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九月正當鹹豐帝為鎮壓太平天國忙的焦頭爛額之際,英國以“亞羅號”事件為借口侵犯廣州,與此同時,法國也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與英國狼狽為奸,一起進攻中國,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然而,這時的鹹豐帝雖不願意英法列強來掠奪自己的權益,可是他已經被太平天國運動搞得力不從心,使他不敢放手去對付外國侵略者。麵對內外兩種壓力,鹹豐帝從心中由衷地發出了和戰兩難的感慨。麵對這種情況,鹹豐帝采取了軟硬兼施和恩威並用的政策,他命令兩廣總督葉名琛根據這一政策要靈活掌握,但不能輕言議和。1857年11月,廣州被英法聯軍攻陷,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鹹豐帝認為這是大清王朝的恥辱。但鹹豐帝仍然堅持剛柔並濟的策略,派大臣去與英法聯軍曉之以理,若英法軍隊主動退出廣州,隻是要求通商,則清政府可以根據情況而定;若英法軍拒不退兵,清政府則要用武力把英法軍驅逐出城。這時的英法聯軍為了進一步逼迫清政府以撈取更大的利益,立即率軍北上,於1858年的三月攻陷大潔口,直逼天津。鹹豐帝無奈與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英法聯軍退兵使軍事危機暫時解除。可之後,鹹豐帝越想越不是滋味,對條約的簽訂很有悔意,於是便想通過談判使條約失效。英法列強豈能答應,鹹豐帝非常氣惱,決定修築大沽炮台,並命令“洋人北來,我軍必先開炮”。
1859年,英法英三國的公使進京換約,鹹豐帝要求三位公使按照朝貢國進京的禮節進京,並指定他們必須從北塘登陸,經天津到北京。這遭到三國公使的斷然拒絕,還要求鹹三帝撤除大沽口內所設的炮台,而鹹豐帝也堅持不準,雙方呈僵持狀態。五月二十五日,英法美的艦隊炮轟大沽炮台,遭到早有準備的清朝官兵的還擊,英法美的艦隊敗退。大沽之戰的勝利使鹹豐帝異常興奮,宣布完全取消《天津條約》。但英法方麵哪能輕易罷休,為報大沽一戰戰敗之仇,英法聯軍於1860年六月十三日,駛入勃海灣。由於清軍的落後和戰路的失誤使清軍節節敗退,而英法聯軍卻長驅直入,逼近北京。
鹹豐帝對此束手無策,於是命恭親王為議和全權大臣後,帶著一批親信大臣和嬪妃倉皇逃出北京,來到熱河的避暑山莊。在內憂外患的打擊下,鹹豐帝長期以來鬱鬱寡歡、憂心忡忡。在這種情形下,鹹豐帝開始沉湎於聲色,致使他的身體健康嚴重受損,經常痛泄嘔血。但他仍以酒色取樂來麻痹自己,健康狀況更加惡化,1861年七月七日,鹹豐帝病死,他終於可以鬆一口氣,再也不用擔心什麼了。
穆宗載淳
(公元1856年~公元1875年)
在位時間: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
曾用年號:同治
諡號:穆宗
廟號:無
安葬地:惠陵
公元1856年,載淳出生。
公元1861年,載淳即位,是為清穆宗,又稱同治帝。
公元1874年,同治病死,年僅19歲。
同治帝一生隻活了19歲,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雖然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係列的農民起義。並且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係。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同治帝一直在他母親西太後的挾製之下,他隻不過是個傀儡罷了。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親政兩午後,便病死。
坦年幼繼位少不更事
1856年同治帝載淳出生,他的出生使一直渴望有個兒子的鹹豐帝高興異常。載淳的生母葉赫那拉氏由懿嬪晉封為懿妃,第二年又晉封為懿貴妃,這便是以後的西太後慈禧。
載淳的母親那拉氏因為兒子給自己帶來了恩寵,加之“母以子貴”的觀念,將來兒子會是她手中的資本,況且載淳畢竟是自己的親骨肉,所以在載淳幼童時的幾年內,那拉氏還是十分細心照顧他的生活。而父親鹹豐帝更是對他寄以殷殷希望,希望他在成年後能繼承大業。
這些都使載淳過著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可是,快樂和幸福是短暫的。1861年鹹豐帝病死,年僅5歲的載淳在熱河繼位。鹹豐帝死前留下遺詔由以肅順為王的8位“讚襄政務大臣”輔佐載淳,於是肅順為主的一方與西太後為主的一方,開始了一場奪權鬥爭。而同治帝載淳從此便跌入痛苦和鬱悶的深淵。