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實行的另外一個措施,便是設立軍機處。在對準噶爾用兵期間,雍正為了更準確,迅速地處理各種軍機大事,便於公元1729年在養心殿附近設立了軍機處。

軍機處內設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都是由雍正的親信和心腹大臣組成。雍正每天都定時召見軍機大臣,有事隨時召見,軍機大臣常半夜都不能休息。軍機處本來是個臨時機構,後來雍正覺得用的順手,幹脆就將其轉變為固定機構,用來辦理國家所有機密事務,代替內閣成為國家的行政中樞。內閣隻能處理一般性事務,這樣雍正就把國家一切權力緊握在自己手中。這樣一來,內閣那些本來掌握重權但又不是雍正親信的大臣,就這樣失去了手中的權力,能不恨雍正乎?

後來,雍正對邊疆地區所采取的措施,又把邊疆少數民族貴族統統都給得罪了,這就是對青海、西藏、準噶爾部、西南少數民族土司所采取的措施。對青海,是將青海叛亂的羅布藏丹津剿滅後,便對青海地區加強了統治,設立了青海辦事大臣,處理蒙藏民事,使青海直接隸於中央政府,改變了康熙時對青海間接統治的方法。

對西藏,是於公元1728年平定阿爾布巴叛亂後,雍正決定強化對藏控製,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並派兵防守,還將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六世遷於康定,派兵看守。對準噶爾部,雍正則終其一生也沒有達到平叛的目的。對西南的少數民族土司製度,雍正便實行雲貴土司改土歸流,使土司成為“流官”不再控製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人民。

這些措施,每一項的都旨在鞏固清朝的統治,鞏固國家的統一。但對那些自由自在慣了的少數民族貴族來講,要向清王朝低下他們高貴的頭顱,在他們看來,簡直是勉為其難。自然是恨上了雍正。

再加上雍正統治時期文字獄尤為興盛;不好聲色犬馬的雍正很少去顧及後宮那些怨婦;雍正用人唯才是舉,對國家棟梁則高官厚祿、越級提拔,對無能官吏則大加貶抑等等或措施或性格。雍正簡直就是把天下人都給得罪遍了,能不說他弑父篡位嗎?就連雍正的死也成了野史津津樂道的話題,傳說雍正是被呂四娘所殺,埋進陵墓裏的雍正連頭都沒有,頭是被呂四娘拿去祭奠她被文字獄所殺的父親去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管雍正是否弑父篡位,不管雍正是否真的被割去腦袋,我們所要了解的,便是由於雍正大力改革和整治,才使得乾隆時代的盛世景象得以出現。這就是雍正的功勞,這就是一個做皇帝的標準。

高宗弘曆

(公元1711年~公元1799年)

在位時間: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曾用年號:乾隆

諡號:不詳

廟號:高宗

安葬地:清東陵

公元1711年,弘曆出生。

公元1735年,雍正病逝,弘曆即位。是為清高宗,又稱乾隆。

公元1747年和公元1766年,清軍兩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亂。

公元1755年,清軍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公元1757年,清軍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

公元1791年,清軍入藏,趕走廓爾喀侵略軍。

公元1795年,即位60年的乾隆退位,稱太上皇。

公元1799年,乾隆病逝。

公元1735年,深受祖父康熙喜愛的弘曆,在父親雍正帝病死後,登基稱帝,是為清高宗,又稱乾隆帝。

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從小在祖父康熙的身邊長大,深受康熙勤政愛民的影響,他非常羨慕祖父所取得的豐功偉績,因此乾隆自幼就立下了創造一代偉業的雄心壯誌。

乾隆即位後,首先麵對的就是逐漸升溫的朋黨之爭。

當時朝廷中分為以鄂爾泰和張廷玉兩派,明爭暗鬥,互相傾軋。按照一般的常理來講,想做一個好皇帝的,隻要看見朝中有朋黨之爭的跡象,必然是采取嚴厲的措施,或都予以鎮壓,或扶一派打一派。但乾隆帝則不同,他並沒有鎮壓或者扶植,而是在上台伊始,便表示對朋黨之爭的痛恨,明令禁止私立朋黨,以警告鄂、張兩派,同時對兩派一視同仁,無論是哪派或有功或有過,乾隆都采取褒揚和嚴懲的態度,使得朝中兩派雖嚴重對立,但雙方都兢兢業業地為朝廷效力。這也許就是乾隆的高明之處。同時,乾隆對臣下恩威並用,賞罰分明。凡有功者,乾隆帝就封官晉爵,或設宴慰勞。後來還在將功臣的畫像掛在紫光閣中,以示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