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收複雅克薩之後,立即著手平定噶爾丹。噶爾丹在沙俄侵略者的支持下,四處吞並其他蒙古各部,於公元1688年向喀爾喀蒙古發動突然襲擊,喀爾喀蒙古的宗教首領哲布尊丹巴毅然拒絕了沙俄的威逼利誘,率喀爾喀蒙古回歸了祖國。噶爾丹便以追擊喀爾喀為名,於公元1690年南攻到內蒙古地區,其前鋒還曾打到離北京僅有900裏的地方。

麵對要不要平叛的問題,朝廷內部又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反對康熙出征的人在朝廷內占大多數。康熙則認為噶爾丹一日不除,邊陲便一日不寧,隻有平定叛亂,才能鞏固國家的統一。公元1690年,康熙親自率軍親征,在離古北口400餘裏的烏蘭布通與噶爾丹相遇。噶爾丹用萬頭駱駝俯伏於地,在駝背上搭上箱垛,蓋上濕氈,布下“駝城”防線,進行頑抗。清軍用火炮擊破駝城,噶爾丹一敗塗地,好不容易才突出重圍。噶爾丹敗逃後仍賊心不死,又與沙俄勾結再度叛亂。公元1696年,康熙決定再次親征噶爾丹,在茫茫沙漠中,康熙寫下了《瀚海》一詩,記述其行軍過程: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積沙流絕塞,落日度連營。

戰伐因聲罪,馳驅為息兵。

敢雲黃屋重,辛苦事親征。”

此次親征,又在昭莫多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噶爾丹率幾十名親兵狼狽逃走。公元1697年,康熙第三次親征,終於平定了為時10年的噶爾丹叛亂。粉碎了沙俄分裂中國的陰謀,鞏固了西北邊疆。

整頓吏治發展生產

康熙在進行統一大業的同時,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非常注意整頓吏治,廣攬人才,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經濟,製訂了一係列符合當時生產發展的措施。

康熙對貪官汙吏勒索壓榨百姓的行為是深惡痛絕,他十分注重對官僚隊伍的整治,尤其是特別注意處理腐敗的高級官僚。他曾經將貪汙成性的山西巡撫穆爾賽、湖廣總督蔡毓榮等人處以嚴刑,並將有包庇行為的大學士勒滿洪等人處以降級的處罰。

在懲治貪官的同時,康熙也大力頌揚清官廉吏,非常信任被康熙自己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於成龍等人,還賜給於成龍“高行清粹”四個大字。

為了爭取民心,鞏固清王朝的統治,康熙對漢族曆史傳統和儒家文化非常尊重,他南巡時就曾多次親自拜祭明太祖的陵墓,並親筆題寫了“治隆唐宋”的匾額,掛在陵殿前。他還親自到孔廟祭祀,對孔子後人大施行恩寵。除了進行正常的科舉考試以外,康熙還特別設立了“博學鴻詞科”,千方百計地吸引明朝遺老和各種人才參政。公元1679年所進行的體仁閣考試,康熙親自閱卷,並對不願意為官的漢族學者非常遷就,即便他們為不想被錄取而故意寫些不同文理的文章,康熙也加以錄用,並封為翰林學士,負責編修明史。通過這些方法,確實讓其中部分文人放棄了反清立場。

同時,康熙也對漢人十分猜疑,在他統治時期,就曾發生多起文字獄。

盡管如此,康熙還是召集了大批人才,共同為發展社會生產作出了貢獻。康熙在經濟發展方麵所施行的一係列措施,也是非常切實可行的。

公元1669年,康熙就下令廢止代表農奴製生產方式的圄地,但受到鼇拜等人的阻止,成效甚微。康熙又於公元1685年第二次下令禁止圈地,使大批土地回到農民手中。同時,康熙采取了獎勵墾荒的措施,而且還規定新開土地不準圈占,還發布命令,承認部分中小地主和農民對明代廢藩土地的所有權,即改為“更名田”,自己開墾的土地歸自己所有。康熙還十分注意邊遠地區的開墾,鼓勵人民前往雲南、四川、貴州等地開荒。在康熙獎勵墾荒政策的推動下,在他統治期間,全國耕地由527萬頃增加到851萬頃。與此同時,康熙又下令減輕賦稅,對賦稅製度進行重大改革,規定全國賦稅以康熙五十年為準,以後所增人口不再多征,稱為“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康熙末年,在四川、廣東等省又實行“攤丁入畝”、“丁隨地起”的辦法,後來推廣到全國。

康熙恢複和發展生產的另一項主要措施,就是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淮河和運河。自明末以來,由於頻繁的戰爭,黃河長年失修,到康熙初年造成嚴重水患。黃、淮二河泛濫後,洪水便倒灌運河,使得漕運受阻。為了根治黃河,變水害為水利,康熙任命水利專家靳輔等為河道總督,用疏通和築堤相結合的辦法治理黃河,恢複黃淮故道“好黃、淮一帶在此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免除了水患的威脅,同時漕運也得以恢複。”康熙本人對水利和測量學也很有研究,三十年的治河過程中,他曾六次南巡,視察河工,逐漸成為一名治河專家。從第三次南巡後,治理黃河的工程基本上是由他親自設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