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做一個樂觀的孩子(3 / 3)

1.父母平時要加強教育

孩子們善良的願望,來自對那些內心痛苦和不幸人的同情。父母要使孩子從內心感到,自己身邊還有許多需要給予幫助、關懷和同情的人。要使孩子的良心不允許他對此視若無睹。另外,要使這種願望變成行動,為人們做好事是陶冶孩子情操的巨大道德力量。當孩子看到傷殘人時,父母應教育孩子給他們以同情,並設法幫助傷殘人做事情。當看到小朋友有困難時,要上前慰問並幫忙。通過這些小事,使孩子看到自己對別人負有一種責任,這樣他善良的願望就變成了一種精神的需求,成為其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有,要讓孩子學會體察日常相處的人們的痛苦、憂愁、悲哀和恐慌,也要采取辦法,使孩子把自己放在需要同情幫助者的地位,體驗他們的感情,並把別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這樣,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給孩子以教育,使孩子具有一顆關心他人的愛心。

毛澤東講:“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如果將小小善舉變為日常行為、處世的習慣,一輩子做好事恐怕就不是難事了。

善良的情感及其修養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須在童年時悉心培養,否則難有效果。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應當進行善良情感教育。”查爾斯·赫梅爾說:“我們的星球,猶如一條漂泊於驚濤駭浪中的航船,團結對於全人類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為了人類未來的航船不至於在驚濤駭浪中顛覆,為了使我們的孩子成為“地球之舟”合格的船員,我們有責任培養好自己的小水手,讓他們擁有勇敢、堅定、機智的美德,同時也讓他們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懂得善良、同情、友愛、關懷……一個孩子假若沒有善良,沒有給予他人的真正發自肺腑的溫暖與關愛,那麼,他的聰明、勇敢、堅強、無所畏懼等品質越是卓越,將來對社會構成的危險就越大。

2.父母是孩子第一位“愛”的教師,孩子正是從父母彼此相愛、忠誠相待那裏感受到家庭之愛,並且學會愛別人。父母相互尊重相互熱愛,教育孩子熱愛並尊重他的父母,因為孩子正是從愛父母開始擴大到愛老師、愛科學、愛他人、愛祖國的啊!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是不可能去愛別人的。

3.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響孩子對父母的態度。從父母恩愛、彼此尊重的家庭裏走出來的孩子,他們對家人溫和親愛,對外人也謙讓有禮。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每當一年級新生入校時,總要在校門上懸上大幅紅字標語:“孩子,請愛你的媽媽!”因為“人生最聖潔、最美好的就是母親”。愛媽媽是“愛”的萌芽,“善”的開始。父親教孩子尊重媽媽,不要對媽媽高聲大嚷,不要嫌棄媽媽的嘮嘮叨叨——因為這也是媽媽的愛。父親教孩子關心媽媽,關心媽媽的身體。在媽媽遇到困難的時刻,站在媽媽的身旁說:“媽媽,不怕,有我在這裏。”父親教孩子感謝媽媽,感謝媽媽為了他付出了自己美麗的青春和寶貴的一生。如此可以培養孩子細膩溫柔的愛心。

4.父母對周圍人應表現出真摯的同情,並幫助身邊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父母還應以自己的善良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播善良的種子。要熱忱支持孩子的“獻愛心”活動,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學校、社會經常舉行為希望工程、為身邊不幸的同齡人獻愛心的活動,父母應支持和參加。

從今天做起吧,當善良成為一種習慣時,你將發現孩子們會不滿足於這些,而去做更有利於他人的事。

充分相信自己,你就是贏家

有一位女歌手,第一次登台演出,內心十分緊張。想到自己馬上就要上場,麵對上千名觀眾,她的手心都在冒汗:“要是在舞台上一緊張,忘了歌詞怎麼辦?”越想,她心跳得越快,甚至產生了打退堂鼓的念頭。

就在這時,一位前輩笑著走過來,隨手將一個紙卷塞到她的手裏,輕聲說道:“這裏麵寫著你要唱的歌詞,如果你在台上忘了詞,就打開來看。”她握著這張字條,像握著一根救命的稻草,匆匆上了台。也許有那個紙卷握在手心,她的心裏踏實了許多。她在台上發揮得相當好,完全沒有失常。

她高興地走下舞台,向那位前輩致謝。前輩卻笑著說:“是你自己戰勝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其實,我給你的,是一張白紙,上麵根本沒有寫什麼歌詞!”她展開手心裏的紙卷,果然上麵什麼也沒寫。她感到驚訝,自己憑著握住一張白紙,竟順利地渡過了難關,獲得了演出的成功。

