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戰役堪稱軍事史上的又一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尤其可貴的是采用了運動戰術,在運動中集中兵力消滅敵人的軍事策略,也具有一定的創造性。薩爾滸之戰後,後金與明之間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逆轉,努爾哈赤開始由防禦轉入進攻。隨後,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隊於公元1621早春打贏了遼沈之戰,取得了整個遼東地區,後來幾經征戰又奪取了遼西地區。從此,將進攻的矛頭對準了山海關。

明朝在屢次大敗後,明崇禎帝任用了名將袁崇煥,參與對後金的防守。袁崇煥走馬上任後,向當時的主帥刊、承宗提出了守山海關必須先守寧遠的建議,並重建了寧遠城,以及錦州、鬆山、杏山、右屯等城池,分別派兵防守,這樣一條以寧遠和錦州為中心的防線建成了。

後來,明朝內部黨爭又起,孫承宗被魏忠賢的同黨高第取代。高第上任後,就下令撤走了錦州等地的守軍全部退回關內,隻有袁崇煥堅持留在寧遠。努爾哈赤在完成遷都事宜後,得知明軍撤換主帥全線後撤的消息後,決定立即出兵。公元1626年初,還沒有過完新年的努爾哈赤就親率10餘萬大軍向遼西殺來。後金軍隊長驅直入,直攻到寧遠城下。被連續的勝利衝昏頭腦的努爾哈赤認為此戰必勝,於是采取了先招降後用兵的戰術,結果袁崇煥拒絕了後金的招降,與不到3萬的士兵堅守寧遠城。努爾哈赤征戰多年,第一次敗仗就是敗在袁崇煥的手下,他以10餘萬兵力攻打寧遠城,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結果是後金士兵死傷無數,努爾哈赤自己也受了傷,但寧遠城在袁崇煥的堅守下,依然固若金湯,巍然屹立。

在寒風中,努爾哈赤眺望著暮色中的寧遠城,長歎一口氣,率領殘兵撤回了沈陽。

這次平生未有的失利令努爾哈赤難以接受,撤回沈陽後不久,年近七旬的努爾哈赤一病不起,於公元1626年病逝。享年68歲。

太宗皇太極

(公元1592年~公元1643年)

在位時間: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

曾用年號:

諡號:不詳

廟號:太宗

安葬地:不詳

公元1592年,努爾哈赤弟八子皇太極出生。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皇太極成為輔政的四大貝勒之一。

公元1627年,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被推舉為後金大汗。

公元1627年,皇太極派兵剿滅朝鮮,使朝鮮成為後金的附屬國。

公元1635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正式稱帝。

公元1639年,皇太極發動鬆錦大戰。

公元1642年,皇太極病逝。

皇太極的名字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父親努爾哈赤的特意取名,竟和漢族皇位繼承人的皇太子的音相似,而蒙古人把王位繼承人叫做台吉,並習慣於在台吉前麵加上黃、紅等顏色名稱,也與皇太極的音相似。用宿命一點的話來說,皇太極剛一出生,就注定他必然是將來清王朝的第二個皇帝。

皇太極的生母葉赫納喇氏很受努爾哈赤的恩寵。子以母貴,她所生的兒子也得到了努爾哈赤的疼愛,努爾哈赤對這個兒子非常疼愛,在努爾哈赤眾多兒子中,皇太極是很早就接受教育的一個。以至於在努爾哈赤軍中眾多的戰將幾乎都是不識字的文盲,隻有皇太極夠得上一個粗通文墨的“秀才”。

由於連年烽煙不息,父兄經常出征作戰,皇太極7歲以後,努爾哈赤就把大部分家政交給了他。努爾哈赤擁有眾多的妻妾、子女、奴仆和財產,並且當時國事和家事之間的界限並不是很清楚,要處理這樣繁雜的家政,對皇太極來說是副不輕的擔子,也是個極好的鍛煉機會。

而皇太極根本無須父親多加指點,就能把繁雜的事務幹得井然有序。

公元1612年秋,年方21歲的皇太極第一次跟隨父兄出征作戰,從此以後逐漸成為父親麾下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皇太極也在戎馬生涯中逐漸提高自己的軍事才幹。

努爾哈赤於公元1616年稱帝後,再將年輕的皇太極和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等四人負責管理國家政務。皇太極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逐漸成為努爾哈赤身邊的一位得力助手,努爾哈赤也逐漸將皇太極作為自己的繼承人著力培養。

等到努爾哈赤死後,深得父親信任和兄弟愛戴的皇太極順理成章地於公元1626年繼承父親的帝位,是為清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