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還很注意節儉。他本人生活簡單樸素,成為清代諸帝的楷模。他要求政府機構壓縮開支,並對開支製度實行嚴格的檢查,命令戶、工兩部所用錢糧須每十天就奏報一次。但對於治河修橋諸事,即使開支數百萬兩巨資,也從不吝惜。

康熙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還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科學家。他是封建社會中曆代君主中最注重科學、尊重科技人才的帝王。他本人在自然科學上的成就與貢獻,與各代帝王相比,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認真地學習了代數學、幾何學、地理學、地震學、天文學、醫學、解剖學、農學、氣象學等自然科學知識,並重視科技的推廣與應用。

康熙在巡視豐澤園稻田時,發現了一株水稻高出眾稻之上,而且已經結粒。於是他就把這株稻種收起來留作第二年試種,結果第二年這種稻子又於六月份早熟了。

康熙便開始命人在北京、承德試種,使承德這個從來沒有種過稻穀的地區從此有了稻田。經過30多年的試驗和培育,他又開始向江南推廣。康熙還非常注重滅蝗,曾寫過《捕蝗說》一書。

康熙還十分注重學習地理學和進行地理調查。曾組織測繪人員走遍全國各地,用十多年時間繪成了著名的《皇輿全覽圖》,成為中國地理學史上的一項重大成果,也是世界地理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康熙還非常注重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曾把養心殿改為學習自然科學的教室。除了自己向歐洲人學數學外,還十分注意培養自己的數學人才,他與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梅穀成、陳原耀、何國宗、明安圖等人經過十年努力,編纂了一部集當時樂律、天文、數學之大成的巨著《律曆淵源》。

康熙還曾對天文學有過涉獵。為了解決新舊曆法無休止的爭論,他經過二十年的學習,成為一個天文學家。

還曾研究過園藝學和氣象學,並曾下令在北京設立氣象站,命令各省逐日逐月作氣象記錄,向他報告。他寫的研究地震的文章,在科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滿招損,謙受益”是康熙常說的名言,他為政講求實效,反對浮誇。平定噶爾丹後,大臣們又要給他上尊號,這已經是第五次請上尊號了,但康熙還是堅決拒絕。他說:“天視天聽,視於民生。後人自有公論。如果自己誇耀自己的功德,以取一時的虛名,大非朕意,不必敷陳。”康熙不僅是一個務實的皇帝,還是一個勤奮的君王,他一生勤於讀書,勤於理政。每天淩晨三點就起床,開始忙於處理政務。他在出巡的時候,有很多官員為討好皇上,敬獻美女,他反對這種誘惑和腐蝕,就冷眼對待,並把這些官員予以懲辦。他的這些做法,在封建社會的帝王中,確實是罕見的。

這個偉大的康熙,在做了61年的皇帝後。於公元1722年農曆十一月七日病逝,成為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世宗胤禛

(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

在位時間: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曾用年號:雍正

諡號:不詳

廟號:世宗

安葬地:不詳

關於雍正即位的野史傳聞也有很多版本,其中最有說服力的版本說的是,康熙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於胤程的,但在臨死前,雍正與負責收藏康熙傳位遺詔的隆科多合謀,先趁機將病入膏肓的父親康熙悶殺,然後將傳位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因而得以繼承皇位。幾百年以來,雍正因這個弑父改詔得以即位的故事,遭到很多文人的口誅筆伐,雍正也被他們譽為清朝曆史上最為殘暴的皇帝。但這個故事本身的疑點就很多,最大的疑點便是改遺詔的事情。清朝的詔書一向是以滿文書寫,入關之後,隨著漢族官吏的增多,才逐漸改為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詔書,而滿、漢兩種文字是根本不同的。如果按照故事裏麵改遺詔的方法,即使改得了漢字,也改不了滿文,況且用漢字書寫的遺詔中,按規定也應該在“十四子”之前加上“皇”字如果真按照這個傳聞,且不就成了“傳位皇於四子”,除非雍正手握重兵和眾多的支持者,其他諸皇子不敢與之爭奪皇位,眾皇子和王公大臣才不可能看出來。但當時的情況是雍正並沒有太多的支持者,也沒有手握重兵,當時被封為大將軍的十四子倒是擁有重兵和眾多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