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心胸寬廣的人懂得包容(3 / 3)

國有國法,校有校紀,家也應有家規。針對孩子和家庭實際,製定一些家規,並讓孩子自覺遵守,這對孩子養成遵紀守法習慣是很重要的。

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采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發芽滋長,以致以後采取手段去改的時候,它們已經紮下了深根,以致永遠也拔不掉它們了。”

我國南方有個近600萬人口的城市,1991年分4批判處了172名罪犯死刑,其中18—25歲的年輕罪犯115名,占被處死人數的66.9%。為什麼這麼多的年輕人走上了斷頭台?調查研究表明,他們違法犯罪均起於少年時期,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時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跡,從小就有不好表現。這些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有多方麵原因,其中家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據分析,這些孩子的不良家庭影響是:一、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管教無方,法製教育更談不上;二、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在這115名孩子中,獨生子和老小占77.4%,家長溺愛至極,使孩子從小為所欲為;三、父母思想意識不健康,自身就缺乏法製意識,甚至家人中就有違法亂紀現象;四、家庭感情不和,父母離異,孩子缺少家庭溫暖。

另一方麵,由於法製觀念淡薄,法盲現象嚴重,在不知什麼是違法犯罪的情況下觸犯刑律的事也屢有發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識,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時卻不會保護,吃啞巴虧的人也有不少。

遵紀守法必須從小培養。陳軍的父母都是工程師,他是家裏的獨苗,簡直成了“小皇帝”,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父母處處唯命是從,真是“頂在頭上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掉”。嬌生慣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眼看“小皇帝”一天天長大,上三年級了,還讓父母背著去上學。這時候,父母才感到這樣下去會把他寵壞,將來難以成才,急需改變一下愛的方式。

可以說,父母的感覺並不為遲。可是,他們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人在一起商量教子良方,反複醞釀,幾經權衡,決定從經濟上嚴加限製抓起。

這天下午,“小皇帝”要買一支氣槍,父母沒答應。又一天,他捂著肚子,要錢去買哈密瓜吃,得到的是兩隻白眼。再一天,他要玩遙控飛機,伸手去爸爸口袋裏掏錢,被打了一巴掌……

一連幾件事,他們嚴格地“控製”著兒子,連一些正當的要求也不肯滿足他。“小皇帝”一下成了“階下囚”,心裏的委屈層層疊加,終於爆發了:趁父母不在,撬開大立櫥,摸出5張“大團結”,到街上吃喝玩樂去了。

父母並沒有覺察這一切,隻見兒子不再像從前那樣伸手了,心裏暗自得意:倒是嚴點好,這孩子還懂父母心。

有了“成功”的前科,“小皇帝”再無顧忌,一個月不到,大立櫥裏一張200元的活期存折被他送到市場上去了。父母終於發現了兒子的“秘密”,頓時火冒三丈——父親掄起了巴掌,沉穩的母親也動了手腳,直打得兒子哭天叫地,好不悲涼。

飽嚐了皮肉之苦的“小皇帝”開始對父母疏遠了,常常餓著肚子也不回家吃飯,全靠一幫小哥們的資助糊口,並開始把手伸向了別人的腰包……

他被人當場抓住手腕三次,隻是被偷者見他年紀小,沒忍心對他大動幹戈罷了。他卻想:馬有失蹄,人有失算,挨兩巴掌,聽幾句罵,痛苦是暫時的,算不了什麼!他終因“一發而不可收”而先後四次進收容所。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的本能。渴望孩子成器,也無可厚非。但是,良好的願望隻有通過正確的教育方法來實現,魯莽和粗野,隻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最後走向歧途。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急劇上升,犯罪的年齡越來越小。據報道:浙江省1983年抓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995名,而2004年已達12663名,21年上升了4倍多。青少年犯罪成了一個令人關注的社會問題。

我們雖然年齡小,有些人因為不知法、不懂法犯下了罪行。但是,法律不會因為我們不懂法而不追究責任,不懂法並不能減輕我們的罪過。當受到了法律的製裁時才後悔當初不該不學法、不守法,觸犯了法律,受到了處罰,已經無法挽回了。

然而還有一些人卻在知法犯法。由於貪欲的膨脹和缺乏嚴格的管理,他們一步步走向深淵。

南京曾經發生過一起學生長期結夥盜竊案件。6名團夥成員在案發時平均年齡不到18歲,他們同校同班同宿舍,最令人吃驚的是他們所學專業竟然是與法律相關的保安專業。

他們把學習的法律知識都拋到腦後,什麼值錢就“拿”什麼,幾個人平均分配獲得的財物,作案時互相提醒,每次都很順利,時間長了,對在學校“拿”點東西已經不感興趣了。最後一次大家商量,快畢業了,今後要分配到不同單位,6個人沒機會一起“拿”了,決定幹點大的。就去了一家手機店。

因為他們幾個是“鐵哥們兒”心齊,有事經常能互相“打掩護”,他們先後盜竊的財物數額巨大,但學校和家長都沒發現。案發後,6名學法不守法的少年,最終得到的不是畢業證書而是法院的判決書。

