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溝通,搭建通向孩子內心的橋梁(2 / 3)

就這樣,他們後來雙雙考上了大學,天各一方。原來的戀情並沒有繼續下去,大家都覺得以前的一舉一動太幼稚了,遠遠沒有到“今生今世非你不嫁(娶)”的地步。後來,兩個人也都有了新的戀人。大學畢業後,她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個對愛情忠貞、有才華、會體貼人的丈夫。喏,這樣就認識了你現在的父親。

媽媽的故事就這樣講完了,女兒也對媽媽更信任了,因為媽媽敢把自己的初戀故事講給自己聽,這使女兒大為感動。其實隻有學會溝通,母女之間完全可以就像兩個好姐妹一樣無話不說。同時,女兒從媽媽的年輕時的故事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知道媽媽喜歡怎樣的男孩,知道自己以後能夠依靠的男孩應當具有什麼樣的優秀品質。

這位媽媽的教育方法其實非常智慧,也非常正確。在這裏,我們不用討論她的初戀故事是不是憑空捏造的,但是她這麼做,卻切實地在引導女兒戀愛觀的轉變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更難能可貴的是,媽媽一句話也沒有提到女兒心儀的那位男孩,沒有對他作出半個字的評價,既沒有說他好,也沒有說他不好。這很重要。要知道,不管說好說壞,實際上都對女兒的“早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現在媽媽偏偏不置可否,這是很高明的教育方式。

要懂得如何去愛

有一個女孩因被男朋友拋棄而陷入痛苦中一直難以釋懷,導師看出了她情緒的異常,關切地問:“你怎麼了?”她說:“我們在一起時曾發過毒誓,先背叛感情的人在一年內一定會死於非命。但現在已經兩年了,他一點事兒也沒有,活得好好的,上天是不是沒有耳朵,聽不到人的誓言嗎?”她越想到男朋友還活得好好的,就越感到憤恨難平。

導師告訴她,如果人間所有的誓言都會實現,那人早就滅絕了。熱戀中的人,除非沒有真正的感情,否則全都是發過重誓的。如果他們都因誓言死於非命,這世界還會有人存在嗎?上天不是看不見,隻是他知道愛情易逝,我們的誓言在他看來不過是兒戲罷了。

“那為什麼有的誓言會應驗呢?”

“那是種種因緣加上自己努力的結果。”導師說。

“那我現在該怎麼辦呢?”女孩迷茫地問。

導師笑了笑,給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用水缸養了一條最名貴的金魚。有一天水缸破了,這個人有兩種選擇,一個是站在破碎的水缸前詛咒、怨恨,眼睜睜看著金魚失水而死;一是趕快拿―個新水缸來救金魚。如果是你,你怎麼選擇?

“當然趕快拿水缸來救金魚了。”女孩說。

“這就對了,你應該快點拿水缸來救你的金魚,給它一點滋潤,救活它,然後把已經打破的水缸丟棄。一個人隻有把詛咒、怨恨都放下,才會懂得真正的愛。”

女孩聽了,心結頓時冰釋,歡喜離去。

失去了一份感情,你並非失去了全部,你的希望與信念還在。

把攥緊的拳頭鬆開,你才能抓住新的東西。當你失去了某些東西時,與其不斷地傷心抱怨,不如把自己的心放寬去接納更多美好的東西。

學會給愛一個台階

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定義和理解,但是幸福有時候隻需要一個台階,無論是他下來,還是你上去,隻要兩個人的心在同一個高度和諧地振動,那就是幸福。

那年,她剛剛25歲,鮮活水嫩的青春襯著,人如綻放在水中的白蓮花。唯一的不足是個子太矮,穿上高跟鞋也不過一米五多點兒,卻心高氣傲地非要嫁個條件好的。他一米八的個頭,魁梧挺拔,劍眉朗目,她第一眼便喜歡上了。隔著一張桌子坐著,卻低著頭不敢看他,兩隻手反複撫弄衣角,心裏像揣了隻兔子,左衝右撞,心跳如鼓。

兩個人就愛上了,日子如同蜜裏調油,恨不得24小時都黏在一起。兩個人拉著手去逛街,樓下的大爺眼花,有一次見了他就問:送孩子上學啊?他鎮定自若地應著,卻拉她一直跑出好遠,才憋不住笑出來。

他沒有大房子,她也心甘情願地嫁了他。拍結婚照時,兩個人站在一起,她還不及他的肩膀。她有些難為情,他笑,沒說她矮,卻自嘲是不是自己太高了?攝影師把他們帶到有台階的背景前,指著他說,你往下站一個台階。他下了一個台階,她從後麵環住他的腰,頭靠在他的肩上,附在他耳邊悄聲說,你看,你下個台階我們的心就在同一個高度上了。

結婚後的日子就像漲了潮的海水,各自繁忙的工作,沒完沒了的家務,孩子的奶瓶尿布,數不盡的瑣事,一浪接著一浪洶湧而來,讓人措手不及。漸漸地便有了矛盾和爭吵,有了哭鬧和糾纏。

