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論(1)(3 / 3)

既然關隘的最初功用是軍事防禦,那麼它的整體布局和構造就都是為了這一目的而安排設計。一般來說,整個關隘的構造是由城牆、城門、城樓和甕城這幾個部分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等。下麵就將這幾個部分分解如下:

1.城牆。修築關隘的主體城牆,首先要砌築城牆的基礎,就是將牆身根基的條石要“找平”,即將層層條石平砌,不能有絲毫的紊亂。隻有這樣,才能使城牆基礎受壓麵的壓力均布,不至於產生塌陷。關於這一點,人們在居庸關—八達嶺長城上可以得到證實。其次,在修築關隘的過程中還要“順勢”,就是說城牆要順著山嶺起伏彎曲的形勢進行修築,不能憑著人們的主觀規劃行事,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山脊作基礎,使之高峻堅固,同時也便於防禦。城牆基礎打牢之後,就是砌築城牆的兩幫,即在基礎上劃出外線,把條石層層上砌。當然,考慮到長城關隘的軍事功用,在將城牆砌到一定高度之後,便該鋪磚砌築垛口了。砌築城牆牆麵和垛口,一般有兩種砌磚的方法,一是斜砌,一是梯狀平砌。在砌築坡度不大的牆麵時,一般可用斜砌,如果坡度超過四十五度就得采取梯狀平砌了。這種砌法,在山海關的牆麵中有典型的體現,它就是采用雙重梯狀的砌法,把牆麵分作許多大梯,高度為一至三米各不相同,而在大梯之內又砌有許多小梯,專供士兵上下攀登,這就十分科學地解決了在非常陡峭地段修築城牆的難題。

2.城門。作為人們平時進出關隘的通道,城門在戰爭時則是反擊敵人的出口,所以城門修築得寬敞、穩固而堅實。不過,早期修築關隘城門時因多采用木質過梁,所以城門的跨度一般比較狹小,不利於戰時大批軍隊的出擊。到了元朝以後,隨著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磚石的廣泛使用,城門則全部改為用磚石構築成拱券形的門洞,使其跨度可以達到人們所需要的尺寸。構築這樣的門洞時,一般是先用長方形條石做基礎,再用三至五層長方形條石構築台基,高度約為一至一點五米,再上則用水平磚砌築“上身”,在達到設計要求後再“伐”(即石旋,砌築牆體時的一種建築術語)。不過,在“伐”時也要根據構築的相關要求,即先用立磚“伐”一層,然後再砌一層伏磚,一般情況下要砌築立磚、伏磚三至五層。這種砌築關隘城門的方式,往往可使城門跨度寬達五至八米,不僅成為平時人們進出關隘的交通衢道,更符合出擊敵人的戰時要求。為了增加穩固性和安全性,城門附近的一段台基多采用條石砌築,門洞內安裝有巨大的雙扇木門,木門之外不僅包有鐵皮,還用巨大的鐵或銅釘嵌鑲,木門的內側則裝有門閂和鎖環,有的甚至還暗藏有機關,以防止攻城的敵人從城門洞突入。當然,為了人們便於辨識該城門的名稱,在城門洞上方往往鑲嵌有長方形的門額,其上鐫刻著關隘名稱的匾額等,這在諸多關隘的城門上有所體現,在此不贅。

3.城樓。作為戰時觀察關隘之外敵情的指揮所,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在城門之上修築有一層、兩層或三層的城樓。這些木結構或磚木結構的建築物,其屋頂結構和式樣有廡殿式、歇山式和懸山式等多種形式,而這種形式的屋頂則必須使用中國傳統建築的標誌性構件——鬥拱,這就使城樓顯得更加巍峨壯觀。例如,名曰“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的那座城樓,就是一座歇山式屋頂的二層建築物,遠遠望去就使人有一種壯懷激烈的感覺。當然,對於巍然聳立於城門之上的這個建築物,人們為了審美或其他方麵的需要,往往在城樓內外進行油漆彩繪,將其裝飾得雕梁畫棟、五彩繽紛,至於安設在屋脊上的那些昂首脊獸,更使城樓顯示出一種莊嚴、威武和華貴的氣勢。例如,在嘉峪關的“光華門”和“柔遠門”頂那方形平台上的兩座三層城樓,在夕陽映照下仿佛被塗染上了一層橙紅色,而歇山式屋頂上那綠色的琉璃瓦,也放射出閃閃亮光,就連屋脊上裝飾的那獸形瓦,更顯得光亮而活躍。所有這些,都集中表現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那高超絕妙的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