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夫人由昆在結婚後生育有一子,取名叫陳由偉。“陳由偉”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陳、由是他與夫人各自的姓,偉則希望兒子長大成人後對人類有偉大貢獻的意思。這寄托了陳景潤作為父親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
起初,陳景潤是希望孩子將來能夠繼承他這個做父親的誌向,繼續從事數學領域的研究,從而突破他的成就,當一位更優秀、對國家貢獻更大的科學家。以至於他在孩子尚沒有出生的時候,就想著未來的事情了。他就和妻子由昆商量孩子的事情,如果生下來的是兒子,就讓他以後專攻數學。1981年,他們的兒子出生了。小寶寶才剛剛幾個月大,小拳頭總是攥得緊緊的,陳景潤硬是將兒子的小手掰開,在兒子的小手裏放上一支小鉛筆,想要教給兒子學寫字:小由偉才剛剛長到一歲多的時候,陳景潤就在家裏教給他學英語。把家裏的桌椅板凳、糖果玩具等等,日常用具孩子能看得到,摸得著的都貼上字,讓孩子能在日常中就熟悉這些英文單詞。兒子漸漸長大了,他又把培養數學能力,作為孩子教育的重點來抓了。可是事情的發展軌跡並沒有按照他想象的情況來進展,一門心思想讓兒子也從事數學研究的陳景潤發現“接班人”對正負數、奇偶數等數字概念根本就提不起任何興趣,明顯有一種“回避數學”的姿態。陳景潤畢竟是數學家,沒有像一般父親那樣強迫孩子去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而是從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態度上找原因。
反思了自己的教育上的偏失之後,他決定用民主的態度對待兒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地成長,使他的思維方法更具有個性。這種教育方法的改變,是小由偉變得活躍了起來,愛說也愛笑了,也喜歡主動去發現新奇的事物,愛問為什麼。陳景潤認為,凡是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靠個性的發展才獲得成功,有個性是孩子能夠將來成才的必備條件之一。
陳由偉繼承了父親的智慧,應該說天生的聰明過人,每當他拿到新玩具,總是會好奇地把玩具想方設法地解剖——拆開看個明白。一個玩具幾十元,當時的幾十元相當於普通工薪階層一個月的工資收入了。做母親的看到兒子這樣不知道愛惜東西,便拉下臉來嚴肅地批評兒子。這時,陳景潤總是樂嗬嗬地站在兒子一邊說:“有好奇心對於孩子是一件好事。拆開玩具來看,則是他有求知欲望的證明,有去探詢問題的好奇,進而有培養研究問題的能力。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
陳由偉長到三四歲的時候,陳景潤因出車禍誘導並發症長期住院了。即使在醫院的病榻上,他也沒放棄對孩子的教育與培養。
兒子上小學後,常常向陳景潤聊自己的事,學習、勞動以及與同學的交流等等。陳景潤每次都會認真聽孩子講自己的事情,然後給孩子提供一些可借鑒的建議,或是鼓勵表揚或批評糾正。並且在不違背大原則的基礎上,盡量依照孩子的思路。很快,他就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了朋友。
兒子終究還是個孩子,也有叛逆心理。小學五年級時,父母給他報了華羅庚數學班。陳景潤也是普通的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極其強烈。附近鄰居也看到陳由偉從小就聰明,就對他們說:“陳老師的數學才能都被你們這個兒子繼承了,應該好好培養,一定能成才的。”但當時的陳由偉並不大願意去學數學。他終究隻是個貪玩又自我意識強烈的孩子,可以把很多小朋友都望而卻步的數學加分難題迎刃而解,卻也會在簡單題上因為一兩步粗心大意的運算錯誤而栽了跟頭。這種聰明但又容易忽略細節在簡單問題上輕視馬虎的學生,在我們身邊也是很常見的。幾堂課過後,他覺得數學班上起來實在太枯燥乏味了,就自己做主把課退掉了,再沒去過。
陳景潤知道教育子女要講究方式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環境不同、孩子的性格也不同,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有所取舍,不能一概而論。他一直照顧孩子的興趣,順著孩子的意願。他說,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情,應該盡量順著他。被他人強硬去修飾的孩子,就好像盆景一樣,雖然好看但不自然了。能夠塑造孩子的,除了孩子本身沒有任何人了。
今日的陳由偉也在專攻數學專業,子承父業。細想起來,如果不是陳景潤這種開明的教子方法,恐怕逆反心理強烈的陳由偉即便學了數學也不是自願的。望子成龍但要照顧孩子的意願,因材施教是陳景潤留給我們寶貴的教子經驗。
曹操家教有方眾子成才
