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拉吉夫順利接班,英迪拉著意培養他。起初,她為拉吉夫安排了一個非正式的職務,在總理府自己辦公室的旁邊為拉吉夫設了一個辦公室,讓他幫助處理一些日常政務,代她接見一些黨政要人,有時也安排拉吉夫代她外出視察,使其獲得了從政的初步經驗。英迪拉遇刺身亡以後,拉吉夫以國家利益為重,果斷地平息了全國騷亂,使國家穩定下來,人民對他的信任大大增強了。
1984年12月31日17時,拉吉夫·甘地宣誓就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曾說:“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做母親是個最崇高的天職。她把一個新的生命帶進這個世界,看著他成長,夢想他有偉大的前程。這真是令人陶醉的體驗,使人感到新奇和興奮。”甘地夫人作為一個大國的總理,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也盡量抽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從不放鬆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最終不但造就了兒子臨危不懼的性格,還在無形中成就了兒子偉大的前程。
甘地夫人的偉大,成就了自己孩子的偉大。父母的智慧,也將成就孩子的智慧。所以,一定要對我們的孩子負責。
原文:眾神之中,幸運女神最為反複無常,不懷好意,時常襲人於不備。因此我們希望聰減少演出,降低收入,減少疲勞,減輕壓力,緊縮開支,而多享受心境的平靜以及婚姻生活的樂趣。親愛的彌拉,這對你也更好些。歸根結底,我相信你們倆對精神生活都比物質生活看得更重,因此就算家中並非樣樣舒裕也無關緊要——至少目前如此。
讚美的力量
媽媽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就對她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鍾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媽媽,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隻有她的兒子表現最差。唯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她還是告訴她的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鍾,現在能坐三分鍾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你的媽媽,因為全班隻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在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你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了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隻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亮,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從這以後,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總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家長會結束,都沒聽到他兒子的名字。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聽了這話,她卻驚喜地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著兒子的肩膀,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隻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第一批重點大學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對兒子說過,相信他能考取重點大學。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裏,突然,就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裏大哭起來,兒子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能欣賞我……盡管那是騙我的話。”聽了這話,媽媽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流下,打在手中的信上……
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要有信心,隻要你有了信心,做任何事都有百分之六十會成功的,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就是靠努力而成就的。或者我們這樣想,一個充滿信心的人和一個沒有信心的人,兩個人的能力也機遇都是一樣的,然後兩個人去做同一件事,你覺得哪一個人會更容易成功呢?
父母的鼓勵很重要
有個叫列迪希爾的人生活在一個偏僻的小村莊裏。小村的人很少與外界接觸,列迪希爾從來都沒有見過外麵的世界。
有一次,年少的列迪希爾和他爸爸在去野外森林打獵時迷失了方向,列迪希爾又累又怕,到最後快走不動了。爸爸就從兜裏掏出5枚硬幣,把一枚硬幣埋在草地裏,把其餘4枚放在列迪希爾的手上,說:“人生有5枚金幣,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現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裏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村莊裏,你要一點點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來,這樣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們一定要走出森林,你將來也一定要走出村莊。世界很大,人活著,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讓你的金幣沒有用就扔掉。”
列迪希爾看著父親堅毅的眼神,用力地點點頭,沒有多久,父子倆就走出森林,回到了家。
在父親的鼓勵下,長大後的列迪希爾走出了村莊,離開了家鄉,列迪希爾到了城市以後,沒有被城市的燈紅酒綠所感染,他一直牢記父親對自己說的話,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列迪希爾最終成了一名優秀的船長,踏遍了世界各地。
所以,隻有自立自強才可以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要學會走出去,去感受世界的文化與魅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起來。
大膽些,事情沒有你想象的可怕
花園裏,父親正帶著自己四歲的孩子蕩秋千。“不,不。”雷斯利站在踏板上緊緊地抓住繩子,他的動作狼狽極了,雷斯利不停地哀求爸爸把他放下來。“這沒有什麼,很多孩子都會玩,你不用害怕。”父親一邊說一邊將他穩穩地扶住。
“爸爸,我不想玩這個,我會摔下去的。”小雷斯利哭著說。
“你不會摔下來的。隻要抓住繩子,這是很安全的。”父親溫柔地對他說。
“不,我害怕。”小雷斯利仍然堅持。見到他那副害怕的樣子,父親知道再勸說也沒有用,便把他抱了下來。
“這樣吧,爸爸先給你做個示範。等你見到爸爸玩得很高興的時候,你一定會改變主意。”說完,父親就上了秋千開始搖蕩起來。
“爸爸,你真行!”見爸爸在秋千上蕩得很高很高,小雷斯利高聲歡呼起來。
“那麼,你也來試試好嗎?”他問小雷斯利。
“好吧,可是我不要蕩得那麼高。”小雷斯利終於同意試一下。
這一次,小雷斯利仍然很害怕,但他畢竟有了一個開始。雷斯利站在秋千的踏板上扭來扭去,樣子難看極了,而秋千幾乎就沒有搖蕩起來。這時,旁邊的哥哥托比看見了,他見到弟弟的模樣頓時大笑起來:“你是在蕩秋千嗎?怎麼一點也不像呀!”
