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
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習慣的一個重要因素。有資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多得多。樂觀的人才能夠留住歲月的腳步,樂觀可以驅除擔憂、嫉妒和仇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資格過快樂的生活。青年們,請做個樂觀的人吧。隻有養成樂觀的習慣,才能為人生增加一份力量!
此外,在早期教育中,父母多采用以鼓勵、支持為主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對於他們確立自信心、形成樂觀的人生態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個孩子不管如何努力總是失敗,就會產生一種習慣性的無助感,總覺得自己不行,他的人生態度就一定是悲觀的。培養孩子樂觀放鬆的習慣,也是要在任何困難情況下站在孩子一邊,給予積極的鼓勵和支持,讓孩子以更好的心態戰勝一切。
給孩子一個樂觀的家庭
作家羅曼·羅蘭有一段話,精辟地說明了環境、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她說:形成一個孩子的人格與觀念的,絕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或教師的言論,更是環境中的每一房舍,每一草木,每一方寸的風沙,每一個同伴,每一點滴的生活瑣事和每一項課內或課外的活動。這些不但是他們日後回憶的資料,更是織就他們生命的色彩與素材。自然平易的環境形成開朗的人格,褊狹競爭的環境形成斤斤計較的性格。其重要性絕不是幾冊書,幾行筆記,一些分數,一個名次或榜上虛榮所可比擬的。
假如孩子在適當的讚揚中生活,他學會自尊;假如生活中充滿關懷,孩子心中自然會有愛;假如在平等中生活,他也就學會公道;不斷得到鼓勵,必然會建立自信;生活中缺乏愛,他也會冷漠;假如經常受到羞辱,他自然也就卑微;若總是得到不恰當的誇獎,必將陷入忘乎所以的自負;耳旁聽到的總是埋怨,他也就學會了責怪;常受騙的孩子,也定會去騙人;常遭訓斥毆打的孩子,也會對人粗暴;常受辱罵的孩子,難有文明語言。
父母表達感情的方式、反應,左右著家庭氛圍的不同類型,可能是和諧友善的或對立獨裁的;嚴厲古板的或自由放任的;井然有序的或雜亂無章的;幽默風趣的或冷嘲熱諷的;充滿生氣的或死氣沉沉的,等等。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氛圍個性。正常、溫馨、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感情與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做父母的熱情、好客、樂於助人,經常保持心情開朗、愉快,可以感染子女及周圍的人,使他們也覺得人生充滿了和諧與光明。要知道,快樂與痛苦都是會傳播的。
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父母的責任。在一個自由度比較大,比較民主的家庭裏,父母不僅鼓勵孩子敢於說話,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並鼓勵孩子提問題,敢於爭論,甚至向父母提出質疑和挑戰,鼓勵孩子對習以為常的做法,提出新的改進辦法。這會大大增強孩子的自信,也有利於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與社交能力。
家庭氣氛應該是這樣的:
平等。家庭是一個整體,家中發生的事情每個人都有知情權。
理智。父母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碰到讓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克製自己的衝動,不要任其發泄。
開放。家庭成員之間可以很開放地談自己的想法,父母尤其要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說錯了也沒有關係。
徐悲鴻是我國著名的美術大師,特別以畫奔馬而馳名中外。可他的成長卻離不開他父親的苦心培養與正確引導。很少有人知道,徐悲鴻也有過畫虎像狗的時候。
徐悲鴻的父親叫徐達章,是一個自幼喜歡畫畫,刻苦自學成才的一位鄉村窮畫師。他的書法、繪畫、篆刻、詩文在江蘇宜興一帶頗有名氣。這位畫家,家裏雖窮,才華出眾,卻不羨慕榮華富貴。他在一方印章中鐫刻的“閑來寫幅丹青賣,不用人間造孽錢”,就是對自己為人處世的概括。這種思想和品德,給了幼小的悲鴻以深刻的影響,在最困難的時期,他依然傲骨挺立,樂觀豁達地對待生活。
徐悲鴻6歲時,跟父親讀書。一天,讀到書中莊子刺虎的故事,便萌發出畫一幅百獸之王圖的念頭。可惜他所住的地方,無法見到真正的老虎。這天,他找人畫了一隻虎,便悄悄地描繪了下來,拿去給父親看。徐達章見到後,就問這是什麼?徐悲鴻高聲地回答說:“老虎。”徐達章大笑起來說:“這哪是一隻老虎,倒像是一隻狗。”徐悲鴻真不知說什麼是好,差點哭了出來。徐達章見兒子難過的樣子,便安慰道:“你要想學畫畫,成為一個畫家,首先要有淵博的知識,養成勤奮讀書的習慣。畫畫是要用眼睛觀察實物的,你沒有見過真的老虎,怎麼能畫出老虎來呢?”徐達章的這番教導,使小悲鴻明白了畫畫的道理。
