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是穆宗的第三子,5歲的時候,就被父親批準讀書,這在大明曆代皇子中,可算是一個特例了。他的老師便是後來叱吒風雲的名相張居正。張居正對這個小皇帝的教誨可謂是孜孜不倦,為了讓這個小皇帝能夠對曆史對為君之道有個初步的了解,張居正將堯、舜以來天下君主所做的可效法的善事81件,應警戒的惡事36件,編成類似於連環畫的故事書《帝鑒圖說》。後來,張居正又從曆代皇帝的實錄和明太祖的《寶訓》中,分門別類地編成《創業艱難》、《勵精圖治》、《勤學》等40本書讓萬曆閱讀。上課之餘,張居正總向朱翊鈞講一些如何為君的正論。張居正行事端正,似乎永遠是智慧的象征,他很注重外表,袍服每天都像嶄新的一樣折痕分明,他不開口則已,一開口便能點中事情的要害,這些使少年朱翊鈞極其敬畏。李太後對此極為讚賞,每當張翊鈞不用功的時候,她便把張居正搬出來,說:“告訴張先生吧,怎麼樣?”或者“這叫張先生知道了可如何是好?”朱翊鈞雖害怕,但也暗暗地滋生了不滿情緒。

這給以後朱翊鈞殘酷地報複張居正埋下了禍根。

朱翊鈞即位後的前十年,是萬曆朝最為昌盛的時期,當時國泰民安,大倉的積粟可用10年,國庫的錢財多達400餘萬。當然,這主要是張居正勵精圖治的結果,張居正是穆宗東宮時的親信,穆宗上台後,張居正也得以進入仕途,於公元1567年被選入閣。第二年,張居正便向穆宗上了一封《陳六事疏》。主張實行改革,提出“省議論”、“振綱紀”、“重詔令”、“覆名實”、“固邦本”、“飭武務”六大急務,深得穆宗嘉許。但可惜穆宗早逝,張居正當時又不是首輔,所以這些頗具見識而又切中時弊的主張暫時還得不到實行。不過張居正還是受到穆宗的重視,讓他負責對朱翊鈞的教育。朱翊鈞即位之初的內閣首輔是高拱,高拱自以為是先帝重臣,對小皇帝朱翊鈞並不是很尊重,因此張居正立即獻上奇計,高拱於是下台,張居正取而代之。此後,大權在握的張居正便雷厲風行地將他的改革夢想付諸實施。

這場改革最先從政治上開始。張居正力主整頓吏治,為的是解決當時全國貪汙腐敗成風,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的日益惡化的形勢。公元1573年,整頓吏治的措施“考成法”出台了,這項由張居正提出來的措施,著重點在於清查官吏的腐敗問題和提高政權機構的辦事效率,此令一出,可謂轟轟烈烈、朝野震動,吏治與辦事效率有了明顯改觀,為其他改革的推行,奠定了基礎。

張居正隨後進行的便是經濟方麵的改革。張居正首先是裁減冗官冗費,而且控製皇室費用,以減少開支,隨後於公元1577年,清查丈量全國各類土地,實現“開源”,增加生產。在此基礎上,張居正開始施行“一條鞭法”,這個製度後來被稱為我國賦稅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它主要包括統一役法、田賦及其他土貢方物一律征銀、以縣為單位計算賦役數目、賦役銀由地方官直接征收等四項內容。這次改革所取得的效果,是生產和貨幣經濟都得到充分發展。在軍事方麵,張居正主要進行的是整頓軍備,加強邊防。他重用了戚繼光、李成梁、王崇古等名將加強邊防,同時對蒙古采取安撫睦鄰政策,從而確保了明王朝邊防的鞏固。對此朱翊鈞非常滿意,他曾為此褒揚張居正說,“先生公忠為國,所用的人沒有不當的。”

但張居正並不是一個完人,首先他並不是個廉官,曾利用權力為自己的家人謀私利;其次就是張居正父親的死後,張居正居然不回家丁憂,而是繼續在朝中當值,這現在可以說成是一心撲在事業上,但在當時,卻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而後來張居正回家葬父,大肆鋪張,沿途官吏紛紛前來郊迎,甚至連藩王都得出府迎接這個當朝最為權重的內閣首輔。

公元1582年,這個深受朱翊鈞和皇太後重視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終於去世。朱翊鈞最初十分悲痛,他特意下詔罷朝數日以致哀,追贈張居兩柱國的榮銜,賜諡文忠公,並封四品京卿、錦衣衛堂宮、司禮太監等人護送歸葬江陵。身後的恩禮如此隆重,在大明曆代的臣僚中,都是極罕見的。但是不久,朱翊鈞的態度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促使朱翊鈞對張居正態度改變的,便是曾被張居正設計陷害而被罷官回家的高拱。高拱臨死前,曾寫了一本《病榻遺言》,裏麵揭露了早年張居正和馮保等人的一些醜惡事情。這本書被輾轉呈到朱翊鈞的手裏,朱翊鈞看後大怒,首先就將馮保逐出宮去,查沒其財物。這次對馮保的查抄,朱翊鈞得金銀100餘萬、珠寶無數,結結實實地嚐了次查抄的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