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祜祿氏在乾隆朝生活了40餘年。乾隆帝非常孝敬自己的生母,在母親麵前兢兢守家法,對母親的話更是惟命是從。一次,偶然說起順天府東有一廢寺,應當重修,乾隆立即派人修整。一生中經常巡遊各地。他出巡時常常帶母親一起去。曾隨乾隆3次南巡,3次東巡,3次到五台山。這和封建王朝那些常年禁在深宮裏的後妃是極大不同的。鈕祜祿氏生辰萬壽之日,乾隆帝總不忘母親養育之恩。從乾隆帝十六年,太後60大壽,此後70大壽,80大壽,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乾隆帝知道母親喜歡江南風光,還特地在萬壽寺帝仿造了幾裏路長的“蘇州街”,張燈結彩,幾十步搭一個戲台,南腔北調,輪番演出。每次壽典所進壽禮,更是無計其數。先進以皇上親製的詩文、書畫,、再進如意,佛像,冠服,簪飾,金玉,犀象,瑪瑙,水晶,玻璃,琺琅,彝鼎,瓷器,綺繡,書畫,幣帛,花果,各種外國珍品,還以彩絹做高山,錫箔做海湖,壽桃一個竟有房子那麼大。
乾隆帝以天下養之。時值國家全盛,鈕祜祿氏真是享盡了人間之福。
時年86歲的鈕祜祿氏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去世。葬於泰陵東北,稱泰東陵。後來,上諡號曰:“孝聖憲皇後。”
烏喇那拉氏——高宗弘曆皇後
烏喇那拉氏是乾隆皇帝的第二個皇後,其父是佐領那爾布,原為側室福晉,乾隆二年(1737),封為嫻妃,十年(1745)進為貴妃。富察氏皇後死後,她進為皇貴妃,掌管六宮。十五年(1750)冊立為皇後。
乾隆帝每次南巡,前一年就要派官員人等勘察道路、修橋鋪、修葺行宮,從北京到杭州,途中興建行宮竟有30處之多。沒有行宮的地方,各搭黃布城和蒙古帳房。所經道路,都不要灑水清塵,所經石橋、石道,則用黃土鋪墊。水路碼頭,還要統統鋪上棕毯。還有大批宮娥彩女、太監官兵隨行。各處修建的行宮,陳列著官員們“借”來的書籍、字畫、端硯、掛屏等,陳設著每件費工千,百的象牙雕、紫檀花梨屏座等家具。所經30裏以內,地方官員一律朝服接駕,耆民老婦、紳衿生監排列跪伏,80歲以上的老甕、老婦則穿黃布或黃絹外褂,手執高香跪候。除此外,乾隆帝每到一地,還要對妃嬪、臣僚賜宴行賞。這確實是勞民傷財。
乾隆三十年(1765),烏喇那拉皇後隨同乾隆帝南巡到杭州。杭州地方官為迎禦駕沿途用彩綢、彩布搭建彩棚、景點、設立香案等,並屏下昆腔、京腔、秦腔、梆子腔、二黃腔等戲班子,禦駕光臨時,紛秦雜鳴。這份熱鬧再加上杭州的美景,竟使乾隆帝不願回京城。烏喇那的氏便勸乾隆帝不要迷戀江南美景,早日返京,卻遭到乾隆帝當眾唾罵。她受不了這樣的辱罵,盛怒之下,就把自己美麗的頭發全部剪光,以此表示對皇帝的不滿。乾隆帝認為剪掉頭發違背了祖宗傳下來的風俗,大發雷霆,下令提前把烏喇那拉氏遣迂回京。烏喇那拉氏為乾隆生育永琪、永景二子。烏喇那拉氏回京後,心情鬱悶,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病死。
烏喇那拉氏死後,滿族禦史上疏清以皇後禮葬,乾隆帝不同意,詔曰:“無發之人,豈可母儀天下哉。”命按皇貴妃儀禮治喪。沒有諡號。
喜塔臘氏——仁初學者琰皇後
喜塔臘氏是嘉慶皇帝的第一位皇後。其父是副都統、內務府部總管和爾經額。乾隆三十九年(1774),嘉慶還是皇子的時候,喜塔臘氏被冊封為嫡福晉。乾隆四十七年(1782)八月,喜塔臘氏在宮中的擷芳殿生下了嘉慶的第二個兒子文寧——後來的道光皇帝。公元1796年嘉慶受禪登基後,喜塔臘氏隨即被冊封為中宮皇後。喜塔臘氏的身體一直虛弱多病,當皇後還不到一年,喜塔臘氏一病不起。嘉慶二年(1797),二月初七,她在宮中病逝。喜塔臘氏去世後,乾隆帝讓嘉慶帝素服7日以示哀悼。嘉慶帝尊奉皇父的旨意,認為喜塔臘氏被立為皇後的時間並不長,喪禮都可以免掉。喜塔臘氏去後被諡為孝淑皇後,安葬在京西易縣的太平峪。後被稱作“孝淑端和仁莊慈懿敦裕昭蕭光天佑聖睿皇後”。
鈕祜祿氏出身名門,她父親恭阿拉在乾隆朝曾出任過禮部尚書。在嘉慶登基稱帝之前,鈕祜祿氏為嘉慶帝的側室福晉。嘉慶稱帝後,鈕祜祿氏被封為貴妃,中宮喜塔臘氏自喜塔臘氏病逝後,太上皇乾隆詔令鈕祜祿氏繼位中宮,她進而被封為皇貴妃。嘉慶六年(1781),鈕祜祿氏正式冊封為皇後,係嘉慶帝的第二位皇後。鈕祜祿氏生育皇三子綿愷、皇四子綿忻。綿愷在嘉慶年間被封為享郡王,在道光年間又成為親王。棉忻在嘉慶年間已被封為瑞親王。鈕祜祿氏還有一個女兒,未成年就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