“不,你不應該這樣說,他做得很好。”聽見托比那樣說,父親擔心會由此而打擊小雷斯利的自信心,連忙製止道。
托比立刻明白了父親的意思,連忙說道:“哦,我忘了,在我第一次蕩秋千時還不如弟弟呢。”
“是嗎?”小雷斯利聽見哥哥這樣說,便立刻來了精神,用力在秋千上搖蕩了幾下。
“是這樣的。據我所知,每個人第一次蕩秋千時都害怕得要命,爸爸也是這樣的。”父親趁機鼓勵雷斯利,“我第一次站上秋千的踏板時比你還要恐懼,站在那裏一動不動,根本不敢晃動。你比我好多了,我相信用不了幾天你就會蕩得很高很高。”哥哥托比說道。
“真的?”小雷斯利聽見父親和哥哥都這樣說,再也不覺得害怕了,他認為覺得害怕的人應該是爸爸和哥哥。
於是,小雷斯利鼓起勇氣開始越蕩越高,沒過多久,雷斯利已經搖蕩得很好,動作越來越嫻熟,而且優美,爸爸和哥哥為雷斯利的勇氣鼓起掌來。
小雷斯利今天又上了一節讓他永遠難忘的課。這節課讓他學會了不少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有了麵對困難與克服恐懼的勇氣。
正確的指導應隨伴孩子的成長
羅瑞爾和莉娜是兩個年齡不過三、四歲的孩子,她們對什麼事情都很好奇,遇到不知道的問題都想靠自己的努力去解決,由於臥室的窗戶整天都密閉著,他們認為屋內太陰暗,看見外麵燦爛的陽光,覺得十分羨慕。於是羅瑞爾和莉娜就商量說:“我們可以一起把外麵的陽光掃一點進來。”
於是,羅瑞爾和莉娜兩人拿著掃帚和簸箕,到陽台上去掃陽光。等到他們把簸箕搬到房間裏的時候,裏麵的陽光就沒有了。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掃了許多次,屋內還是一點陽光都沒有。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看見他們奇怪的舉動,問道:“你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說:“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媽媽笑道:“隻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
羅瑞爾和莉娜高興地跑到窗戶那用力一推,陽光馬上充滿了整個屋子,他們高興地跳了起來。長大後的羅瑞爾和莉娜依然保持著兒時的好奇心,對什麼事情都努力鑽研,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兩人都成為著名的學者。
自強的道路有時候需要有對事物真相的渴望,隻有擁有這份珍貴的好奇,才能促使人們更加勤奮地鑽研,才能更易獲得成功。
原文: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真誠的“不懂”,比不真誠的“懂”,還叫人好受些。最可厭的莫如自以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誠才會有虛心,有了虛心,才肯丟開自己去了解別人,也才能放下虛偽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築在了解自己了解別人上麵的愛,才不是盲目的愛。
蘇軾教子如何做學問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從小受到了父母親的良好教育,而他在教育自己的子女上也別具一格。散文名篇《石鍾山記》就是他教子務實求真做學問的佐證。
1079年,蘇軾因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擔當團練副使。這是一個閑差使,蘇軾得以有閑經常與長子蘇邁一起讀書作文,說古論今。
有一天,父子倆竟談到了鄱陽湖畔石鍾山的名稱由來。蘇邁從《水經注》等古書中找出許多說法,如“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鍾”,“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音徐歇”。對這些說法,蘇軾都覺得是牽強附會,實不可信。蘇邁想找其他書,蘇軾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學問、考證事物,切不可人雲亦雲,或者光憑道聽途說就妄下結論。看來,石鍾山這個問題,還必須實地考察求實才能解決呢!”