曹操共有25個兒子,長大成人孩子中,文有曹丕、曹植,都是著名的詩人,武有曹昂、曹彰,都曾任將率兵征討四方,曹衝雖然13歲就夭折了,但卻是史上極其罕見的神童。曹操的幾個孩子大多能文能武,且在當時表現出傑出的才能,而曹操諸子的成才,和曹操的成功家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孩子童年的啟蒙教育曹操就抓得非常緊。據《典論·自敘》中記載,曹操看到時局混亂,於是在曹丕5歲的時候就教他學射箭,6歲的曹丕能開弓,8歲時就能騎射了。從很小的時候,曹丕就隨軍南征北戰,練就一身過硬的技能,並且曹丕還擅長彈琴,精於詩賦,為當時人傑,後來他繼承了曹操的大權,清除異己、收了眾兄弟的兵權,又逼當時的皇帝漢獻帝退位,最終自己穿上了龍袍。
曹植10歲出頭就誦讀《詩經》《論語》以及眾多辭賦等,而且下筆成文,倚馬可待。曹操對其有著如此敏捷的文才不敢深信,曹植要求麵試,於是曹操當鄴城銅雀台剛建成時,帶領兒子們登台,要求每人各作賦一首,曹植第一個交卷,這就是著名的《銅雀台賦》,曹操看了不由得連聲稱讚兒子的才氣了。
曹操對兒子的要求都極其嚴格。曹操對曹植非常的寵愛,很想立其為世子。公元213年,曹操率軍南征孫權,命令曹植留守鄴城,在行軍之前對曹植說:“我23歲時做的事情,現在回想起來,並沒有什麼過錯,今年你也23歲了,難道還不應該努力嗎?”言辭間可謂對其寄托了深切的期望。
可是,由於曹植恃寵而驕,放縱不羈,有一次乘車在“馳道”上走,又私自打開“司馬門”出去。而隻有皇帝才享有在這兩條路上行走的特權,曹植這麼做,就等於觸犯了國家的法律。曹操聽聞後,非常生氣,但又舍不得對自己的孩子下殺手,便下令斬了守門官吏,並宣布說:“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自臨淄侯植私出,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
提到“曹衝稱象”的故事,大家對曹衝這個人就不會很陌生。當曹操向部下征詢稱象的辦法時,僅僅隻有5歲的曹衝竟能直抒己見,絲毫沒有半點的畏懼和拘謹,提出大船稱象的好辦法,曹操還高興地依此辦法執行。
同時曹操在給孩子們選擇老師這方麵也非常重視,並要求他們尊敬老師。他給兒子們選拔屬吏時下令要選德行堂堂的人物。他選了被稱為“國之重寶”“士之精藻”的邴原為曹丕的長史。曹操有次出征時,讓曹丕留守,派張範、邴原輔佐,嚴令曹丕有事必須尊重張範、邴原二人的意見,並對張範、邴原二人“行子孫禮”。
曹操對兒子們的學習抓得很緊,在品德上尤其嚴格要求。公元218年,他派曹彰帶兵討伐代郡烏桓的叛亂。出發之前對曹彰說:“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這是告訴他王法無私,如若犯了過錯切不可指望能夠依靠父子之情而最終得到寬赦。曹彰果然兢兢業業,拚死殺敵,所向披靡,完全平定了北方。後來回稟曹操時,並不居功自傲,而是將所有的功勞都歸於了自己的部下。曹操聽後非常開心,親切地握著曹彰下頜的黃胡須說:“黃須兒竟大奇也!”
曹操雖為魏王,為人奸詐奸惡,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負我”這樣自私之極的話語為行事準則,但在家庭生活中他和子女舐犢情深,之間的關係非常的融洽,這也給了孩子們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祖父因材施教祖衝之成科學家
祖衝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南朝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他最大的貢獻是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三個領域。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和他父親對他的嚴格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父親祖朔之是一位小官員,他望子成龍心切,總是希望祖衝之能夠出人頭地。據說小的時候祖衝之經常會受到父親的責罵。在其不到9歲的時候,父親就強迫他去背誦晦澀難懂的《論語》。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之後,祖衝之僅能背出十多行,父親氣得把書摔在地上,怒不可遏地罵道:“你真是一個大笨蛋!”
幾天後,父親又把祖衝之叫來,苦口婆心地對他說:“你一定要用心讀經書,將來考取功名,謀得一官半職;不然,就沒有出息。現在,我再教你,如若再不努力,我定不會輕饒你。”但是,祖衝之打內心裏就不喜歡這深奧難懂的經書。他對父親說:“這經書我是說什麼也不讀了。”
當祖衝之說完這句話後,父親氣得伸手打了他兩巴掌。祖衝之就大哭起來。這時,祖衝之的祖父來了,他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後,對祖衝之的父親說:“如果祖家真是出了笨蛋,你狠狠打他一頓,他立馬就會變得聰明起來嗎?孩子是打不聰明的,隻會越打越笨。”接著,祖父批評祖衝之的父親:“經常打孩子,絲毫沒有任何的幫助,反而會使孩子變得粗野無禮。”
祖朔之無奈地說:“我這麼做也全是為了他好!他不讀經書,這樣下去,將來有什麼出息可言?”
