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製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躁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

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曆史上唯一公開皈依佛門的皇帝。

作為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很難有機會登上帝位的。但由於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皇太極弟弟睿親王多爾袞之間劍拔弩張的皇位爭奪鬥爭,讓福臨盡得漁翁之利,登上帝位。公元1643年,福臨在多爾袞的支持下即位稱帝,是為清世祖,又稱順治帝。

順治是多爾袞擁立上台的,關於多爾袞為何擁立順治的問題,有很多版本的解釋,其中一種版本是皇太極的莊妃,即後來的孝莊太後下嫁多爾袞,以保證順治的帝位,後來多爾袞還被封為皇父攝政王。但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無法否認一個事實,那就是順治統治的前7年,清朝大權都掌握在多爾袞的手裏,也是多爾袞率領清兵進入山海關,奪得天下的。在中國曆史上,關於皇宮傳聞的野史,清朝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孝莊太後下嫁多爾袞;比如順治出家當和尚而並非駕崩;比如雍正弑父篡位;比如雍正無頭暴死等等,究其原因,就是所謂恪守封建禮教的漢族文人痛恨清軍入關統治中原,喝了二兩老白幹後杜撰出來的。當然,曆史還是曆史,曆史就一目了然地擺在我們麵前,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不能否認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中華民族,就是在不斷的戰爭,不斷的農民起義和不斷的民族融合中一步步走過來的。

順治即位後,正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占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禎以三尺白綾吊死在北京煤山(景山)上。遇事一向果斷的多爾袞采納了漢人範文程的建議,立即打起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在明朝降將吳三桂的帶領下直入山海關。並在山海關一帶與李自成的農民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擊敗農民軍。李自成兵敗後,回到北京城即位稱帝後,立即率領農民軍撤出北京,向西潰退。清軍遂長驅直入,開進了北京城。

公元1644年農曆9月,順治帝來到北京,進入紫禁城,隨後舉行開國大典,宣布清王朝正式對全國實行統治。隨後,多爾袞率領清軍向西和向南,分別攻打李自成的大順軍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南明弘光政權。在清軍的征剿下,李自成的大順軍逃離西安,進入湖北,之後李自成於公元1645年夏在湖北九宮山被殺,大順軍大勢已去,無力再與清軍對抗。而南明弘光政權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仍醉生夢死、自相殘殺。清軍長驅直入,包圍名將史可法鎮守的揚州,幾經攻打,終於攻陷揚州,史可法殉難。進入揚州後,清軍主帥多鐸下令屠城,持續了整整10天方才“封刀”,揚州百姓死亡人數超過80萬。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攻克揚州後,清軍很快攻占鎮江,兵臨南京城下,留守南京的南明大臣大多出降。幾天後,倉皇逃竄的朱由崧被俘。

在剿滅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南明政權後,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多爾袞下達“剃發令”,宣布“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此令一出,激起了江南人民的抗清鬥爭,一時間,各地反剃發鬥爭此起彼伏。

全國人民日益高漲的反剃發鬥爭,使得多爾袞焦頭爛額,不久就在一次射獵中墜馬受重傷而死。年僅14歲的順治遂走上前台,開始親政。順治親政後的第一件措施,就是將生前威比天子,富如君王的多爾袞的所有爵位全部追奪,並下令沒收他的財產,又命令毀掉他的墳墓,挖出他的屍體,斬首示眾。多年來受多爾袞壓製的順治帝終於狠狠地出了一口惡氣。同時,他的行動也是殺雞儆猴,既安撫了王公大臣的憤怒情緒,又使得有專權之心的大臣不敢有非分之想,並一舉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順治是清朝進入中原後進行統治的第一個皇帝,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漢文化教育,使他擺脫了先輩那種落後民族的草莽作風,轉而具有丈人學士之風。從此,他的統治由父輩的以武功騎馬打天下,轉為以文治下馬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