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西北地區(2)(1 / 2)

例如,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占領洛陽後隨即兵進潼關,而統率十萬雄兵防守潼關的唐朝大將田令孜,卻隻知道防守關城這一險隘,卻忽視對十二連城禁溝的防禦,致使黃巢得以派一支奇兵潛入禁溝,輕易就完成了對潼關的夾攻之勢。於是,固若金湯的潼關僅僅六天的時間就被起義軍攻克,隨即黃巢統兵直搗唐朝都城長安,實現了他“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宏願。

例如,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於河南郟縣大敗明將孫傳廷後,孫傳廷敗守潼關並堅守不出,打算重整旗鼓再度決戰。然而,無知的崇禎皇帝卻屢屢催促孫傳廷迅速出擊再戰,孫傳廷同樣知道隻要統兵出關就難以回來,但是皇命難違,他隻好於八月出師東關,與李自成起義軍在河南襄縣激戰。而這時,恰逢天降大雨,毫無鬥誌且缺糧的明軍隻得向西潰逃,起義軍則以一日夜行軍四百裏的神速進行追擊,一舉大敗明軍,主帥孫傳廷也在混戰中被斬殺。於是,李自成起義軍隨即攻破潼關,進而占領長安城。

例如,公元1949年8月,陳賡、謝富治兵團在垣曲東西地區突破敵人黃河防線後,乘勝向隴海路潼洛段進擊,先後攻克新安、澠池等城鎮,殲敵四千多人,迫使敵胡宗南集團主力從陝北倉皇南撤。隨後,敵以西援部隊和洛陽守敵共八個旅的兵力組成第五兵團,以胡宗南集團的四個半旅組成陝北兵團,企團東西對進夾擊我軍。陳、謝兵團依照中央軍委的指示,以第九縱隊牽製敵第五兵團,兵團主力則向西開進,對敵展開猛烈而連續的攻擊。經過一個多月的作戰,人民解放軍殲敵陝東兵團等部三萬餘人,解放了陝縣、靈寶等城,直逼潼關,威脅西安。對於這一局勢,敵人急忙調集了十個半旅的兵力,在西安和潼關地區設防,企圖阻止我軍西進。九月,陳、謝兵團以四個旅的兵力向東疾進,在新安西鐵門殲敵一個旅,迫使敵主力退守洛陽。經過一個月的連續作戰,我軍殲敵近四萬人,基本上打開當地的戰局。此戰役結束後,敵人又在洛陽集中十個旅的兵力,在潼關集中八個旅的兵力,仍妄圖東西兩麵夾擊我軍。對此,陳、謝兵團主力開始向豫西展開,僅在十月下旬就連克十餘座縣城,建立八個軍分區,從而開辟了豫陝鄂革命根據地,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局麵。

臨晉關

位於陝西省大荔縣城東的黃河西岸。戰國時期,魏國為了防禦西部強秦的進攻,不僅沿國境修築了長達一百五十多公裏的魏長城,而且還在黃河渡口建造了一座關城,因為舊時大荔有臨晉之古稱,故這座關城便有了臨晉關之名。到了西漢初年,漢武帝改臨晉關為蒲津關(簡稱蒲關),而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又改名為大慶關,但都沒有臨晉關之名流傳久遠。既然臨晉關西傍黃河天險,又依長城之固,特別是它還扼守著秦晉之間交通重險——津蒲渡口,自然就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其中,在中國戰爭史上那個木罌渡河故事,就是聲東擊西戰術的傑出運用,即便時至今日仍是中國軍事教學中的一則著名案例。

楚漢相爭時,先前跟隨漢王劉邦打天下的魏王豹,當劉邦在彭城(今徐州)被項羽打得大敗後,便借故回河東(今山西南部)老家探望父母之際,背叛漢王劉邦而投靠了楚霸王項羽,並占據河東派重兵扼守住黃河渡口——臨晉關。舊時,從陝西關中到山西都是從臨晉關渡黃河,這是傳統大道,也是漢王劉邦當年東渡黃河襲占關中的捷徑。而如今,控製河東的魏王豹不僅將魏國精銳部隊都布置在臨晉關對麵的蒲阪,防止漢王劉邦軍隊從臨晉關渡河,而且還可以向西威脅劉邦立足地關中的安危,南下則可以切斷關中漢軍與成皋漢軍之間的聯絡,這實在對劉邦軍隊是一個極大的威脅。為了徹底消除魏王豹設置的這一威脅,漢王劉邦先是讓酈食其前往說服魏王豹,說服不成便派遣軍事天才韓信統兵前往征討。早已探知臨晉關對麵蒲阪設有重兵防守的韓信,經過一番地勢勘察後,便在心中確定了聲東擊西這一避實就虛之戰術。也就是說,韓信一麵派兵士在臨晉關大張旗鼓地造船,造成從這裏強行渡河的假象,一麵則秘密派人到深山裏砍伐木杠,並大肆采購大號的瓦罌(也就是現在的瓦甕)。當木杠和瓦罌準備齊全後,便用四根木杠如方格狀夾住瓦罌底部,然後再用繩子綁緊,這就是後世流傳的木罌。有了這種渡河工具後,韓信派遣大將軍灌嬰帶領少數兵馬留在臨晉關前搖旗呐喊,以迷惑魏王豹的軍隊,而自己則親自率主力部隊乘著天色黃昏時,將這些木罌迅速運送到夏陽(陝西韓城縣南)渡口東麵的山上。一切準備妥當後,韓信率領大軍乘坐木罌順利地渡過黃河,將兵鋒直接指向魏國的大後方——安邑(山西運城東北),從而切斷了魏軍的退路。隨後,韓信統率大軍又直接殺往平陽,當魏王豹親自統領蒲阪魏軍主力回救時,遂被阻截的漢軍一舉擊潰,就連自己也兵敗被俘,至此魏國全境都被漢王劉邦所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