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英軍擊敗腐朽墮落的清軍,占領了廣州、廈門、定海、鎮海、寧波、乍浦、寶山、上海、鎮江等城市,直抵南京城下。至此,道光自覺已別無良策可尋,急傘耆英、伊裏布迅赴南京設法議和。公元1842年農曆7月24日,經道光批準耆英、伊裏布等在南京城下江麵上的一艘英國侵略者的軍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曆史上第一個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內中規定諸大端者為:(一)清政府賠償英國在廣東繳出銷毀的鴉片煙費600萬元,商行“積欠”300萬元,軍費開支1200萬元,合計2100萬元;(二)將香港割讓給英國;(三)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四)實行協定關稅,嗣後進出口貨物應納關稅等項,均應“秉公議定”,不能由中國自己做主;(五)廢除公行製度,凡來中國貿易的英商,不論與何人交易買賣,均聽自便。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南京條約》。
曆時兩年多的對外戰爭,清朝政府支出戰費700萬兩,戰後賠款2100萬元,加上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軍的無恥搶劫和戰後鴉片的繼續大量湧入,清王朝本已十分拮據的國庫開支,瀕於崩潰。為了償還賠款,彌補虧空,道光在戰後已顧不了許多,隻有默認各級官吏盡情搜刮民脂民膏了。
公元1850年農曆正月十四日,節儉一生的道光,外恥未雪,內憂未除,飽含一腔恨和愁,悄然長逝。
文宗奕詝
(公元1831年~公元1861年)
在位時間: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
曾用年號:鹹豐
諡號:無
廟號:文宗
安葬地:定陵
公元1831年,奕詝出生。
公元1850年,奕詝即位,是為清文宗,又稱成豐帝。
公元1850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公元1856年,亞羅號事件爆發,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
公元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
公元1861年,鹹豐病死。
鹹豐帝奕詝即住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軍之役,迫使鹹豐逃往熱河承德。鹹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而十餘年間太平天國的致命威脅和外國列強在戰爭的咄咄逼人都使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於是寄情聲色,醉生夢死,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誌高才疏的鹹豐帝陷於祖宗的框框之中,未能跨過這一門檻,終於懷著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
自幼喪母兄弟不和
鹹豐帝奕詝的幼年十分快樂,對著優越的生活。但他生母孝全成皇後的病死,使不到10歲的戍豐帝受到極深的痛苦,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一絲陰影。之後,鹹豐帝由恭親王奕的生母靜貴妃撫養。靜貴妃十分同情小奕,對他非常愛憐,處處關心照顧他。而鹹豐帝對靜貴妃也十分感激和尊重。
奕詝和奕沂年齡相差不大,兩人從小共同讀書習武,親密無間。可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去兩小無猜的情形再也不複存在了,兩人都希望自己能繼承皇位而明爭暗鬥。
一次,道光帝親自考問奕和奕,奕按照師傅所教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鹹豐帝則按照師傅的指點,隻是伏地痛哭。道光帝認為鹹豐仁孝,心中十分喜悅。經過幾次的反複考察,道光帝決定立奕為皇太子,封奕為恭親王。
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死,20歲的奕詝正式即位。鹹豐帝剛剛登上皇帝的寶座,便任命恭親王奕為軍機大臣。這不僅是出於兄弟之情,而且也因為鹹豐帝知道弟弟有才能。但恭親王對哥哥繼承皇位並不服氣,因此心懷不滿,恃才傲物。這就使鹹豐帝逐漸失去了對恭親王原有的信任,結果是兄弟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冷淡。
後來,恭親王的生母靜皇貴太妃因為認為自己撫養鹹豐帝有功,應該得到皇太後的封號。而恭親王也想借母親晉封皇太後來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對此事非常積極。可是鹹豐帝認為這不和祖製沒有答應。1855年,靜皇貴大妃病危,鹹豐帝前去探視,恰巧碰上恭親王從太妃的房中出來,便詢問病情如何。沒想到,恭親王在這個時候提出封號的問題,鹹豐帝一時不知所措,隻有“哦,哦”應付了兩聲,使得恭親王以為鹹豐帝答應給靜皇貴大妃以皇太後的封號,便十分高興地趕往軍機處傳皇上的旨意,立即置辦冊封禮。鹹豐帝聞訊後,已經是木已成舟不便更改。但鹹豐帝卻認為這是恭親王有意脅迫自己,非常氣惱,下令減殺太後的喪儀,不按太後的規格發喪,並罷免了恭親王的職務,不準他親自料理太後的喪事。直到鹹豐帝病逝,恭親王也沒有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