祖衝之的祖父批評說:“經書讀得多就有出息,讀得少就沒有出息?我看未必。有的人滿腹經綸,但隻會之乎者也,其他的什麼事都不會做!”
祖朔之聽了不語,祖衝之的祖父又說:“不能硬趕鴨子上架,做父母的,最要緊的是要明白孩子的理想和追求,不要橫加阻撓,要學會加以引導,方可讓孩子成才。”聽了父親的話,祖朔之同意不再把祖衝之關在書房裏念書,還讓祖衝之跟著祖父到建築工地上去開闊視野。
祖衝之不用再讀經書了,特別開心,內心有前所未有的放鬆。有一次,祖衝之對祖父說,他對天文感興趣,將來想做個天文學家,祖父對祖衝之說:“孩子,我支持你。正好,咱們家裏有很多天文曆法方麵的書,我先找來給你看看,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來問我。”
於是,祖衝之在祖父的支持下,學習天文曆法,漸漸地,父親也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從此,父親不教祖衝之學習經書,祖衝之對天文曆法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後來,祖衝之終於成為一名著名的科學家,為後世作出了很大貢獻。
鄭板橋愛子必以其道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家、詩人。他的書畫書法皆享有很高的聲望,被人稱為三絕。
鄭板橋3歲喪母,生活清苦。50歲以前,讀書、教書、賣畫;乾隆七年(1742年)考中進士。在山東濰縣、範縣做了12年的知縣。勤於政事,取得了很顯著的政績。後因荒年主張賑濟饑民而得罪官紳,61歲,辭官回到家鄉,以賣畫為生。他到52歲時才有兒子,起名小寶。他對小寶非常疼愛。為了將孩子培養成有用之才,鄭板橋非常注重自己的教育方法。
鄭板橋被派到山東濰縣去做知縣,將小寶留於家中,交由妻子和弟弟鄭墨照管。鄭板橋看到當時富貴人家子弟的諸多劣跡,唯恐自己的兒子也會被嬌慣壞,因此其身在山東,卻日日惦念老家的兒子。因此,他從山東不斷寫詩寄回家中讓小寶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得放腳眠,蚊蟲跳蚤出。”在母親的領讀之下,小寶一遍又一遍地背記著這些詩句,至此明白了很多的人生哲理。
“嬌子如殺子”,這是多少人用血淚得來的經驗教訓。當鄭板橋偶爾得知小寶經常在家向小孩子們炫耀:“我爹在外麵做大官!”有時還會欺負傭人家的孩子,鄭板橋立即寫信給弟弟鄭墨說:“我52歲才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必定要有愛子的辦法。“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溺愛,溺愛並非是一種真正的愛。因此,他要求弟弟對自己的孩子嚴加管教,注意“長其中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弟弟和家人按照鄭板橋的意願對孩子進行教育,收效很大,便給鄭板橋寫了封信,說孩子在成長方麵有了很大的進步,並說,照此下去,長大後定會是一個有出息有本事的人,可以做大官。鄭板橋看了這封信後,覺得弟弟對小寶太姑息了,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於是,立即給弟弟鄭墨複信說:“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走錯了路,越來越作壞,總沒個好結果。”他還說:“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他所說的好人,是品德高尚、心地善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當小寶長到6歲的時候,鄭板橋便將其帶到了自己的身邊。對兒子的讀書親自進行輔導,要求每天必須背誦一定的詩文,並且經常給小寶講述吃飯穿衣的艱辛,並要求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學洗碗,學掃地。到小寶12歲時,他又叫兒子用小桶挑水,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寒都要挑滿,從不間斷。因為得到父親的言傳身教,小寶進步極其之快。當時濰縣災荒十分嚴重。鄭板橋向來清貧,家中並無多餘存糧。一天小寶哭著說:“媽媽,我肚子餓!”媽媽拿一個用玉米粉做的窩頭塞在小寶手裏說:“這是你爹中午節省下的,趕緊拿去吃吧!”小寶蹦跳著走到門外,歡天喜地地吃著窩頭。這時,一個光著腳的小女孩站在旁邊,直愣愣地看著小寶的窩頭。小寶發現這個用饑餓眼光看著他的小女孩,趕忙將自己手中的窩頭分與其一半。鄭板橋得知此事之後,異常開心,就對小寶說:“孩子,你做得對,爹爹真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