“石鍾山名稱由來”這一問題,在蘇軾父子倆的心中一懸就是五年,一直到1084年才有了解決的機會。這一年,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今江西省鄱陽湖東)擔任縣尉,父親蘇軾送他到湖口,順便帶著蘇邁一起考察石鍾山。白天,廟裏的和尚叫一個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間挑了其中的一二塊石頭來敲打地,父子倆當然不相信。月光明亮的當晚,父子倆乘著小舟來到山的絕壁下,沿著山腳尋找。尋到一個地方,隻聽見一陣陣清暢高揚的聲音。原來,這裏的山腳下遍布石竅,大小、形狀、深淺各不相同。它們不停地受到波濤撞擊,所以才發出各種不同的音響,宛若周景王的無射鍾,魏莊子的歌鍾,龐大樂隊中的鍾鼓齊鳴一般……父子倆此刻終於恍然大悟:這才是“石鍾”名稱的由來啊!
蘇軾能抓住父子倆同探石鍾山這件事,諄諄告誡兒子蘇邁:“石鍾”名稱由來,此事本不難明白,隻需實地考察就行了,由於一般人不肯去下這功夫,寧願到書本裏去尋找答案,而淺薄的人又往往附會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來解釋,最終以訛傳訛,使本不難明白的事千百年來不得明白。你應當切切記住,“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就不可能找到正確答案!為讓兒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實”的重要性,蘇軾又提筆撰文。於是,蘇邁乃至後人就讀到了出自蘇軾筆下的名篇《石鍾山記》。
做一個負責人的人
柏特萊姆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鋼鐵公司上班。上班第一天他就發現很多鐵礦石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冶煉,一些礦渣中還殘留著沒有冶煉好的礦石。如果這樣下去,公司便會遭受巨大的損失。
於是,柏特萊姆找到了負責這個流程的工人。工人說這樣的做法已經延續了十幾年了,如果有問題工程師會向他們交代清楚的。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工程師來和他提過,這說明沒有問題。
柏特萊姆又找到工程師,並對工程師說明了情況。這位工程師很自信地說:“我們的技術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啊!”
工程師心裏覺得柏特萊姆隻是剛參加工作,想以此博得上司的好感而特意表現自己罷了,所以就根本沒有把柏特萊姆的話放在心上。
柏特萊姆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於是他拿著沒有冶煉好的礦石找到鋼鐵公司負責技術問題的總工程師。他對工程師說:“我認為這是一塊沒有冶煉好的礦石,您以為呢?”
總工程師看了一眼,說:“不錯,這是哪裏來的啊,小夥子?”
“這是我們公司的,我是在一些礦渣中找到的。”
“不會吧,我們公司的技術是一流的,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總工程師很詫異。
“我之前去找負責技術的工程師,他也是這樣說的,但這是事實。”柏特萊姆說。
“那一定是出問題了,怎麼沒有人來向我反應啊?”總工程師有些生氣。
總工程師親自去了冶煉車間,果然發現了另外一些冶煉不充分的礦石。經過觀察發現,原來是機器的某個零件出了故障,才導致了礦石冶煉的不充分。
公司總經理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不但獎勵了柏特萊姆,而且還提拔他為負責技術監督的工程師。
總經理對大家感慨地說:“我們公司並不缺少工程師,但缺少負責任的工程師。這麼多的工程師沒有一個人發現存在的問題,甚至有人提出了,他們還不以為然。”
認為柏特萊姆隻是表現自己的那位工程師感到很慚愧,他為此向總經理和柏特萊姆道了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