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西北地區(2)(2 / 2)

大散關

矗立在陝西省寶雞市西南二十六公裏處秦嶺北麓的大散嶺上,因其原是周朝時散國的一處關隘,故又有“散關”之名,後來則成為著名的關中四關之一。這裏既是終南山西向的盡處,又是隴首東起的開頭,其間還有清薑諸河縈繞迂回,景致雄渾而秀麗。當然,作為“秦蜀之噤喉”的大散關,其山勢險峻,層巒疊嶂,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真可以稱得上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金湯之關。對此,古文獻中這樣形容大散關:“關當山川之會,扼南北之交。北不得此,無以啟梁、益;南不得此,無以圖關中。蓋自禹跡以來,散關恒為孔道矣”。既然如此,大散關自然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見證了曾發生在這裏的七十餘次重大戰役。

據陳壽在《三國誌》中記載:“(蜀漢建興六年,即公元228年)春,亮複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這裏講述的是,這一年蜀漢丞相諸葛亮進行第二次北伐中原時,又一次統率大軍兵出大散關,並與曹魏大將軍曹真在大散關以北陳倉相抗衡的故事。為了迎戰蜀漢大軍,曹真親自率部在陳倉一帶築城防禦,致使諸葛亮大軍圍攻陳倉達二十餘日也不能攻克。由於蜀軍是遠道來攻,久攻不下則使軍中糧草不濟,諸葛亮心裏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又擔心魏軍斷其糧道後再截斷歸路。於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想出了一條妙計:親自率領蜀軍主力悄悄地撤出陳倉前線,隻留下大將魏延一部駐紮在陳倉口,表麵上是抗拒魏將王雙,而實際中則作為誘敵之兵。也就是說,當諸葛亮率領蜀漢主力大軍撤退後,魏延隨即也於夜晚拔寨撤兵,引誘魏將王雙領兵出營追趕,而蜀軍則另派一支騎兵趕到魏軍營中放火,王雙見自己營中火起,急忙勒馬率部回營援救,不料因此而正中蜀軍埋伏,遂被魏延斬首於馬下。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宋軍兵敗富平後,宋將吳玠收攏散兵退守和尚原。和尚原是大散關東邊的一處戰略要地,所以當宋軍剛剛立好營寨時,金兵就已經追擊至原下,並隨即展開了猛烈的進攻。剛遭慘敗且無糧草的宋軍,將不用心,兵無鬥誌,許多將領規勸吳玠領兵移屯漢中,以便保守住入蜀之關口。麵對這種狀況,吳玠認為:“我保此,敵決不敢越我而進!堅壁臨之,彼懼吾躡其後,是所以保蜀也。”隨後,吳玠又與弟弟吳麟召集諸將商議,以忠義之言相互激勵,並歃血盟誓,遂使諸將及兵眾感奮不已。同時,大散關所屬的陝西鳳翔縣一帶百姓為了支持宋軍作戰,常常趁著黑夜給宋軍輸送糧草,而吳玠也都按價付款,即便金兵發覺後派兵捕捉送糧之百姓,當地百姓也並不懼怕,仍然想方設法把糧食送到吳玠軍中,使宋軍得以在此堅持抗戰數年之久而不敗。例如,南宋建炎五年(公元1131年)五月,金將沒立郎君和別將烏魯折合率部兵分兩路入侵中原,沒立郎君一部兵出鳳翔,烏魯折合則率部由階、成、鳳州出大散關。其中,當烏魯折合率部首先進至和尚原以北列陣時,宋軍士氣高昂,輪番更戰迭休,遂大敗烏魯折合所部。與此同時,沒立郎君一部在進攻箭關時,也遭到宋軍的頑強抗擊,致使兩路金兵不得會合,遂大敗而去。同年十月,當金兵統帥完顏宗弼(即金兀術)親自統領十多萬兵馬從寶雞趕造浮橋渡過渭水來犯時,吳玠遂指派吳麟、雷仲等將領統領“駐隊矢”迎敵,並悄悄派遣一支騎兵斷敵糧道。在大散關下,敵我雙方先後交鋒三十多次,宋軍屢屢挫敗金兵,就連金兵統帥完顏宗弼也中箭而敗退。遺憾的是到了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一月,由於南宋丞相秦檜賣國求榮與金國達成協議後,兩國交界之處則出現了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的新格局,特別是把散關以東的戰略要地和尚原割讓給了金國,致使金兵得以隨時進犯宋境。對於南宋朝廷這一失策之舉,愛國詩人陸遊在《觀長安城圖》一詩中,曾經如此不勝感歎地說:“三秦父老應惆悵,不見王師出散關。”

陽平關位於陝西省寧強縣城西北,地處秦巴環繞之萬山叢中,是古今秦蜀之間交通的重要樞紐和軍事要塞。

有“益州禍福之門”之稱的陽平關,關城就建築在方圓五華裏的崤嶺上,它東臨杳杳然有百尋之深的幽峻山穀,其西、北兩麵邊峰連接著莫究其極之懸崖,而南麵則有長約一公裏之餘的盤山古道,實在是扼守四川東北的戰略要地。三國時名曰“關城”或“陽安關”的陽平關,亦曾有“百牢關”之名,北宋以後才更名為“陽平關”,古時它不僅是西通陰平、東控漢沔的蜀漢北方重要門戶,如今也是寶(雞)成(都)鐵路穿行之地,它的得失直接關係到四川全境之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