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如此節省,朝廷文武開始時還將信將疑,直到道光兩次大宴群臣,才使得親眼目睹的赴宴官員相信道光是來真的。其中一次是皇後生日,道光設宴賞賜內廷諸臣,大臣們都以為皇後的生日,道光應該不會馬虎,定可一飽口福。誰知道光到了酒席上一看,麵前就放著一碗打鹵麵,搞得赴宴文武哭笑不得。另一次是大學士長齡平定回疆叛亂班師回朝,道光於是擺宴慶功,文武百官以為平定回疆,皇上心裏高興,該會好好慶祝一番。
結果開宴後,群臣誰也不敢動筷,原來每張桌上隻擺了幾樣小菜,質低量少,若一齊動手,立時就會菜光盤淨,無奈隻好陪著皇帝喝兩盅酒了事。此後文武百官方才相信道光皇帝的節儉,於是上朝時個個都裝出節儉的樣子,有一次道光問頗受寵信的大學士曹振鏞,在家吃雞子要花多少銀子,曹振鏞竟說因自幼患有脹氣病,生平從未吃過雞子。
道光服飾上的節儉,在曆代君王中也屬罕見。清代皇帝冬季常穿珍貴毛皮罩衣,道光即位後,內務府為他準備了一件黑色狐皮罩衣。這種罩衣外皮內緞,用料內闊外狹,四周緞子襯裏顯露其外,稱為“出風”。黑色的毛皮綴在上好的緞子麵料上,顯得雍容華貴,典雅莊重。道光以為“出風”部分純係裝點好看,毫無實用。
於是,他傳令內務府改製,下令四周不許露出多餘緞麵。
道光的節儉使內務府的官員們大為沮喪,此次奉旨改製罩衣,以為可趁機撈點油水,遂上奏說“改製罩衣,需要白銀上千兩。”結果弄巧成拙,道光在聽說後,立即改變主意,下令說:“改製花費既多,著暫免,此後新製,概勿出風”。隨後又將此事諭知入值的軍機大臣,致使京城大小官員,從此冬季穿著毛皮罩衣,十幾年間不敢有“出風”的人。道光服飾不但不求華美,而且少穿新衣,特別是不顯眼的衣物,更是多穿一日是一日。清人服飾以袍褂罩身,褲子極少外露。為了節省,道光長年多穿舊褲,日久膝蓋處先行磨破,就令內務府差人補上一塊圓形補丁。朝廷官員曆經多次親身所驗,已深知道光節儉。於是,大臣們也在盡力“節儉”,不管褲子真破了還是假破了,紛紛在膝蓋處打起補丁來,一時套褲打掌之風大盛。
除飲食服飾外,道光在內廷後宮及外出一應所需用品方麵,亦概行節儉,力戒奢靡。道光即位後,內務府按向來慣例為他準備了禦用硯台40方,每方背麵都刻有“道光禦用”4個字。道光在見到內務府奏報所備禦用品清單時,覺得一人如何能用40方硯台,當即傳令留下兩方,其餘分賜內廷諸臣。禦用毛筆曆來都是特製紫毫筆,筆管上都有“天章”、“雲漢”等字樣。道光覺得紫毫筆珍貴難得,即命此後不再征用,禦用筆改換為普通臣民常用的純羊毛或羊毛與一般兔毛相間合製而成的毛筆,如此儉樸,在曆代封建帝王中,簡直是筆中紫毫,“千萬毛中選一毫”了。
道光躬行節儉,力戒奢靡,表麵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統治階級上層的一部分人,多少地遏製了奢侈腐化之風的惡性發展,但終究難以實現其令滿洲臣民“返本還淳”、歸複祖宗盛世舊觀的願望。況且時勢業已大變,傳統的節儉觀絲毫無助於起弊振衰,大清王朝不可避免地在衰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道光還曾試圖整頓吏治,但都遭到百官的反對而最終不了了之。
正當道光做著重振祖宗雄風之夢的時候,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已經敲響了中國的大門。
道光繼位後,一直大力禁絕鴉片。鴉片最初由葡萄牙人當作藥材輸入。早期葡萄牙作為藥材向中國輸入鴉片時,雖有人開始食用,但數量極少,未對整個社會造成多大傷害。後來,英國人東來,在印度半島建立了龐大的殖民貿易壟斷公司——東印度公司,實行對印度乃至對整個亞洲的殖民掠奪貿易和侵略擴張活動。在早期同中國的貿易中。中國的絲、茶、陶瓷、大黃以及糖等土特產品受到當時西方人歡迎,出品量逐年遞增。而作為英國主要輸華商品的各種貴重毛紡織品,由於中國官僚士紳穿的是綾羅綢緞,老百姓則穿自製的土布,因而長期滯銷,致使英國在正常中英貿易中連年虧本,每年不得不運來大批白銀,以補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