徐達章的教育方式,可能是我們現在的父母最常用的方式,即對孩子指出方向,指明途徑,讓孩子按此去做,肯定不會有什麼失誤的。但這種方法也使孩子的情緒受到些許影響,它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可以用先鼓勵再修改的方式,使孩子從心理上能接受,不至於“差點兒哭出來”。當然,給孩子以具體的方法指導在有些時候還是必需的,這有助於孩子少走彎路,更好地保持樂觀情緒。
盡量忘掉不愉快的事情,輕視煩惱。教育子女盡量正確對待所遇到的挫折、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委屈,教育他們像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那樣,以微笑麵對人生。
隨時保持思想的愉快,永遠以微笑麵對生活。多想一想個人奮鬥的目標,多樹立一些遠大的理想和追求,相比之下,就會覺得眼前的困難和挫折是不能算什麼的,力爭永遠樂觀。
喚醒愉快的記憶。養成快樂的習慣。多幫助孩子回憶一些快樂的時光,衝淡眼前的不快,恢複平時樂觀的心情。
學會傾吐和交流,保持快樂的心境。要學會坦誠地接納自己,高矮胖瘦都是上天的賜予,要坦率地麵對現實,采用認真的態度和切實的方法,勇敢地正視自己的一些弱點。
從小培養孩子的善良
善良是人性的一種美德,然而當今有些學生受各種不良的影響缺失善心、善舉。我們的學校和教師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孩子,傳播善良的種子,讓善良這朵絢麗之花在每個人的心靈裏綻放。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聖賢的話講得何等的精辟!對於普通人,行大善力不從心,捐出千百萬,蓋幾所希望小學,收養一百個孤兒,很難做到;唯有小善,人人皆可能,擰緊滴水的水管、乘車按次序、把座讓給需要的人、撿起妨礙通行的一塊磚,寒冬的夜晚在地攤上買東西的時候不講價能多買別少買,一句問候、一個微笑,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隻需要我們的一點愛心,一點理解,一點責任,就能成就。堅持去做,久而久之就成為生活習慣了。在物質的天空下,競爭的社會裏,呼喚彰揚這眾人都能做的“小善”,使之成為締造和諧社會的基礎,已經顯得十分緊迫了。
有一個小男孩,在他7歲生日宴會上恰巧與另外兩個過生日的孩子在一家酒店的餐廳裏相遇。偶遇使孩子們快樂無比,父母們也高興地讓三個小壽星坐到了一起。酒店的老板興致勃勃地提出要給他們贈送生日禮物,但前提是孩子們必須展現自己的才華。孩子們即興表演了自己的節目。酒店老板拿出了禮物,其中的一支漂亮的玩具槍吸引著三個孩子的目光。
老板提出,他將問一個問題,回答得最好的孩子將優先挑選禮物,因為三個禮物中那玩具槍是最引人注目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老套:你的理想是什麼?第一個孩子說要成為一名警察,第二個孩子說要做公安局局長,他們的回答使大家笑得前仰後合。
輪到那個7歲的小男孩了,他站起來,小小的餐廳裏顯得異常安靜,小男孩的親友們的目光格外殷切。他用清亮的聲音說:“我的理想是,永遠和強強一起上廁所,但理由我不會說的。”沒有人知道男孩為什麼會說這種話,男孩的父母以最快的速度帶那個男孩離開了那裏。在離開餐廳時,男孩的手又輕輕地托起他媽媽的胳膊,這個習慣性動作使他媽媽的心隱隱作痛。
他媽媽和孩子沒有回家,在一片小樹林裏走著。這裏沒有嘲笑,沒有傷害。“媽媽,你記得強強嗎?我幼兒園的同學。”男孩握著他媽媽的手說。
強強是三年前從五樓陽台上掉下來的一個小男孩,當時傷得很重。那次意外給他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他的腿軟弱無力,在學校上廁所的時候,總是跪著上,而男孩承擔了扶助強強上廁所的工作。媽媽終於知道了,男孩攙扶強強上廁所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才會不經意中那樣托起媽媽的手臂。
我們常常聽到母親們的抱怨:孩子如何不關心母親,有的甚至打罵母親。母親用乳汁養育了孩子,孩子卻忘恩負義。
有一個男孩,滿口髒話,經常欺負女生,甚至對女老師也不恭。他的母親也多次向老師哭訴,這孩子如何對她無禮。雖經老師教育,但收效甚微。看他的樣子,瘦瘦弱弱,並不是那種天生一副野蠻相的孩子。原因究竟在哪裏?直到有一天老師去家訪才恍然明白。那天開門迎接老師的是他的父親,老師便隨口問了聲孩子的母親在哪裏,他的父親則輕蔑地說:“還癱在床上呢,死豬婆!”父親如此當著孩子的麵,而且不顧有外人在場侮辱自己的妻子,怎麼可能在孩子心中樹起母親崇高神聖的形象呢?孩子又怎麼能很好地去尊重他周圍的女性呢?老師憤怒至極,當著孩子的麵批評了他的父親。這位父親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不利影響,感到慚愧和後悔。他向妻子道歉,後來學會了尊重妻子。這個孩子的毛病也慢慢改掉了。
善良的情感及其修養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須在童年時悉心培養,否則難有效果。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應當在童年就上完情感的學校——進行善良情感教育的學校。”父母怎樣培養孩子學會善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