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具備了廣博知識的新型人才,才能適應新環境的發展要求,在各個領域為國家建功立業。
——謝希德
一心在複旦
謝希德在擔任複旦大學校長以後,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更加重了,事無巨細,她都要親曆親為,規章無論大小,她都要身體力行,以示模範。“一心在複旦,百年自風流”,為了複旦師生,她幾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對自己的家庭、孩子卻顧不上。
謝希德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也樂於與這位待人誠懇的校長談心裏話。有學生建議在複旦大學成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協會”,以促進文理科學生之間的交流。她一聽這個建議,連連稱讚道:“這個建議很好,可以早日搞起來。”在她的支持和關心下,複旦大學學生科協沒多久便正式成立,會員一下子發展到200多名。她在百忙之中,欣然擔任該會名譽會長,並對一些活動給予具體的指導。
為了加強校長和師生員工的交流,謝希德主持的“校長信箱”開辦了。“校長信箱”來函由校長辦公室專人負責轉複處理,並規定每封來信必須登記。轉給有關部門的信件,一周內必須將處理意見回複校長,並轉告來信者。僅開設一個月,就收到60多封來信。”為了校園的美麗,請采取措施保護、整修草坪“;”圖書損壞嚴重,影響學校聲譽,希望校長采取有力措施”……一封封來信,她都認真地批閱,對於來信提出的每個建議或問題,都督促有關部門限期研究,稍過一段時間還要看看是否落到實處。
抓而不緊等於不抓。對於來信反映的重大問題,她專門組織有關部門共同協商,並及時召開會議討論;對於來信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則在校長辦公室主任主持的新聞發布會上統一公布。有一封部分教工聯名的來信,反映教工宿舍區因公路翻修塵土飛揚,環境汙染嚴重。她馬上會同幾位人大代表,與區有關部門協商,督促加緊修路和綠化工作,同時讓總務部門發布“告示”,以取得群眾的諒解。有一天,一位職工想約謝希德談談自己的苦惱,她特地抽出中午休息時間,與這位職工交換了意見,解決了問題。直到今天,當年設立並一直堅持下來的“校長信箱”,依然發揮著上下交流的作用。
由此,“校長信箱”、“校長論壇”等形成了一個可喜的校園教育風尚,在師生中產生了較大影響。”校長論壇”的第一講,報告者就是謝希德。她在學校相輝堂,麵向近千名研究生和本科生,暢談自己參加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的感想,指出建設精神文明,是複旦大學師生員工的重要任務。她還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曆和體會,談理想、前途、人生、成才等問題,並與同學們進行廣泛的思想交流,使學生和校長的心貼得更近了。
自從當上校長後,日常行政事務纏身,而且教學科研任務繁重,可謝希德依然對小事細節都不放過。有一次,她到基層召開校長辦公會議,在返回辦公室途中,她請兩位副校長來到化學樓前,指著一段人行道說:“這裏缺了一塊水泥板,夜間學生上自修回寢室,不當心就會把腳扭傷。”分管後勤的副校長立即通知有關部門,迅速鋪上所缺的水泥板。每當春節前後,她總要慰問後勤職工,感謝他們為學生的生活、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有一年,學校受到“甲肝”傳染病的衝擊,許多師生先後染上疾病。謝希德非常掛念這件事,特地向校刊記者發表講話,表示關心和慰問。她還特地告誡學生平時要多用肥皂洗手,以防病從口入。校長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學生們特別感動。
“吹麵不寒楊柳風”,春風暖暖地拂過臉龐,給人全身舒坦之感,是的,它“吹”進了你的心,融化了你的心。謝校長不僅在校內關心學生,甚至在外開會期間,也念念不忘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支持學生中的入黨積極分子開展各項有益的活動。在黨的”十三大”召開之際,複旦大學管理學院87級學生成立了黨章學習小組,他們向在北京參加中共十三大會議的謝校長發去了一份電報,表達了他們和黨同心同德、振興中華的迫切願望。
電報說:“尊敬的謝校長,我們決定在‘十三大’召開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裏,成立黨章學習小組。新一代的大學生,有振興中華的強烈願望,擁護改革和開放的政策。請相信,我們將和黨同心同德,在學習、思考和實踐中,逐步走向成熟,為‘四個現代化’建設貢獻我們的青春。讓我們代表管理學院87級全體同學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並轉達我們對‘十三大’的衷心祝賀。”1987年10月30日,該小組收到謝校長從北京寫來的親筆信,她在信中勉勵同學不要辜負黨的期望,應該繼往開來,腳踏實地,艱苦奮鬥,把自己培養和造就成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
1992年5月,當時已經退居二線,擔任複旦大學顧問的謝希德,仍在關注著學生的健康成長。在為90級學生作有關人生觀的報告時,她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對90級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他們樹立曆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獻身21世紀做好準備。她不無感慨地說:“科技發展日趨全球化,專業與專業之間不可能再有鴻溝險壑,因而對知識的要求就不能局限在狹窄的範圍內。你們在校內學習要熱愛自己的專業,但又不要被專業框住。隻有具備了廣博知識的新型人才,才能適應新環境的發展要求,在各個領域為國家建功立業。”最後,她提出大學生身在校園,視野要開闊,要放眼望上海、望全國、望世界。