第一次吵架,她任性地摔門而去,走到外麵才發現無處可去。隻好又折回來,躲在樓梯口,聽著他慌慌張張地跑下來,聽聲音就能判斷出,他一次跳了兩個台階。最後一級台階,他踩空了,整個人撞在欄杆上,“哎喲哎喲”地叫。她看著他的狼狽樣,終於沒忍住,捂嘴笑著從樓梯口跑出來。她伸手去拉他,卻被他用力一拽,跌進他的懷裏。他捏捏她的鼻子說,以後再吵架,記住也不要走遠,就躲在樓梯口,等我來找你。她被他牽著手回家,心想,真好啊,連吵架都這麼有滋有味的。

第二次吵架是在街上,為買一件什麼東西,一個堅持要買,一個堅持不要買,爭著爭著她就惱了,甩手就走。走了幾步後躲進一家超市,從櫥窗裏觀察他的動靜。以為他會追過來,卻沒有。他在原地待了幾分鍾後,就若無其事地走了。她又氣又恨,懷著一腔怒火回家,推開門,他雙腿蹺在茶幾上看電視。看見她回來,仍然若無其事地招呼她:回來了,等你一起吃飯呢。他攬著她的腰去餐廳,挨個揭開盤子上的蓋,一桌子的菜都是她喜歡吃的。她一邊把紅燒雞翅咂得滿嘴流油,一邊憤怒地質問他:為什麼不追我就自己回來了?他說,你沒有帶家裏的鑰匙,我怕萬一你先回來了進不了門;又怕你回來餓,就先做了飯……我這可都下了兩個台階了,不知道能否跟大小姐站齊了?她撲哧就笑了,所有的不快全都煙消雲散。

這樣的吵鬧不斷地發生,終於有了最凶的一次。他打牌一夜未歸,孩子又碰上發了高燒,給他打電話,關機。她一個人帶孩子去了醫院,第二天早上他一進門,她窩了一肚子的火劈裏啪啦地就爆發了……

這一次是他離開了。他說吵來吵去,他累了。收拾了東西,自己搬到單位的宿舍裏去住。留下她一個人,麵對著冰冷而狼藉的家,心涼如水。想到以前每次吵架都是他百般勸慰,主動下台階跟她求和,現在,他終於厭倦了,愛情走到了盡頭,他再也不肯努力去找台階了。

那天晚上,她輾轉難眠,無聊中打開相冊,第一頁就是他們的結婚照。她的頭親密地靠在他的肩上,兩張笑臉像花一樣綻放著。從照片上看不出她比他矮那麼多,可是她知道,他們之間還隔著一個台階。她拿著那張照片,忽然想到,每次吵架都是他主動下台階,而她卻從未主動去上一個台階。為什麼呢?難道有他的包容,就可以放縱自己的任性嗎?婚姻是兩個人的,總是他一個人在下台階,距離當然越來越遠,心也會越來越遠。其實,她上一個台階,也可以和他一樣高的啊。

終於,她下定決心,撥通了他的電話,隻響了一聲,他就馬上接了。原來,他一直都在等她去上這個台階,而根本沒有離開。我們要明白,幸福有時候隻需要一個台階,不管是他下來,還是你上去,都必須讓兩個人的心在同一個高度和諧地振動,互相謙讓,互相愛護,互相理解,這就是幸福的真諦。

原文:孩子,你此去前程遠大,這幾天更應當仔仔細細把過去種種作一個總結,未來種種作一個安排;在心理上精神上多作準備,多多鍛煉意誌,預備忍受四五年中的寂寞和感情的波動。這才是你目前應做的事。

幫孩子找閃光點

從前,有這樣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親的朋友能幫自己找一份工作。

“精通數學嗎?”那人問。

青年羞澀地搖頭。

“曆史地理怎麼樣?”

青年不好意思地搖頭。

“那法律呢?”

父親的朋友連連問話,青年隻能搖頭。

“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寫下來吧,我總得幫你找份工作呀!”

青年慚愧地寫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轉身要走卻被父親的朋友拉住:“青年人,你的名字寫得很漂亮嘛,這就是你的優點啊!”

“把名字寫好也是一個優點?”青年在對方眼裏看到了肯定的答案。“能把名字寫好,就能把字寫得叫人稱讚,就能把文章寫好!”受到鼓勵的青年,一點點地放大自己的優點,興奮得腳步都輕鬆起來了。

數年後,青年果然寫出了享譽民間的經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戶曉的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

其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以為我們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我們有很多自己並不在意的方麵,要比別人做得都好。我們應該抓住機會,好好發揚,就會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伯樂

先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在生活中,如果父母都不善做孩子的第一個伯樂,那麼,你還指望誰去做孩子的伯樂呢?這樣一來,你的孩子即使是最優良的千裏馬,恐怕也難以馳騁千裏。

因此,家長應有一雙慧眼,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及時發現孩子的長處和特點,就意味著了解了孩子未來正確發展的方向。

伽利略的父親文森佐·伽利略擅長數學,還精通音樂理論和聲學,著有《音樂對話》一書。伽利略自幼受父親的影響,對音樂、詩歌、繪畫以及機械興趣極濃,也像父親一樣,不迷信權威。

