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選擇水文,就要做好做精。——李正最
李正最,男,1964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河海大學水文學及水資源博士,教授級高工,現任湖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水情處處長。他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從水文基層幹起,堅持深入學習和思考,取得了大量的高水平水文科研成果。2008年汶川地震後,他作為湖南水文專家臨危受命,參加汶川地震災區堰塞湖測量,其工作得到了水利部的高度讚揚。先後獲得“全國水利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全國水利係統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2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記“一等功”。
在湖南乃至全國的水文界,“李正最”這個名字是一塊招牌、一個品牌。
在穀歌或百度的人物詞典裏,“李正最”這個名字後麵跟著一連串的介紹和報道。
在同事們嘴裏,李正最是一位“高”“富”“帥”--技能高、成果富、水文元帥。
而李正最卻說:“我隻不過是把精力集中在本職工作上,盡力做好而已。”
01、地震之於我,是一場超常規訓練
讓李正最的名字真正響徹湖南乃至全國,是因為2008年他作為湖南水文技術專家,帶領湖南水文抗震救災應急監測突擊隊參加汶川地震災區堰塞湖的測量。麵對媒體轟轟烈烈的報道,李正最雲淡風輕地說:“都是分內工作,不是什麼大新聞。”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後,李正最擔任水文應急監測隊隊長首批入川進行技術援助,每每說起這場經曆,李正最都帶著自豪的語氣說:“苦、險、難是災區地震堰塞湖款待水文人的三道大餐,地震之於我,是一場超常規訓練。”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0級強震猝然襲來,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西南處,國有殤。
四川地區崇山峻嶺,河穀陡峭,8級以上的特大地震使得在汶川災後形成了很多堰塞湖,對災區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
在這危機時刻,李正最主動請纓,作為水利部抗震救災指揮部水文專業組堰塞湖水文應急監測突擊隊的一員,前往四川地震災區,參與堰塞湖的排險和水文勘測工作。
震區堰塞湖勘測的野外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很大,此次前往是對水文勘測專技人員極大的考驗。
5月18日,當李正最和所率的其他四名湖南水文突擊隊員趕到汶川時,堰塞體阻水已幹涸多日的河流開始有了水流,一些傳言迅速傳開,“堰塞湖要垮壩了!”下遊的老百姓驚慌失措,李正最和水文突擊隊員隨即組成應急監測敢死隊,立即投入堰塞湖的勘查與排險中。
帶上簡單的壓縮餅幹、軍用水壺,背負30多公斤重的儀器,他們朝綿陽市安縣灌灘堰塞湖出發了。
老百姓說:“路,不好走啊。”然而,哪兒有路啊!
斷裂位移的青山筋骨鬆軟,昔日的河床爬上了半山坡,在大大小小的餘震的侵擾下,山體時不時地抖幾抖,一浪一浪的磐石、斷木、泥流滾落下來,大的磐石可達幾十噸重,每一浪形成的紋路都充滿被撕裂的恐懼。
李正最一行七人,一會兒於石縫中繞行,一會兒在巨大的石堆上跳上跳下,有時手腳並用,在隨時可能滑坡的、七八十度的陡坡上攀爬,有時緊貼岩壁用手摳著岩縫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地挪移……直線距離不足5公裏的路,他們走了4個多小時,才得以順利到達離大壩50米的地方,清楚地看到壩體的情況。
經過1個多小時緊張有序地測量,終於順利地收集到了災後灌灘堰塞湖的第一手資料。那一刻,他們的心無比歡欣快慰!
老鷹岩是空中偵查新發現的一處堰塞湖,山高路斷,隻能乘直升機前往。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從5月20日開始,老鷹岩堰塞湖體以上地區迎來50~70毫米的強降雨。一時間,堰塞湖告急,安縣告急,數以萬計的災區群眾生命告急!水位究竟多高?上漲速度究竟多快?是炸還是導?指揮部沒有一個人能準確回答,必須經過水文勘測獲得的數據來科學決定。
四川省和綿陽市一個接一個派出了多個勘測組,一個接一個帶回了令人沮喪的消息,沒有路、上不去、情況不明。
5月22日早上5點,前方指揮部決定由湖南水文突擊隊和地質、水利等5名技術人員組成綜合工作組,派2名戰士和1個向導護送,乘直升機再探老鷹岩。
出發前,大家留下一張合影。這意味著什麼?沒有人說出來,但其含義不言而喻。也許,這就是最後的訣別;也許,這一定格將成為永久的記憶;也許,這將是留給親人最後的容顏……
盡管有直升機的護送,但堰塞湖的四周根本無法找到安全的著陸點,飛機隻好降落在離堰塞湖約3公裏的一處空地。李正最一行人背著沉重的勘測器具又徒步上路了。
山峰一座接一座,懸崖、陡坡、滾石,困難一個接一個。為了保證安全,在險要處,他們往往幾個人為一個人觀望把險,再一個一個地通過,艱難前行。為了爭取時間,選擇最短的路線,他們在幹枯的河道內向上遊前行。如果此時堰塞壩突然潰決,後果將不堪設想。在這個特殊的戰場,“光榮”的感覺是何等令人恐懼!
為盡快降服堰塞湖,大家已顧不了那麼多,都豁出去了!喘著粗氣、紅著眼睛、沙啞著喉嚨,腳上裹著厚厚的泥漿,連滾帶爬了近2個小時後,他們終於一睹了老鷹岩堰塞湖的真容。
經過3個多小時的勘測,水文突擊隊員們成功采集到了老鷹岩堰塞湖堆積體積、壩高、總蓄水量、出庫入庫流量等主要數據,並趕緊用海事衛星電話僅有的一格電將測量信息報告前線指揮部。
待5人拖著疲憊的身軀重曆艱辛返回停機點時,天已漆黑,直升機無法降落,他們隻好就地宿營。
受持續陰雨濃霧天氣的影響,在此後的4天95個小時,空中通道受阻,通信中斷,他們與外界的聯絡完全隔絕。餘震、饑餓、口渴、縈繞在頭頂的蚊子、近在咫尺的毒蛇、彌漫在空氣中的臭味、隨時可能發生的潰壩,恐懼、淒涼的氣氛籠罩在四周。
月兒脈脈。晚上異樣的安靜令人揪心,夜空中,嘩啦啦的山體滑落聲和偶爾幾聲沉鬱的鳥鳴,令一片狼藉的災區更加增添了幾分淒涼。此時,幽冥的死神仿佛盤旋在他們的周圍,拍拍他們的肩膀,笑說著:“嘿,老兄,我追上你了。”
但是,水文突擊隊員沒有坐以待斃!他們用一種近乎視死如歸的勇敢堅持在老鷹岩堰塞湖勘測斷麵打下水尺樁,留下2人每隔1小時觀測一次水位,記錄一組數據,為下一步的堰塞湖處置措施的製定和實施提前做好準備。餘下的人到山上摘野果,到倒塌的民房中尋找廢墟中殘存的可以充饑解渴的任何東西。
沒有食物,浸泡在水中的散碎的方便麵此時也變得彌足珍貴;沒有水喝,大家幾乎是舌頭浸濕一點點,就已心滿意足。就這樣,李正最和其他水文專家在堅毅中守候,一麵自救,一麵勘測,直至5月26日清晨8時許,他們被解放軍某空軍部隊成功解救至綿陽中轉。
麵對中央電視台、湖南衛視、四川衛視、台灣中視、《湖南日報》等各大新聞媒體記者的關問,李正最說的第一句話是:“被困幾天而已,相比災區人民,我們是很幸運的,這些工作都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