針對“侃在複旦”的說法,謝希德也談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侃”國家大事、學術問題是可以的,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但不要亂”侃”,要“侃”在實處。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大家要腳踏實地一點才行。很多問題應該結合實際來探索,遠大的理想之外還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識,要珍惜大學時光。現在,時間很寶貴,學生的天職是學習,要有成才的緊迫感,要抓緊時間學習,用知識武裝好自己,用技能更好地為祖國、人民服務。
此外,一所著名的大學的校園,不僅要有凜然的正氣、嚴謹的學風,還要具備活躍的氣氛。上海高校中,複旦大學的氣氛活躍是出名的。每到周五,許多學術講座和興趣小組的活動便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展開,教室裏裏外外擠滿了人,不時傳來陣陣掌聲。精彩的幻燈,高質量的錄像,“奧斯卡”獲獎電影,還有許多名人名家現場交流座談,交響樂團和話劇團也時而光顧複旦,給學生們留下了許許多多難忘的話題。不過,最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亮著五顏六色燈光的周末樂園。它坐落在複旦校園學生宿舍區不起眼的一角,上麵卻有一個被複旦人說了千百遍的名字——學生活動中心;這幾個字的下麵,還有一個也被複旦人念了千百遍的名字——謝希德。
慈母嚴師出俊彥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所大學,總要有幾個大師才好,而大師並不是用以充門麵的“花瓶”,其職責在於傳道授業,點撥迷津。在擔任學校領導職務以後,謝希德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本職工作——教書育人。無論是學習、思想還是生活上,隻要學生有問題有疑惑,一旦反映到她那裏就會得到圓滿的解答與熱心的關懷。畢竟幼苗的成長離不開園丁澆水施肥、修剪愛護,因此她覺得自己義不容辭。
那時,學校有些學生經不住海外某些思潮的侵襲,產生一些模糊觀點,謝校長總忘不了抽空來到學生中間,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與他們交心懇談。因為青年時代的謝希德曾在美國深造,新中國成立後她毅然放棄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條件回到祖國,投身於新中國的科研和教育事業。因此,她對某些思潮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謝希德無端遭受誣陷、迫害,身體遭到嚴重摧殘,但她報國之心仍矢誌不渝。針對這些情況,有的學生不禁提出疑問:“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什麼要急於回國?”她回答道:”隻有祖國強盛,中華民族才能在世界上贏得地位,樹立起偉大的形象;祖國的強盛是炎黃子孫的驕傲,每個中國人都應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作貢獻。”她的一言一行,像甘泉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激勵著學生以校長為榜樣,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聯係在一起,找到學習、工作的原動力,茁壯成長。有一次她與全校數百名學生談心時再次提出,祖國的繁榮與強盛是每一個炎黃子孫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標,希望複旦的學生要為祖國爭光,為複旦爭光。
在謝希德的教育思想詞典裏,最關鍵的詞彙就是“愛國”二字。她特別關注學生的思想健康,無論是本校還是外校大學生都一視同仁,從思想上給予滿腔熱情的指導。有一年,謝希德應邀為上海戲劇學院的學生作了題為《與大學生談談心裏話》的報告,她從以前收到的一封國外來信談起,聯係自己1978年秋到聯邦德國和法國、1979年兩次到美國的感受,又結合自己20多年前從美國歸國的經曆談了兩個多小時。當時,現場的學生無不為之感動,掌聲多次響起,她那清脆悅耳的演講,餘音繞梁,久久不絕。
演講中提到的那位來信的華裔科學工作者,在美國從事應用數學研究工作好幾年,已取得一定成績。然而,葉落歸根,他懷著無比赤誠的遊子之心,迫切要求歸來為國家作貢獻。“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曾要求到複旦工作,卻沒有任何的回音。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後,也就是謝希德這次演講前的一個月,他終於收到蘇步青校長的信,要他於當年9月新學期開始到校工作。謝希德在報告中說:”他為什麼要回國?就是希望祖國強大,也希望在這過程中出一把力。28年前,我也有過相同的經曆。新中國誕生了,就像聽到母親對我們的召喚一樣。母親再窮,也不能不認自己的母親,各種傳言都動搖不了我們回國的信念……我把最大的希望寄托給年輕一代,讓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更快、更健康地成長。現在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怎樣用剩下不多的時間盡快培養一些年輕的接班人。”她的報告真摯感人,在大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共青團上海市委還決定請她給全市的青年團員作一次這樣的報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謝希德關心愛護學生,學生也感受到校長慈母般的愛。有一回,她收到幾位複旦大學附中女學生的信,反映幾位大學本科生欺負她們。她閱後非常氣憤,馬上批轉有關部門,結合進行校風整頓查處,並將結果在校內新聞媒體披露。此事在學校中引起不少學生的警覺,幾位附中學生後來還接到了學校寄去的事件處理結果通知。
在與校長的接觸、交往中,女大學生更願意向校長反映自己的苦悶和要求,譬如女學生分配工作難的問題。謝希德對此很重視,關照校畢業生分配辦公室要特別做好女學生的分配工作;同時要求女學生自強、自重、自愛,用優異成績接受國家和用人單位的挑選。還有個別大學生因犯錯誤受到學校處分,學生和家長通過各種渠道來說情,但謝校長堅持原則,維護集體作出的決定。她常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學校的校規如不能堅決執行,這不但辦不好大學,也是對學生不負責任,所以我堅信,嚴是愛,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