無事不往”。子師、慈母、保母合稱“三母”,其中,“子師,教以善道者;慈母,審其欲惡者;保母,安其寢處者”。由她們共同負責孩子德性的培養與日常起居的照料。

據史書記載,等姬昌長大一點的時候,便由德高望重的人負責教導他懂得孝、仁、禮、義,並且反複去做。為了讓他每天看到的都是正事,聽到的都是正言,走的都是正道,將他周圍的邪人趕走,使他的視野之內沒有醜惡的行為。為了讓他接觸到的都是正人,又從各地挑選那些言行端方、懂得孝道的人作為他的夥伴,每天與這些品行端正的人在一起。

憑著太任嚴格的教育,加上自身天資極高,聰慧明聖,智力超群,周文王最終成為一代聖人。

原文: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出自“勉學第八”

譯文: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錯失良機。

司馬池從小教導司馬光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司馬光自幼就非常喜歡學習,尤其喜歡看《春秋左氏傳》。司馬光的成長與父母對他的家教是分不開的。

司馬光家裏很富,他的父親司馬池是一位胸懷大誌的學者,他沒有沉湎於富裕的家產之中,而是專心讀書,銳意進取。在成家立業之後,以做學問的認真態度和質樸做法,來待人處事。司馬光的母親聶氏知書達理,才德俱佳。宋天禧三年(1019年),司馬光就誕生在這個書香門第的貴胄之家,在嚴父慈母的直接影響和教育下,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

司馬光6歲開始讀書。起初,他對所學的東西不能理解,背書也記不住,往往都是同窗們都背會了,他還沒背出來。父親知道了,就告訴他:“讀書不能隻是機械地背誦,還要勤於思考,弄懂意思,誦讀與理解並重。”

於是,別人做遊戲時,司馬光不去,一個人找個清靜的地方苦苦攻讀,直到把書背得滾瓜爛熟為止。很快,他的學業進步了,對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第二年,他開始學習《左氏春秋》,書不離手,句不離口,剛聽完老師的課,他就能夠明白書的大意,便講給家裏的人聽。漸漸地他像著了迷一樣,常常因學習忘了吃飯睡覺。

父親不僅關心他的學業,而且在做人上嚴格要求,以培養他的優秀品格。在司馬光6歲時,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剝皮,卻怎麼也剝不開。姐姐走開後,一個女仆把青核桃放在開水裏燙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剝了下來。姐姐回來一看,便問是誰剝下來的,他說是自己剝的。這個過程恰巧被父親知道了,見他撒謊,就嚴厲地訓斥他:“怎麼能這樣撒謊!”這件事雖然很小,但卻給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從此,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學習,他總是十分誠實,不敢有半點虛假。

在父母的教誨下,司馬光到了15歲便“於書無所不通,文辭醇深,有西漢風”,而且學到的知識都很紮實,以至終身不忘。後來,他經過曆時19年的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編年體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冰心對女兒的教育

冰心有三個孩子。吳青是冰心最小的女兒,吳青從小就和媽媽在一起生活,受到冰心的教誨最多。

媽媽對女兒做人最有影響的就是教育她從小要講真話。有一次,吳青偷拿家裏的點心吃,媽媽發現後問她,她開始不承認,結果挨了一頓打。母親對她說:“你想吃點心可以找大人要,但不能偷,更不能撒謊。”媽媽對吳青說髒話、假話有一種獨特的懲罰辦法:用肥皂水洗嘴,還要喝奎寧水。

吳青9歲時,父母帶她到了日本。一次偶然的機會,吳青讀了國人帶去的一本書《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史》。她看了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的種種暴行後非常氣憤,便把在日本的中國孩子組織起來,到街上打日本孩子。

吳青準備了一個小藥箱,如果中國孩子受了傷,她就用藥箱裏的藥品和繃帶給他治療。那時候的吳青很天真。媽媽起先不知道她出去幹這事,後來知道了就對她說:“盡管我們國家受日本軍國主義的欺辱,但日本人民的孩子是無辜的。”

冰心的一句名言是:“有女萬事足。”號召女性要自強自立。吳青小時候非常淘氣,她看電影裏的飛行員跳傘的鏡頭後,回家便拿了一把傘,到外邊站在很高的地方張開傘往下跳,結果磕破了腿,流了很多血。她以為回家後媽媽會打她,可誰知媽媽見狀並沒有生氣,隻是給她講了一些跳傘的道理,讓她知道雨傘和飛行員的降落傘是不一樣的。

她們小時候經常聽媽媽說:“你們雖然是女孩子,但要有獨立性,不能依附於別人。”這些話對女兒的幼小心靈觸動很大,姐妹倆從小就養成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品質。吳青說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覺得自己是女孩子,也從來沒想去依靠什麼人,包括名氣很大的母親。

原文: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

出自“教子第二”

譯文:我看這人世間,父母不知教育子女,隻是一味溺愛的,往往不能如此。吃喝行動,任憑他為所欲為,須當訓誡的卻要誇獎,應該喝止的反倒麵露笑容,到了子女懂事,就以為那樣做是當然的了。驕縱傲慢的積習已經養成,才去糾正製止,即便到了鞭笞子女到死的地步,也難以樹立父母的威信了,反倒使子女因為父母對自己的不待見,從而心生怨恨,終究成為道德淪喪的人。

