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即位以後,首先著手解決的,便是日趨緊張的民族矛盾問題。在努爾哈赤統治後期,由於努爾哈赤堅持執行對敢於抗拒的漢人一律格殺勿論的政策,使女真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到後來,努爾哈赤甚至下令,女真人要出行就必須10人以上結伴同行,不得單身出門,否則要罰銀。為此,皇太極上台後,首先把女真族改為滿洲族,以改變曆史上女真人與漢族的對立仇恨。隨後又頒布法令,滿人、漢人享有同樣的政治、經濟權利。同時,皇太極還對奴隸製莊園拖克索進行改革,規定每個莊園隻能擁有8個農奴,其他漢人都必須解放成為民戶。為了進一步籠絡統治地區的漢人,皇太極又於公元1631年頒布實施了《離主條例》,規定凡是私逃的農奴一律不追究,這個規定得到了漢人的極大擁護。皇太極還於公元1638年下令解放農奴,為後金的農業生產增加了大量的勞動力。

皇太極還選拔任用了大批漢族知識分子,其中範文程受到皇太極的重用,成為皇太極手下最有名的謀臣。

這些措施的執行,很快消除了統治區域內漢族人民的反抗情緒,使後金政權的統治得以進一步鞏固。

皇太極在經濟建設方麵的措施是非常有成效的,他繼承並發展了努爾哈赤的經濟政策,還加強整頓吏治,使得後金在皇太極統治的短短10餘年時間內國力飛速提高,擁有了與明王朝相抗衡的經濟實力。

皇太極在繼承了努爾哈赤的八旗製度以後,進一步對八旗製度加以完善。他充分利用了蒙、漢歸附的充足兵源,建立了與滿族八旗大體相同的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唯一不同的是滿族八旗的旗主是實行世襲製,而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旗主則由皇太極任命,並可隨時撤換。皇太極還將所有兵權收歸自己,三大八旗都由皇太極親自指揮和調遣。

這時的皇太極,已經越來越像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

為了加強皇權,他對後金“八王共治”製度進行改革,不斷削弱其手中的權力。所謂“八王共治”,即由八旗旗主組成議政會議,也就是國家的決策機構。所有軍政大事都必須在議政會議上通過集體定奪,對汗還有廢立的權利。皇太極對其進行的第一項改革,便是在八旗中各旗設一名總管旗務的大臣,後來又增設佐管大臣和調遣大臣,分別管理民政、司法和軍事事務,分散了八旗旗主的權力。公元1629年,皇太極在議政會議上又宣布免去三大貝勒輪流執政的權力,由此奪走了三大貝勒的特權,也使得“八王共治”的局麵瓦解,皇太極順利地加強了權力。公元1635年,後金在與蒙古的戰爭中,從蒙古蘇秦太後手中得到了傳國玉璽,於是皇太極便在群臣的擁戴下,於公元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仿照明朝官製,初步建立了清王朝的行政機構,清朝由此建立。

皇太極在位期間,在充分研究了當前的軍事形勢後,確定了對明朝議和,先進攻朝鮮和蒙古,待朝鮮和蒙古被征服後,再揮師南下攻明的策略。實踐證明這一策略是非常正確的,皇太極首先征服朝鮮和蒙古,解決了後院起火的問題;並通過征伐取得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增強了清朝的實力;而且還通過戰爭擴大了兵源,鍛煉了隊伍的作戰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皇太極首先征伐的是明朝的忠實盟友朝鮮。公元1627年,皇太極趁朝鮮內亂之機,派大軍出征朝鮮。後金軍隊一路凱歌高奏,不久就攻占了義州、鐵山等地,俘虜了朝鮮王妃、王子和宗室大臣,逼迫朝鮮國王出降,成為清的屬國,並全殲了明朝派駐朝鮮的守軍。通過討伐朝鮮,皇太極既取得了大量土地和人口,迫使朝鮮納貢稱臣,又去掉了明朝的一個胳膊,將朝鮮完全控製在自己的手中。

隨後,皇太極又揮師西進,與蒙古科爾沁、喀喇沁和敖漢等部,聯合出兵征討漠南蒙古中實力最強的察哈爾部,連續兩次擊潰察哈爾部,逼使其首領額哲率部歸降。從此,皇太極便控製了漠南蒙古。

同時,皇太極還采取招撫與軍事相結合的手段,不斷向黑龍江中上遊地區發展勢力。在他恩威並用的策略指導下,當地部落紛紛前來歸附,到公元1642年時,東自鄂霍次克海濱、西至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都成為清朝的管轄之地。這樣,皇太極完全肅清了後方的異己力量,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明作戰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