“你握住的這張白紙,並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你的自信啊!”前輩說。

歌手拜謝了前輩。在以後的人生路上,她就是憑著握住自信,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自信心是一個人能力的支柱。一個沒有自信心的人,不能指望他能夠做出實質性的成就。自信心也是打開一個人生命潛能大門的鑰匙。沒有自信心,就無法開發人的潛能,因而也不能使人成長為人才。因此,自信心是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的意誌品質。而自信心是從小培養起來的。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家長的希望、社會的棟梁和祖國的未來變得如此不堪一擊?究其原因,離不開家庭教育的“誤區”:

其一,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是一張白紙,要在上麵畫什麼全憑他們做主。然而,他們的想法錯了,孩子雖然是一張白紙,但畫畫的卻應該是孩子自己,因為每個人的發展都要靠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連動手的機會都被剝奪,那麼他的人生也將一敗塗地,自信更將無蹤可覓。

其二,為了能讓孩子專心學習,其他生活上的事情家長一律采用“包辦”的方法。殊不知,這樣做會造成孩子對自身能力認識程度的缺乏。如果一個孩子對自己的能力不能有清楚的認知,那他又該如何建立起自信心呢?

其三,因為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所以父母難免會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們身上。然而期望值如果太高,不僅很難讓孩子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反而會讓孩子得到許多因挫敗而導致的訓斥和責備。那麼,心理負擔過重、害怕失敗、羞於表現自己的孩子又怎能擁有強大的自信心?

其四,為了減少孩子所能遇到的各種危險,家長們經常用各種方法恐嚇孩子:“別再往上爬了,摔下來腿會斷的!”“別去遊泳了,淹死了怎麼辦?”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天生的能力慢慢萎縮,從而不再有膽量去嚐試做任何事情。如果連嚐試的勇氣都沒有,又何談自信心的建立和提高?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新世紀需要的棟梁之才,但是,沒有自信心的孩子又怎麼可能如家長們所願。教育界中有句名言:別以為優秀的品質都是天生的,後天的培養遠比先天的資質更為重要。因此,家長們要想讓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擁有超強自信的人,就要把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那麼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呢?

1.把讚揚作為教育孩子的主導方法

再膽小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會做得很好,也許在常人看來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甚至誇張的表揚和鼓勵。同時,要發展地看待孩子,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尤其肯定孩子的“第一次”嚐試。而不是當孩子興衝衝地說:“我學會××了。”而家長卻說:“你得意什麼,離好孩子的標準還差遠了。”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而父母及時的一句“太棒了”,將會對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產生很好的效果。

2.講究鼓勵引導法

強化自信的方法很多,抓住契機進行正麵引導尤為重要。孩子如果能經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揚,會使他們信心百倍,增強其自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父母可以這樣鼓勵孩子:“你比上次進步了。”“我們再試一次。”等等。總之,父母要采取信賴、欣賞的態度,不要說泄氣話,更不說抱怨挖苦的話。當然,還要適當把握賞識程度,不同孩子賞識的程度不同,如膽小、呆板的孩子多肯定鼓勵、少批評指責,及時肯定鼓勵,揚長避短。對能力較強的孩子予以獎勵的同時可以巧妙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3.讓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

那種事事依賴、處處顧惜的孩子總是期待照顧,懷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父母可以營造較寬鬆的心理環境,允許孩子自己嚐試和犯錯;注意“君子動口不動手”似的指導,多提建設性的意見,少為孩子做不必要的幫助,每天給孩子簡單的任務讓他獨立完成。成就感是孩子樹立自信心的源泉,當孩子自己獨立完成一項任務的時候,他的自信心也會得到增強。當然,也不能過分放縱,讓孩子一切自行其是。家長必須懂得,孩子自己能做什麼,不僅取決於他們的成熟程度,而且也取決於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對他們的適宜程度。因此,父母從日常生活入手,適宜地提出他們力所能及或稍克服困難就獲得成功的要求,給予獨立鍛煉的機會,才能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4.不給孩子定過高的目標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心願,然而過高的期望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一旦達不到要求,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受挫。家長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長處和劣勢,不可能要求孩子什麼都會,不要給孩子設置過高的標杆。孩子進步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切不可急於求成,要多份關心和耐心。家長對孩子充滿信心,相信他們慢慢來一定能行的,孩子才能對自己有信心。

總之,父母對孩子來說都是最親近、最信任的人,所以成人要起到典範作用,加強自身修養,遇事要持積極態度,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逐步樹立起自信的觀念,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和迎接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