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即位之初,朝政主要由孝莊太後和四位大臣負責管理。但孝莊太後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指導康熙學習為政上,大權落在了四位顧命大臣的手中。
在四位顧命大臣中,四朝元老索尼年老體弱,雖身為首輔,卻因病而很少管理朝政。鼇拜是鑲黃旗人,是清朝開國元勳費英東的侄子,憑借著顯赫的門第和卓著的戰功爬到了現在的位置。鼇拜野心勃勃,又善於玩弄權術。生性怯懦的遏必隆又唯鼇拜的馬首是瞻,隻有蘇克薩哈敢與鼇拜對著幹,但他資曆淺,又與索尼素有嫌隙,常在四位顧命大臣中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因而大權逐漸落到一心想獨攬朝政的鼇拜手中。
鼇拜獨攬朝政後,又搜羅了大學士班布爾善、吏部尚書噶褚哈、工部尚書濟世等親信。於是朝政為其把持,康熙也逐漸被架空。鼇拜也漸漸專橫跋扈,甚至將反對圈地的蘇納海等三位大臣處死,後來又誣陷蘇克薩哈,在大殿上瞪目揮臂,硬是逼著年少的康熙下詔將蘇克薩哈處死。這時的鼇拜,儼然就是個假皇帝。
鼇拜及其黨羽的肆意妄為,對一心想有所作為的康熙來講,無疑是他親政過程中最大的障礙。但康熙深知鼇拜黨羽眾多,加上他是武將出身,有一身好武藝,曾號稱是八旗第一勇士,因此,如不周密策劃,非但不能除掉鼇拜,反而可能會禍及自身。因此,親政後的康熙首先把鼇拜封為一等公,使其放鬆了警惕,隨後又以陪自己練武為名,從各王府選擇了一批子弟做他的侍衛,組成善撲營。然後借下棋為名,與索尼的兒子,自己的叔丈人索額圖製訂了擒拿鼇拜的方案。同時,又將鼇拜的黨羽以各種理由遣出京城辦差,於是,抓捕鼇拜的時機漸漸成熟了。這天,康熙詔鼇拜單獨進宮議事,鼇拜來到宮中後,仍想像往常一樣故伎重演、大發淫威,結果康熙一聲令下,早就候在一旁的年少侍衛們一擁而上,七手八腳地將鼇拜給捆起來,這個橫行數年的權臣頓時作了階下囚。
隨後,康熙宣讀了鼇拜的30條罪狀,但念其曾搭救清太宗皇太極有功,赦免了他的死罪,將其永遠圈禁。
康熙又乘勝追擊,一舉剿滅了鼇拜的黨羽,將濟世等罪大惡極的人處死,其餘人等分別按罪行輕重處以革職降級流放等處罰。與此同時,又為蘇克薩哈、蘇納海等人平反昭雪,蘇克薩哈的後人承襲其爵位。然後康熙對各級官員徹底調換,將鼇拜的餘黨一一清除,並下達了《聖諭十六條》,一舉奠定了康熙自己在大臣們心目中的地位。
平定三藩
鏟除鼇拜以後,康熙麵對的是一個百廢待興的國家。
當時的清王朝,雖除台灣以外,基本上掃除了前明殘餘勢力,統一了全國。但南有盤踞在雲南、廣東和福建的前明降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三藩,東有鄭成功後裔盤踞在台灣,西有企圖分裂祖國的噶爾丹,北邊還有沙皇俄國在虎視眈眈。內政上又有河務、漕運等弊病存在。內,比外患,16歲的康熙雖躊躇滿誌,但也不免有些擔心。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康熙和大臣們商訂,先解決三藩問題,而後再言其他。
身為明朝降將的三藩,曾經為清兵入關立下過汗馬功勞,但被封為藩王後,一直手握重兵,對清朝的中央集權是極大的威脅。尤其是平西王吳三桂,他事明叛明,降清後又心懷異誌。鎮守雲南後,吳三桂在藩地擴充實力,自行征稅、開礦、鑄錢,與西藏互市茶馬,並在朝廷各要害部門安插進自己的死黨,而且他推薦的稱為“西選”的官員遍及天下,還將兒子吳應熊以被召為額駙(駙馬)為名進入京城,負責為父親打點朝中重臣,搜集情報。
加緊準備叛亂的同時,吳三桂怕露出馬腳,遂大興土木、搜羅美女,做出一副胸無大誌的樣子來。
這時,平南王尚可喜囚年老多病,便於公元1673年上書朝廷,要求回老家遼東養老。早有撤藩打算的康熙趁機命令撤掉尚可喜的藩地,並準備撤掉另外兩藩。
消息傳來,吳三桂和耿精忠都驚恐不安,為試探朝廷的意圖,便假意上書要求撤藩。沒想到,康熙也加以同意,並派欽差前往督促辦理撤藩事宜。
見此情況,吳三桂遂聯合耿精忠、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於公元1673年冬樹起“興明討虜”的旗幟,發動叛亂。吳三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其安插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響應,一時戰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