觸讋說趙太後

趙孝成王元年(前265年),先王趙惠文王剛剛去世,新君孝成王年幼,就由趙太後代理執政。秦國趁著趙國新喪又是孤兒寡母住持國政的時機,加緊了對趙國的武力威脅。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必須把長安君送來作為人質,我國才能夠派兵支援。”趙太後堅決不肯允諾這個條件,大臣們極力勸說太後同意送長安君去齊國當人質,以便求得援軍,太後不留情麵地告訴左右的人說:“有誰敢再來對我說要送長安君去做人質的,我就要在他的臉麵上吐口水。”

太後聽說左師官觸讋有進宮見她的請求,就氣哼哼地等著他。觸讋慢慢地小跑著進入了宮中,到了太後跟前謝罪道:“老臣腳是老毛病了,終究不能快步走了。因此好久都沒能來看望您了,我為了這件事很自責,還在心裏自己說暫且原諒自己呢。但終究我還是怕您玉體欠安,所以依舊到宮中來看望您。”太後說道:“我的腿腳也不靈便了,時常雖也出去轉轉,但都必須依靠坐車來達成了。”觸讋又問道:“您每天的飲食還和往常一樣嗎,食欲還好吧?”太後道:“現在吃不進去什麼,不要說肉食了,就是飯菜也少得可憐,頂多喝點稀飯了。”觸讋說:“我近來也是食欲不振,總是吃一點兒就覺得很撐了,但還是勉勵自己堅持散散步,每天走三、四裏,人的身體要多活動,活動之後食欲也就隨著稍稍增加了一些,身體也感覺舒暢了許多。”太後說:“可惜活動散步的事情我做不到啊。”隨著和觸讋閑聊生活上的瑣事,太後的怒色稍稍地消了些許,繃緊得那根關於長安君的神經也放鬆了許多。

觸讋又說:“老臣的那個年歲最小的賤子舒祺,非常不成器,做什麼都不像樣子,然而我已經衰老了,心裏卻始終很憐愛他,總擔心他在我老死之後沒有個著落,在此我希望他能進宮充當一名衛士,來保衛王宮。我今天來就是特意為了這件事情冒死向您稟告。”太後答道:“好吧。他多大了?”觸讋道:“15歲了。雖然他還小,不過,我卻希望在我活著的時候能把他托付給您。也請求您了卻老臣這個心願。”太後問道:“男子漢也愛他的小兒子嗎?”觸讋答道:“要說起來,比起女人對自己的小兒子,男人要愛得更深呢!”太後答道:“女人才是格外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啊,那畢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啊。”觸讋說:“但是在我的心裏總感覺,在您這裏,對女兒燕後的愛憐遠遠超過了對長安君的愛啊。”太後說道:“您說錯了,我對燕後的愛遠遠趕不上對長安君的愛啊!”觸讋說道:“為自己的子女的長遠利益進行考慮,才是父母疼愛自己孩子的表現啊。您把燕後嫁出去的時候,您十分悲傷,握著她的腳後跟,不斷地為她哭泣,不願意她離開您,遠嫁到燕國去,此情此景至今回憶起來也足夠感傷的了。燕後走了,雖然時間日複一日,但您心中對她的思念沒有絲毫的衰減。可是每當祭祀時為她祝福,您都會禱告說:‘千萬別讓她回來。’您難道不是為了她長遠利益考慮才這樣做的嗎?希望她的子孫後代能在燕國相繼為王嗎?”太後答道:“確實是這樣的。”

左師觸讋又說:“從現在的趙王上推三代(趙武靈王的時代,這時趙正式稱王),直到趙氏從大夫封為國君為止(從趙烈侯到趙肅侯的時代),曆代趙國國君的子孫受封為侯的人,他們那些承襲了祖先封爵子嗣們,還有拿著爵位風風光光的存活在世上的嗎?”太後答道:“據我所知是沒有了。”觸讋又問:“不單單是趙國,其他的諸侯國有這種情況嗎?”太後道:“至少我沒聽說過這種情況存在了。”觸讋說道:“這大概就叫做:從近處說,要在自己身上產生禍患;往遠一點說呢,子孫就會受到災禍的牽累了。難道是因為這些繼承爵位的人都是自身的問題才導致不能平安得活在世上嗎?隻不過是由於他們地位尊貴,但是對國家卻沒有什麼功勞;拿著優厚的俸祿,但沒有立下任何的政績,而國家中的大量奇珍異寶卻是被他們所占有的。這樣的情形下,他們就危險了。當今您給予長安君如此尊貴的地位,又將趙國最肥沃的土地封給他,並且還賞賜給他許多寶物,然而不借著能讓他為國立功的機會,樹立功業,到了您的百年之後,長安君又能依靠什麼在趙國立足呢?我覺得您在為長安君的考慮上目光太過於短淺了,因此我認為您對他的愛遠遠比不上對燕後啊!”太後答道:“行了,要將長安君派往什麼地方,就全由您做主了。”於是觸讋為長安君準備了上百輛車子,到齊國作人質。齊國隨即派兵支援了趙國。

子義聽到這事說:“國君的孩子,那可是國君的親骨肉了,尚且還不能憑借沒有功績得來尊位存在世上、依靠沒有勳勞得來的俸祿來守住財產與地位,更何況是臣子的後代們呢!”

陳景潤教子有方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被譽為“他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巔上行走”。他不但在數學領域取得了世界級的成就,在教育孩子方麵更是一位稱職的好父親,為廣大家長留下了教育子女的寶貴精神財富和頗可借鑒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