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死後,沒有留下孩子。按照規矩,可以選取一個年長一些的晚輩,繼承皇位。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後(祖母輩),不便於再繼續聽政。於是同治帝一斷氣,慈禧立即派親信太監和士兵把守宮廷內外,然後召集親王大臣進宮舉行會議,提出繼承皇位問題。慈安提出立恭王奕的兒子載為帝,奕害怕慈禧猜疑,提出立溥倫為帝。慈禧當然不會同意,駁回了兩位提議人以後,自己得出立奕的兒子載來繼承皇位,慈禧做出這種安排,不能理政,慈禧至少可以再控製十幾年政權;載不僅是鹹豐皇帝的親侄子,還是慈禧的親外甥,便於控製。
同治十三年(1875)十二月底,載繼承皇位,改元光緒。不到兩天,同治八年,慈禧的寵信太監安德海在得到慈禧許可後,離開紫禁城,到地方上招搖勒索,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抓獲。事等慈禧得知,為時已晚。慈禧和慈安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據說,鹹豐帝死前,提心懿貴妃母以子貴做了太後,會恃尊跋扈,到那時皇後必不是她的對手,因此特意留下一道遺詔,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可以拿出來命大臣除掉他。
慈安死後,慈禧還有一個心腹大患,就是恭親王奕沂。慈禧和奕沂,在發動政變時配合得還不錯,隻不進是互相利用而已。政變成功後,奕沂以功臣的身份集宮內外大權,軍機處裏的人對他很恭維;洋人對他很賞識,有時做事竟不再把慈禧放在眼裏。光緒十年(1884),法國人侵越南,把中國在越南的軍隊趕了出來,並把戰火燒到中越邊界。慈禧抓住時機,以奕辦事循舊,固執己見為由,徹底罷免了他,並且改組軍機處。慈禧的統治地位大為鞏固。
奕罷免後,慈禧起用醇親王載豐,王載豐是光緒皇帝的生父。鑒於這種身份,有大臣提出他不宜參與軍要處事務。醇親王載豐本人也再三推辭。慈禧決計讓他取代奕,主持軍機處事務。慈禧這樣做,因為醇親王載豐是自己的親妹夫,他膽小怕事,很好控製。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在慈禧把持政權中發生的第一場大的對外戰爭。為避免戰爭危及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她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侵略者談判,並乞求美英政府出在“調停”,希望大事化小,苟安於目前。慈禧不顧法軍的一再猖狂挑釁,嚴令沿海守軍“靜以待之”。從而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加快了他們發動戰爭的步伐。宣戰以後,廣大軍民同仇愾,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光緒十一年。取得了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法國侵略軍一敗塗地,法;國茹費理內閣倒台。就在這個時候,慈禧下令停戰、撤兵,愛國官兵非常氣憤。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宣揚什麼“見好就收”。與侵略者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連法國政府都感到意外。
在中法戰爭激烈進行的同時,慈禧大興土木,花費63萬兩白銀為她五十大壽,修繕儲秀宮。
光緒十一年(1885),光緒皇帝載十五歲了,慈禧到了結束聽政的時候。她應把政權交還給光緒皇帝。這時,一些王公大臣奏請她再訓政幾年。慈禧非常痛快地答應。
19歲的光緒皇帝,光緒十五年(1889)已經完婚。在歸政之前,她提出給自己建造一個好的“怡養之處”。便開始了大規模地修建三海(即南海、中海、北海)的工程。當時,內憂外困,清政府財政相當緊張。光緒十二年“順宣”(今河北、遼寧一帶)境內發生多次大的火災,饑民紛紛來京城討飯。光緒十三年,“直隸”(今河北一帶)先是大早,繼而黃河決口,物價飛漲,奸商橫行。慈禧隻管隨心所欲地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
修建三海,首先涉及到中海西麵的蠶池口天主教堂(又稱北堂)搬遷。教堂屬於三海工程的範圍,地勢很好,登高一望,可以對皇宮禁苑一覽無遺。慈禧對這塊地方非常欣賞。經辦的大臣為滿足慈禧享樂的欲望,又不得罪洋人,竟從海軍衙門經費中開支白銀30餘萬兩,將這塊地方從傳教士們手中“買回”,還送給傳教士們一個更寬敞的傳教場所,並給他們個個加官晉爵。
修建三海工程所耗的人力、物力、財力、更是驚人。貴重的紫檀楠木及細軟擺設等,都是派人專程從天津、上海、廣州等地采辦的,有些成套的硬木桌椅,不惜重金從香港或東南亞采辦而來。由於工程浩敏,期緊迫,清延指派醇親王親自負責,為工程監督、監修的官吏大員多達100餘人。僅是工程所需木工就召雇了1萬多人。慈禧對工程要求極為苛刻,指令各殿閣內外的油飾、糊飾,一律要“見新”,要完全按照她的意誌設置,不許擅自更動。她一天兩次派寵信太監李蓮英去工地相看、督促。這項工程計花掉白銀2000餘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