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西北地區(1)(1 / 3)

寧夏

蕭關

記得在《戰國策》中有“東函穀,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之記載。由此可見,位於寧夏、陝西與甘肅三省區交界處六盤山東麓的蕭關,在中國曆史上應該是關中地區的北方之重要門戶。

作為中國曆史上的著名關隘,人們常常要在蕭關之前加上“秦漢”這一定語。也就是說,蕭關早在秦漢時期便已存在,且聲名遠播。確實,蕭關這一名稱不僅在西漢時期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曆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裏出現過,而且就其與當時關中的關係,也有過較為精辟的文字記述。不過,自從秦漢史籍中記載有“蕭關”之名以來,作為一種曆史的象征,這個名稱雖然從未間斷地出現在各種詩文和典籍之中,但至於其具體方位則有著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在今寧夏海原縣東北的高崖石峽口一帶,另一說則在同民縣南的紅古城。其實,沿襲秦漢時期蕭關舊址之唐宋蕭關,其具體位置就在在今寧夏固原縣一帶,至於石峽口要隘與紅古城遺址均為唐宋蕭關防禦體係上的軍事設施,並沒有什麼位於兩地之兩個蕭關一說。地處寧夏固原縣東南之蕭關,因跨越一段極為險要的峽穀,又與奔騰之涇水相伴,所以這裏山勢險峻,景色秀麗。每到春天,這裏的瓦亭峽山巒上到處盛開著野桃花,一派夭夭灼灼;而入夏時節,這裏的山巒早已被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叢所掩映,顯得鬱鬱蔥蔥;隆冬季節,涇水便凝固成一條白色的帶子,秋日裏那經霜而變成各色各樣的山巒景象全被雪景取代;如若遇到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時,則又是另一番北國雪原的景象。可以說,無論是春夏秋冬當你在蕭關峽穀溪澗之間沿著涇水而行進時,總有一種清靜而絕妙的感覺。遺憾的是,作為關中地區之北方重要關隘,蕭關同樣見證了太多的慘烈征戰。

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老上單於率領騎兵十四萬人侵入朝那(寧夏固原原東南),進兵入蕭關,斬殺了北地(寧夏和甘肅東部)都尉、漢廷名將孫印,並搶走了很多的人畜,同時還派遣騎兵入關縱火燒毀了秦始皇巡視時修建的回中宮。在這次入侵漢朝邊境中,匈奴偵察騎兵竟然前出到秦始皇避暑的林光宮所在地——甘泉山(今陝西淳化西北),這裏距離漢朝都城長安隻有一百公裏左右,這不能不使京城內外大為震驚。為了防衛京城之安全,漢文帝急忙調遣戰車千乘、騎兵十萬屯駐在長安附近,以確保首都之安全。既然形勢如此危急,漢文帝本想禦駕率軍親征,後因皇太後堅決不同意而未成行。既然禦駕親征不成,漢文帝於是任命張相如為大將軍、董赤和欒布為將軍,統率大軍出擊入侵之匈奴。經過一個多月的周旋交戰,漢軍才把匈奴部隊趕出塞外,但漢朝邊庭的威脅並未就此消除。到了漢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時,漢武帝劉徹決定對匈奴進行決戰,並親自北出蕭關巡視,巡視曾經過涿郡的獨鹿山和鳴澤等地,後來自代郡而還,並到達河東一帶,爾後才返回長安。此後,為了徹底消除漢朝邊庭來自匈奴方麵的威脅,漢武帝勵精圖治,大膽任用衛青與霍去病等這樣的年輕將領,先後多次主動出擊匈奴,遂基本上消除了漢朝北方的邊患。

下馬關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東北的黃土高原上,這裏地處甜水河上遊,與甘肅省邊境的環縣相接壤,是從寧夏東北邊界的鹽池經韋州通往同心縣和固原市的交通要道之一。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的同心縣,曆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幾萬年前就有人類就在這裏生息繁衍。古代時,這裏屬於雍州地界,是羌戎氏族世代居住之地。秦統一六國後,又歸屬北地郡。漢朝時,這裏設置三水縣,屬於安定郡所轄。唐朝時,這裏設置安樂州,治所在今天的韋州附近,到了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靈武節度使接管安樂州後,又將其改名為威州(即今韋州)。宋朝時,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王國,在這裏設置監軍司,後來改稱為靜塞軍。到了元朝蒙古大軍消滅西夏時,元太祖成吉思汗命令豫王修築城池在今天的預旺地區,故名豫旺城。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其第十六子朱旃為慶王,並在韋州修築王府,史稱慶靖王府,後來又設置韋州郡千戶所。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朝廷在下馬關設置平遠縣,隸屬於固原直隸州。到了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又改平遠縣為鎮戎縣,劃歸寧夏道所屬;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寧夏建省後改鎮戎縣為預旺縣。公元1936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西征解放預旺、海原等大部分地區後,於同年10月20日在這裏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權——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公元1936年11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撤離後,國民黨又重新進占豫、海,回民自治政府遂告終結。公元1938年,國民黨預旺縣政府從下馬關遷至同心城(原稱半個城),改名為同心縣。公元1949年9月12日,同心縣獲得第二次解放,同年12月正式成立同心縣人民政府,縣址就設在同心城。公元1958年,縣城由原先半個城逐步遷址到今天的同心新城。由於多民族長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響,同心縣人民雖然創造了具有濃鬱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光輝燦爛文化,但是曆朝曆代的征戰同樣沒有忽視這個地方,這從以上關於同心城的曆史沿革中不難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