文森佐很重視對兒子的教育。11歲之前,伽利略所得到的教育、知識,都是由父親和幾位家庭教師傳授的。伽利略是個活潑外向的孩子,喜愛探險並且研究周遭的一切事物。文森佐非常不信任比薩的教育機構,強烈地反對送他的長子到其中任何一所學校去接受教育。他希望兒子成為一個醫生,便把他送到夫倫勃羅薩的修道院的學校去學習。當時,歐洲的科學、教育都是神學的奴仆,很多學校都附設在修道院裏。

在學校裏,年輕的伽利略受到宗教感情的影響,決定把一生都貢獻給宗教,當一名修道士,這在16世紀的歐洲是一種普遍的甚至時髦的選擇。當伽利略把這一決定告訴父親時,文森佐很著急。他了解兒子的性格和喜好,他知道伽利略自小就是一個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很重的人。他清楚兒子選擇獻身宗教完全是一時感情衝動,以兒子的個性根本不可能長時間忍受修道院裏乏味、枯燥甚至令人窒息的生活。因此,文森佐堅決反對兒子的決定。

對於父親的反對,伽利略很不解,還是準備一意孤行。哪知文森佐找了一個借口,對學校說伽利略有一隻眼睛長期有問題,不能看書,需要治療。學校同意他把伽利略帶回了佛羅倫薩的家中。麵對固執的兒子,文森佐耐心地說服開導他,終於使伽利略改變了當修道士的草率決定。在父親的安排下,他進了比薩大學,成為一名醫科學生。

在此期間,他結識了一些數學家。本性好奇的他,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為什麼不沿著直線前進”這類問題。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遊曆,他就準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麵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麵的知識,並且深入地掌握阿基米德關於杠杆、浮體比重等理論,從此走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

如果不是當初伽利略父親的明智決定,恐怕伽利略會終生埋沒在沉寂的修道院裏,我們的科學史就會失去一位偉大的學者,智者。發現孩子的特點和長處還僅僅是一個開始,為人父母者還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引導和教育。古人雲:“順天木以致其性”,應該因勢利導,根據孩子的客觀情況為孩子成才創造有利條件,相信你家那匹可愛的小馬終有一日會成長為馳騁的千裏馬,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扮演他身邊的角色

要知道,為人父母絕不是孩子生活的旁觀者,在旁邊看著孩子長大而已,那是非常不負責任的。父母擔負著悉心指導孩子這一極其複雜而又細微的重任。更何況,孩子對父母,尤其是對母親有著特殊的依賴。所以,不管你的工作是多麼繁忙,也請你盡量抽時間關心一下你的孩子吧,多陪陪自己的孩子玩耍,或者陪他們看書,或者帶他們去旅遊,這對你的孩子健康成長無疑有著很大的幫助。

英迪拉·甘地夫人作為領袖,對印度有著出色的貢獻,她個人精力旺盛,性格上堅忍不拔,政治上不屈不撓,在世界事務中堅持獨立自由。作為母親,她是孩子心中最好的母親。她的長子拉吉夫在母親遇刺身亡後,受命於危難之間,他是尼赫魯家族中的第四代,第三位總理,也是印度曆史上的第六任總理。母親對他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拉吉夫·甘地是英迪拉的長子,拉吉夫自幼性格內向,言語不多,甚至有些靦腆。在他3歲時,英迪拉全家搬進了新居。年幼的拉吉夫對新居有些不適應,總是覺得不開心,什麼地方都不好玩,因此不時莫名其妙地大吵大鬧。有一次,拉吉夫又不知道為了什麼原因在家裏哭鬧,大家都沒有辦法。這時,母親英迪拉就對他說:“孩子,花園裏的噴泉很美,你想哭的時候就到噴泉那裏去哭。”拉吉夫聽到母親這麼說,果然跑到花園的噴泉那裏,他見到那裏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就不覺得煩躁了,停止了哭泣。此後,每次孩子們流淚時,英迪拉總是會輕聲地在一旁提醒一聲“噴泉”,孩子們就走開了。因為英迪拉知道,花園裏有很多東西可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因此,他們就會很快地忘記一切煩惱。這個辦法屢試不爽。

英迪拉童年的時候因為父親是總理的緣故,她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孤獨和不安,當她有了孩子後,下定決心要擠出足夠的時間和孩子們待在一起,好好愛他們。因此,在她做了總理後,不管多忙都會抽出時間和兩個兒子一起玩,一起讀書。

拉吉夫12歲的時候,有一次因為生病要做一次手術。為了安慰他,他的主治醫生想告訴他:手術很簡單,並不痛。但英迪拉卻認為,兒子已經很懂事了,對他進行善意的欺騙反而不好。於是,英迪拉告訴兒子:“孩子,手術後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沒有人可以替代,你要有心理準備。哭泣或叫苦都無濟於事,不僅不能減輕你的痛苦,也許還會引起頭痛。”拉吉夫聽了母親的話,點了點頭。後來他很勇敢地熬過了這次手術,既沒有哭也沒有叫苦,堅強地忍受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