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水文領域的“弄潮兒”(2 / 3)

簡單休整後,他們又向著新的戰場出發。最終,李正最和其他勘測隊員順利地完成了平武縣馬鞍石和廣元市青川縣紅河口、東河口、石板溝等5個堰塞湖的勘測任務,並勘測出新發現的2個未被衛星遙感係統探明的堰塞湖的水情。摸清這些堰塞湖堆積體的岩性、幾何尺寸、總蓄水量、水位、出入庫流量、潰口尺寸和流速等主要基礎信息,為堰塞湖的排險和除險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

在決戰堰塞湖的討論會上,李正最代表湖南水文專家,對堰塞湖的緊急勘測提出了測算結合的初步方案和主要勘測標準。這一工作成果得到了水利部的高度稱讚,並被水利部抗震救災指揮部製成模板廣為推廣,為地震災區其他堰塞湖的勘測和災後重建提供了技術支撐。

每次“出征”堰塞湖,都是與大自然的殊死搏鬥,都是在鬼門關邊上往返跨越,而他們卻共同地選擇了勇往直前。

6月2日,李正最及湖南水文專家隊的成員出色地完成堰塞湖勘測任務後,從汶川回到長沙。

汶川歸來,李正最常常說自己是一個幸運兒,死神吻過自己的額發,轉身又走了。“汶川地震之於我來說,是一次超常規訓練,是一次洗禮,是一次升華……”

從事水文的意義是什麼?汶川歸來後,他有了更加純粹而明晰的理解——一切為民生。

水文就是這樣一項充滿危險和挑戰的工作。無論“98抗洪”“08抗冰”,還是洞庭湖區黃蓋湖的分洪決策,每次特大洪水和災情,水文監測最困難、最危險的地方常常有李正最的身影出現。

02、既然選擇了水文,就要把它做好、做精

李正最進入水文部門純屬偶然。

35年前,15歲的李正最懷揣著“解放軍”“作家”之類的偉大理想考入湖南水利水電學校,跳出了農門,得到了羨煞人的鐵飯碗。估摸著填報了個一無所知的陸地水文專業,就此與水文結了緣。雖然是從此成為“國家的人”了,但李正最卻喜歡看文學、曆史書籍,起初對水文並沒有多大興趣。是一位老師的精彩的《水文測驗》課程,改變了他對水文勘測的看法。中專二三年級時的刻苦鑽研,使他打下了牢固的水文專業基礎。

1983年1月,李正最被分到衡東的甘溪水文站。

水文站偏遠簡陋,勘測的設備也極其簡單,但水文站裏的前輩卻令李正最肅然起敬。

幾個三四十歲以上的前輩,有中山大學本科畢業的,有湖南電力學院畢業的,也有湖南農學院畢業的。平時他們看起來像弄田種地的農民老把式,可一出現在勘測場,測雨量、水位、流量、蒸發量、泥沙、墒情,整理資料、編年報等,行家風範就出來了。尤其是在艱苦、孤寂的環境下,師傅們安貧樂道的奉獻精神深深震撼了李正最的心靈。

李正最跟著幾位前輩勤懇學習,凡事積極上陣。測流取沙搖絞車、做記錄,整理資料做預報、搞分析。每當洪水來臨,他都衝在風口浪尖第一線收集寶貴的洪水資料,每次寒風凜冽,他毫不退縮地脫衣下水觀測收集枯水資料。在水文勘測陣地上,護地錨、除鐵鏽、擦黃油等維護設備時,劃破手腳,弄個麵目全非是家常便飯;爬鐵塔、過纜索、吊鉛魚等排查隱患,忙得汗流浹背,累得腰酸背痛再普通不過。

盡管水文站有著令人不可思議的閉塞清苦,盡管風華正茂的年齡窩在山坳裏令很多人感歎不值,但李正最有自己的想法:累點兒、苦點兒倒不怕,相對於吃香喝辣、遊玩好耍所帶來的淺薄快樂,長本領得發展所帶來的成就感才是無與倫比的。