沉痛的事實告訴我們,從小就要學習法律知識,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學會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分析、辨別各種社會現象,從而決定自己讚同什麼,反對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並且,當自己的權利和利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培養孩子遵守社會公德

豆豆的父母受過一定的教育,想著不約束豆豆可以培養他的創造力。但豆豆經常引起其他人的不滿,老師和別的家長總是來告狀,豆豆的父母雖然喜歡豆豆,但看到他老是搗亂惹得周圍人不高興也很是焦急,心想如果因此影響了周圍的人際關係豈不是因小失大。豆豆的父母束手無策,不斷地詢問,不斷地打聽,陷入了苦惱之中。其實,孩子愛搗亂是常有的事,尤其是男孩子,關鍵是如何看待和引導他。那麼,孩子愛在公共場合搗亂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呢?首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1.人類的天性決定了孩子總是希望探究新奇的事物

許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群人出於好奇心圍在街邊看螞蟻。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心理學上的實驗表明,嬰幼兒總是對新奇的事物更感興趣。當孩子到了三四歲的時候,自主意識、獨立性逐漸增強,渴望擺脫成人的控製,自己獨立去了解這個世界。搗亂其實是一種天性的體現,是孩子模仿成人生活的一種方式,家長們不必大驚小怪。

2.渴望引起別人的注意也是許多孩子愛搗亂的原因

人類都有一種希望別人更多注意、更多關注的渴望,隻不過成人表現得更加含蓄、間接,孩子們表現得更加明顯、直接罷了。有一些孩子,在家裏以自己為中心,被寵愛、關注多了,到了學校或其他人多的公共場合,會發現自己不再是眾人關注的焦點、矚目的明星。為了取得一種心理平衡,引起別人的注意,搗亂是一種最具有直接效果的方式。

3.家長的強化和環境的影響也是重要因素

許多孩子在家裏總希望幫助大人做事。比如說豆豆,有一次看見他媽媽在拖地,就拿了一把拖把,學著媽媽的樣子來回拖,完了還把拖把扔進拖桶裏上下亂搗,結果好事變成了壞事,弄得滿屋子都是汙水。媽媽看見後很生氣,告訴豆豆到一邊去,不要搗亂。豆豆想做好事的願望換來了一頓訓斥,從此他就被貼上了搗亂的標簽。豆豆的例子告訴我們,有的時候,孩子的行為隻是一種自我意識的體現,家長的負強化加劇了這種行為。另外,周圍的環境、傳播媒介也總是以武打、暴力、破壞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社會上也有一種觀點,認為調皮、搗亂的孩子是將來能做大事的孩子,無形中孩子就模仿了這些行為。

4.個別孩子患有多動症

調查顯示,我國兒童大約有1.3%~13.4%的孩子患有多動症,其中男孩與女孩的比例為4∶1,這些孩子,大多數注意力不夠集中,活動過度,行為衝動,需要進行心理治療。與此同時,天津師範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多動症有被擴大化的危險。去年,他們調查了天津市100名據說是多動症的孩子,經過測試發現隻有4個是多動症,其他的都被誤診了。他們認為,多動是兒童的天性,除個別情況之外,大多數孩子的多動其實都是一種正常的表現。

那麼,怎樣糾正孩子愛在公共場所搗亂的壞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與學校教師溝通。不要過多關注。針對愛搗亂的行為,家長要多與學校的教師溝通,盡量使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方式一致。有的孩子希望引起更多關注,作為家長,要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置之不理,時間一長,孩子會發現通過搗亂無法引起注意,自然會改變行為的方式。

2.以鼓勵為主,寓教於樂。有的時候孩子搗亂的動機是好的,可能是想幫助家長做事,隻不過結果適得其反。作為家長,我們建議首先要分析一下孩子搗亂的原因,如果是好的動機就要加以鼓勵,千萬不能不分青紅皂白訓斥一番,孩子的自信心沒了,也許他從此就不會主動幫助大人做事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教會他做事的方法,陪著他一起做,如果一邊唱兒歌,一邊勞動,寓勞動於遊戲之中,效果會更好。

3.培養孩子的耐心和注意力。孩子的興趣就如一陣風,來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來講,兒童的注意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兒童時期的注意力大多是一種無意注意。可能這一會兒他拖地,過一會兒又搗鼓玩具去了。剛開始很認真,注意力集中,積極性也高,可是做著做著做不好,因為某一環節出了問題,就會以發脾氣、大哭、大鬧、破壞物件來發泄失敗的痛苦。作為家長,要有針對性地加以鼓勵和引導,幫助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孩子堅持做完整件事情,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平時也可以采用拍球數數、物品變位、複述圖畫等方式來培養孩子的耐心和注意力。

4.創造挫折情境,使孩子學會控製自己。有的孩子愛搗亂已形成習慣,僅僅采用上述幾種方法不能見成效,可能還會助長這種不良習慣。家長在對待這些孩子時,平時一定要加強對孩子的指導,使孩子懂得在公共場合搗亂是不對的,尤其是當孩子有了侵犯別人的行為時,一定要批評教育,絕不能姑息。如果孩子一直是在過分溺愛、百依百順的環境中成長,在必要時候,就要創造一些挫折情境,讓孩子學會控製、約束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