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迪各地的民間舞蹈,是布隆迪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地區可分為北方舞蹈、南方舞蹈和中部舞蹈。
北方舞蹈動作有力,其代表性的舞蹈有“英托利”,也是非洲中部最著名的舞蹈,男女舞蹈者均可表演,女子“英托利”又稱北方女子舞蹈。其動作男女相似,大幅度地轉動頭部,甩動雙臂;腳下打出複雜的節奏,並不時抖動雙肩。舞蹈形式以雙人對舞和集體對舞為主。
舞者身著筒裙,腳下戴一串腳鈴。
南方舞蹈的主要特點是動作柔和、舒緩,主要模仿獸類、鳥類動作,均為女子集體舞蹈。較有代表性的是模擬一種皇冠鳥動作的舞蹈,其動作有伸展雙臂、轉頭、動肩等,但腳下很少打點,也不像其他非洲舞蹈那麼激烈。此外,還有男女舞者手持鋤頭表現生產勞動的集體舞蹈。
通常女子表演時,由幾個女子擊掌伴唱,一女子身背圓鼓伴奏。阿加辛博舞是發源於南部馬康巴地區、流行於南部尼羅河的發源地區的一種雜技性的男子集體舞。舞者頭部左方戴發辮,上身赤裸,下身著劍麻裙,雙腳戴鈴。表演時身體保持後傾,不斷旋轉,雙腳輪換跳躍。
布隆迪中部高原的文化聖地基太加地區流行一種男性舞蹈“恩戈瑪”,“恩戈瑪”意為鼓和舞,在非洲中部、東部是鼓樂和舞蹈的統稱。“恩戈瑪”就是在鼓的演奏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技藝性舞蹈。表演時,舞者身披紅、白兩色的“康加”,頭頂大鼓,手持木棒,敲鼓列隊行進入場後,隊形呈一字或半圓形排開,陸續將鼓放在地上,中間置一最大的鼓。先是鼓樂齊鳴,然後表演各種擂鼓姿式並不斷變換節奏,變換位置和動作。
舞蹈者或在中間大鼓處展示擊鼓特技,或繞大鼓作騰跳、翻滾等舞蹈特技,節奏多變,氣勢雄壯。所用的鼓,多以硬木挖空,蒙以帶毛的牛皮或斑馬皮等獸皮。鼓重達幾十公斤,高約50厘米,最大的鼓麵直徑可達80厘米。鼓聲隆隆,舞姿豪放。
每逢婚喪嫁娶或者歡慶佳節,非洲人常常要通宵達旦地跳舞;就是平時工作間歇之際,勞動休息片刻,隻要一聽到鼓聲或者樂曲聲,他們便會扭動身子,情不自禁地跳起來;那些少年兒童們在這種環境中受到熏陶,從小就養成了癡愛跳舞的習慣。走在非洲的大地上,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如果您遇上一名非洲兒童,即使語言不通,您隻要雙手擊掌,活潑可愛的兒童就會當場給您表演一段舞蹈。非洲的舞蹈擁有如此廣泛的群眾基礎,難怪人們將非洲稱為“一個熱情奔放的歌舞之鄉”。
3.布隆迪人:愛美與農村人的生活
布隆迪人對生活的熱愛可以充分體現在他們對美的追求上。到沒到過非洲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五彩斑斕的辮子,其中的許多奧妙卻非盡人皆知。在布隆迪,大部分婦女的頭發都是濃密而卷曲的。順其自然,隻會長成蓬蓬的一個“大帽子”,長度非常有限。那些長長的俏麗的小辮子都是編結在原來頭發上的假發辮。
弄一次這樣的頭發通常要兩三個人齊動手,付出5個小時和6千布隆迪法郎以上的代價。耗掉時間、金錢,好不容易弄成這樣,就會保持一個月之久。為此,姑娘們會塗上油脂和黏泥以防止散亂。然後再擦上用薰衣草、檀香木、丁香花瓣及合歡樹皮浸泡的發油,使頭發散發出芳香。還有很多姑娘喜歡把頭發拉直。直發在非洲是美的標誌。
布隆迪的農村與其他國家有著較大的差別,其主要分布在崇山峻嶺之間。山間種滿了布隆迪人的主食:綠香蕉和豆子,高的是香蕉樹,矮的是豆子田。俗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遠遠望去,整個山間整齊有致,錯落相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