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8年,皇太極得知明天啟帝死崇禎帝即位的消息後,立即率領大軍南下,並繞過袁崇煥所鎮守的寧遠錦州防線,一舉突入到北京城下,逼得崇禎帝不得不下令袁崇煥回師救援。皇太極深知袁崇煥統兵作戰的能力,於是巧施離間計,讓多疑的崇禎帝剝奪了袁崇煥的兵權,下獄治罪,並在第二年將其淩遲處死。得知袁崇煥的死訊後,皇太極先是拍手叫好,後又扼腕歎息,叫好是因為皇太極不費吹灰之力,便借崇禎之手除掉了皇太極的最大勁敵,歎息的是一代名將竟這樣死去。皇太極用離間計除掉袁崇煥後,在北京城下一舉擊潰前來勤王的各路明軍,攻克了永平、遵化、遷安和灤州等城,然後布置好永平等4城的防守後,班師回到沈陽。當時曾有大將勸皇太極乘勝一舉攻陷北京城,但皇太極認為當時的明朝國力還比較強盛,並不可能將其消滅,於是他製定了不斷騷擾明朝邊境,對邊境人民大肆屠殺,以削弱明邊防軍乃至整個明朝的實力,同時也讓邊境地區百姓產生厭戰情緒,然後再戰而勝之。

此後,皇太極與明朝時和時戰,派小股兵力不斷騷擾明朝邊境,使得明朝為增加“遼餉”而在國內橫征暴斂,並因此而激起了明末農民大起義。這是皇太極始料未及的,得到明朝境內起義此起彼伏的消息後,皇太極竟興奮得直說:“天佑大清,天佑大清!”於是皇太極又於公元1639年發起了曆史上有名的鬆錦大戰。

錦州位於遼西,是關外明軍防禦體係中的堅強堡壘。

明朝在這裏駐有大批兵力。以前雖曾放棄,後在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後,逐步收複。在錦州的周圍,拱衛鬆山、杏山、塔山等城,公元1639年,皇太極開始了與明軍長達兩年的對峙。清軍在強攻鬆山未果後,於公元164年修築義州城,在那裏駐兵屯田,作為攻取錦州的前哨陣地。隨後又陸續增調人馬逼近錦州,將錦州城團團包圍起來,逼迫守衛錦州外城的蒙古軍隊於公元1641年投降,龜縮在內城裏的明軍麵臨著十分危急的形勢。崇禎帝得到前方求援的消息後,下令薊遼總督洪承疇率13萬大軍前來解錦州之圍。富有作戰經驗的洪承疇采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策略,緩緩向錦州靠攏,但遭到祟禎的一再督促,洪承疇不得不加快進軍速度,率大軍抵達鬆山,並取得了多次勝利,奪回了錦州外城。清軍接連失利的戰報傳到了沈陽,患有重病的皇太極心急如焚,於是決定親率大軍馳援前線。皇太極的禦駕親征大大鼓舞了清軍的士氣。皇太極在於細觀察了地形和明軍的陣勢後,首先切斷了明軍的糧餉供應,把鬆山城和城外的明軍一個包圍起來。不久明軍因軍糧匱乏而軍心動搖,許多將領都想突圍奔回寧遠,洪承疇隻得孤注一擲,下令突圍,結果遭到早有準備的清軍封堵截殺,傷亡,滲重,在短短的10天內,明13萬大軍損失殆盡,被斬殺的就多達5萬餘人。洪承疇隻得率領1萬多殘兵困守鬆山城,後來洪承疇因副將夏承德降清,鬆山城破而被俘虜。經過皇太極千方百計地勸降後,洪承疇投降了清軍,錦州守將祖大壽見大勢已去也率部投降。曆時兩年多的鬆錦之戰以皇太極的大獲全勝而結束,此後,明朝精兵良將損失殆盡,再加上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在明朝境內的一再折騰,明朝再無力量與清抗衡了,清軍入關南下並統一全國已經是水到渠成。可正當清軍為南下滅明作著精心準備的時候,皇太極卻因為所寵愛的妃子宸妃去世,悲傷過度,再加上他的精力已經被多年操勞政務和四處征戰耗盡,這個清朝實際上的開國皇帝便在清軍入關的前一年病勢,享年51歲。

世祖福臨

(公元1638年~公元1661年)

在位時間: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曾用年號:順治

諡號:章皇帝

廟號:世祖

安葬地:清東陵

公元1638年,呈太極第九子福臨出生。

公元1643年,福臨即位,是為清祖,又稱順治帝。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開始統一壘國。

公元1650年,順治親政。

公元1661年,順治病逝。年僅24歲。(有一說法是順治帝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