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佳氏與道光皇帝共同生活了20多年。她給道光皇帝生過一個女兒,但幼年時就夭折了。佟佳氏在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去世。道光皇帝給她加諡號“孝慎皇後”,葬在龍泉峪慕陵。鹹豐、光緒兩代的加諡,號全稱為“孝慎敏蕭哲順和懿莊惠敦恪天詔聖成皇後。”

鈕祜祿氏是滿州鑲黃旗人,是廣西曆灑道員穆楊阿的女兒,生於道光十七年(1837)。在文宗奕濘當皇帝之前,她就在奕濘宮中侍奉皇儲。那時她隻是側室。

道光二十九年,薩克達氏病逝。變濘道光三十年即位,是文宗,稱鹹豐皇帝,晉封鈕祜祿氏為孝慈皇貴妃。鹹豐二年(1852)鈕祜祿氏被立為皇後。

道光皇帝是最節儉,鈕祜祿氏是最勤儉最有道德。她過生日,朝內外的大臣官員們為了巴對皇帝和皇後,便紛紛前來獻送厚禮,鈕祜祿氏一概拒絕。她在對待人們送禮一事上,曾這樣告誡當時尚為蘭貴人的葉赫那拉氏說:“我們這些若多接受一份禮物,老百姓們就會多一份饑寒。所以,我們應該戒除這些陋飛!”鈕祜祿氏平時穿得都是布衣服,帷帳、罩幕與雨披等也一律不用繡品,尤其不願用進品洋紡織物。宮中穿用的花盆底的繡鞋,鞋麵上的花,她都督令宮女們繡上去,每年必定要親手繡一雙花鞋麵,以此對宮中女子表率,倡導人人都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她平時的一舉一動,嚴格遵守各種封建禮法,絕沒有疏漏越軌之舉。夏天天氣再熱,她也不露出身體來,洗澡時也從不用宮女、太監們伺候,不換上禮服就不去見皇帝,坐著時腰板挺直,走動時都是慢步徐行,從不快步疾走。對待下人,她也比較和善,從不疾言厲色。她的所作所為,簡單成了鹹豐皇帝眼中的女聖人。

鹹豐十年(1860),英法聯宮攻占大沽,兵直天津,直逼通州,欲進犯北京。鹹豐皇帝帶著皇後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和皇子載淳一行,倉皇逃到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避山莊)。風流皇帝奕濘在北京時,沉溺於聲色之中,由於縱欲過度,致使體弱多病,鈕祜祿氏本性懦弱,根本無力勸止。禦醫診治後說長飲鹿血,可補腎虧陽虛之症。於是設立鹿苑養了100多隻鹿,天天取鹿血以供其飲用。此次倉皇逃到熱河,鹿自然沒有帶走。

到了熱河行宮,情況與京城裏自然有極大不同。據說由於行宮內外的防禁並不太嚴,協辦大學士蕭順便經常帶著奕濘皇帝偷空子出外遊樂,使其更加沉溺於聲色之中而無力自拔了。這樣導致了他本子虛弱的身體越來越壞。鹹豐帝鹹豐十一年七月,開始大量咯血,急劇惡化,於當月十七日在寢宮煙波致爽殿病逝。

鹹豐帝死的當天,鈕祜祿氏皇後獨自到皇帝巡前祭酒。鹹豐皇帝死後,僅有6歲的皇子載淳即皇帝位。尊封鈕祜祿氏為皇太後,上徽號淡“慈禧”。稱慈安太後為“母後皇太後”,稱慈禧太後為“聖母皇太後”。兩宮太後居住的宮院,慈安太後居上首,座東。慈禧太後居下首,座西。後來她們共同垂簾聽政,同樣是慈安太後坐皇帝座上首(東麵),慈禧從下首(西麵),因此慈安太後又稱東太後,慈禧太後則稱西太後。

辛西政變之後,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在養心殿共同垂簾聽政。開始的時候,由於慈安太後位居正宮,名位高於慈禧太後,因此慈禧不敢太張狂,大權一度則慈安太後掌握著。以她為主垂簾聽政時,注重節儉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她常以東南太平天國未滅,國家正處多事之秋為主,駁回一些阿諛奉承的大臣奏請大興土木重修賀圓明圓的奏折。

同治四年,恭親王奕沂遭到慈禧太後的暗算,被革除了議政王的頭銜。此後,慈禧太後完全把持了朝政,慈安太後的“聽政”,也就隻是作為一種陪襯,一個擺設。節儉的那一套做法當然也就隨之消失。在誅殺安德海問題上,慈安太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太監安德海是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人稱“小安”。同治初年,他因受慈禧太後寵幸,開始幹預國政/穆宗載淳尚未成年,但對安德海盡揚跋扈的一套非常不滿,經常為一些事訓斥安德海,而每次挨了訓,安德海都要向慈禧太後訴委屈,慈禧太後馬上便召載淳來指責一番,這樣更加深了小皇的對安德海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