如今回憶起在甘溪水文站,李正最樂嗬嗬地說:“甘溪河靜水深流,兩岸青山鬱鬱蔥蔥,隨處都是芬芳的花草,不知名的草木上隨時綴著一串串鮮豔的野果,真像個世外桃源,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綠色低碳!水文站‘老革命’數年的積累、資曆放在哪兒都是宗師級別,特別是吃苦奉獻的精神,到現在都時刻在淨化我的靈魂,讓我感到應該知足和謙卑。”

1984年,李正最調入了攸縣的黃豐橋水文站。

依然是和鉛魚、雨量杯、發報打交道,依然是從事水文勘測常規工作,隻不過之於剛走上工作崗位,李正最要熟練了很多,利索了很多,從容了很多。

工作之餘,他喜歡坐在攸水河岸邊,看北去的水流。有時河水恬靜得如同嬌羞的少女,誰也沒有她那樣的好性格;有時她翻騰咆哮,如一匹匹齊頭並進、目空一切、難於馴服的烈馬;有時她吝嗇而慵懶,任憑誰怎樣深情地期盼,也提不起勁兒湧動一番;待河麵上結著厚厚薄薄的冰層時,她又儼然一個天然的滑冰場,容披著蓑戴著鬥笠的水文勘測工人用鉛魚演繹柳永的“獨釣寒江雪”的唯美畫麵。

看著,想著,李正最感到自己應該真正做到了為江河把脈:了解水的習性,聽懂水的語言,理解水的情感。既然選擇了水文,就要把做好、做精水文勘測技術奉為終生的追求。

有了信念,每天開卷學習成了李正最的必修課。為了提出一個推算、定向的新角度、新方法,李正最將《河流水文測驗方法在水力學基礎上的論證》《流量測驗方法的分析》《水文學中的概率統計基礎》《水資源係統工程》等一本本專業書籍前前後後研讀了五六遍。每研讀一遍,他都要密有條有理地做上萬字的批注和劄記。

除了覺知帶來的欣喜,李正最更深感所學知識的貧乏。不過,這種刺激被他轉換成了動力。

他時常淩晨兩三點才睡,嚐試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論證或者澄清自己的想法,把金點子寫下,並以寫論文的形式總結、呈現出來。

為了論證新方法新模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他和同樣搞水文的妻子一起,用了整年整年、數月數月的時間,在水文監測實踐裏默默地實驗、提煉,來論證“怎樣做”“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先進在哪裏”……

每一篇論文成型後,李正最都認真地進行審閱修改,從立論、演算、論證、資料、語法、表述方式,到錯別字、標點符號,一遍一遍嚴謹認真地校訂,前後總計不下八九上十遍……這樣精誠的付出,或許上天也被這種執著所感動。

第一篇論文《分段擬合水位流量關係曲線銜接方法的探討》獲得湘潭市優秀論文一等獎和全國水文信息網優秀成果獎後,從此他的研究成果一項接著一項,論文一篇接著一篇,憑借《站隊結合流量測次精簡分析方法的研究》《長期徑流預報的灰色關聯決策模型》《水文相關回歸方程的灰色擇優》等諸多含金量高的論文,李正最在基層水文站閃耀出奇跡般的光芒,令人刮目相看。1987年,李正最調入湘潭水文局。

到了機關,該可以喝喝茶、看看報紙,工作之餘打打牌、帶帶孩子、享享清閑了。然而,李正最卻跟自己過不去。

他對湘潭水文局曆年的雨情分析、水情簡述發生了興趣。曆年各水文站梅雨量對照圖表、梅雨量等值線圖、梅雨期水位統計、每日8時水位過程線圖、逐日水位過程線圖等,橫橫豎豎的小格子裏的曲線,令李正最沉迷,他又開始了自己的設計和論證。

水文局機關的筒子樓裏,東家愛打牌下棋,西家抓副業想脫貧致富,李正最愛嚼書,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